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19-06-11邢鹏飞范张欣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思政课

邢鹏飞 范张欣

[摘 要]通过对湖南省13所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现状调研得知,本学科点发展态势较好,即学科点布局趋于合理,学科专业实力显著增强,学科点组织机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渐趋融合,学科点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学科点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规范。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与思政课、本科专业点各自为政,学科点研究专业属性不强,学科点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点生源与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学科点学术影响力不强。基于此,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督导和管理,优化学科点导师队伍结构,提高学科点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学科点建设机制,加大学科点建设成果宣传力度,促进本学科点健康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思政课;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10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4.020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教社科〔2017〕1号)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等文件的情况,查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我们课题组通过各院校官方网站、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网站、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公开数据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對湖南省普通高校和省委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博士点院校共5所(不含军校国防科技大学),分别是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具有本学科硕士点的单位共8所,分别是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工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商学院。本课题组在湖南省13所院校中开展了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工作,共采集到349位导师的有效数据,其中含博士生导师74名,基本覆盖了所有学科点的全部导师。

一、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成效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发展势头迅猛,学科点各项建设成效显著。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布局趋于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数量迅速扩大,形成了较为均衡合理的分布格局。在学科点数量增长方面,目前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增至5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院校增至13所。在学科点分布上,13所学科点院校分布在长沙市、湘潭市、衡阳市、株洲市和吉首市,地域分布相对合理。在学科点院校类型方面,形成了以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医药类、农业类、党校等院校类型的全方位布局。在院校层次方面,形成了涵盖双一流高校(2所)、双一流学科高校(1所)和普通院校(10所)的多重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导师近5年发表论文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研究(33.0%)、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1.6%)、中国近现代史研究(6.6%)和政党研究(5.7%)等多元研究领域。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实力显著增强

在学科点建设平台方面,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涵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所)和省重点学科(5所)的学科支撑平台,且13所学科点院校中有10所拥有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科专业点方面,同时具有学科点和本科专业点的共有5所院校,其中3个本科专业点属于国家特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从导师规模来看,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有349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含275名硕士生导师和74名博士生导师,规模较大。从学科点导师的学术头衔或学术荣誉来看,拥有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等国家级学术或教学头衔的有20多名,拥有省级学术或教学头衔的超过60名,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研究视野来看,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点研究方向高达89个,研究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伦理、社会等学科,具有宽广的学科视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学术交流来看,各学科点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或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在学科研究特色方面,湖南省作为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学科积淀深厚,湖南省各个高校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融入湖湘文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著作等,具有独特的湖湘特色。比如湘潭大学2018年重组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加挂了毛泽东学院的牌子,成为全国著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基地。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机构与思政课机构渐趋融合

在湖南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12所普通高校中,近年来都独立设置了直属于学校党委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机构,统筹负责本学科点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工作。在全部的13所学科点院校中,单独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有11所,占学科点院校的84.6%;同时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院校1所,占7.7%;依托党校研究生部的1所,占7.7%。湖南省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真正设立或者独立运行的,在短短几年内逐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组织机构与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的融合。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以学位[2005]64号文件[1]、学位[2008]15号文件[2]和中发[2016]31号文件[3]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规定为评估标准,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各二级学科人才培养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属性的相关度比较高,87.6%的研究方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如果将这一数据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属性的相关度较低,呈高度相关的二级学科点数只占当时调查样本的11.1%,这说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研究方向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4]。从各学科点导师近5年发表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绝大部分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的实际研究领域与研究生招生学科方向相符的导师有256名,占比达73.3%。可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规范

对各学科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内容进行分析,就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开课率达10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门课程开课率达60%,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两门课程开课率达40%。就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必修课程设置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课程的开课率达到10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题开课率达9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开课率达76.9%;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沿问题研究开课率为46.2%。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必修课设置的基础性与本学科属性的相关度均较强。从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看,全部89个研究方向中,87.6%的研究方向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且导师形成了涵盖各二级学科的多元研究领域。从中国知网查阅到的学位论文选题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与本学科属性呈高度相关的比例均超过50%,多数学位论文能够体现学科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现存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与思政课以及本科专业建设机构各自为政

在国务院、教育部下发的多个通知中,已经明确要求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要依托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组织机构,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机构。但是,目前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还存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机构、本科专业机构相分离的现象。在湖南省13所院校中,有75%的博士点建设依托单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仍有25%的院校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84.6%的硕士点建设依托单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仍有7.7%的院校依托单位为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突出的问题是,60%的本科专业建设依托单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是有20%的依托单位为公共管理学院,20%的依托历史系,这使得博士点、硕士点与本科专业点建设分散于不同院系,导师及教学资源分配出现交叉与散乱现象。学科点分散的状态不利于有效规范与管理,本科生依托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学科进行培养,其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异,不利于本科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系统知识。这些问题既影响本学科专业化水平提升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也为一些学科点偏离本学科建设要求和非本学科人员挂靠找到了借口。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专业属性不强

虽然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选题等与本学科属性符合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专业属性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从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设置来看,研究方向较多,13所院校设置了89个研究方向,仍有12.4%的研究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不符,比如基层社会管理、政治变革与政治发展、文化生态的规律与特征等研究方向。同一研究领域在各院校之间表述非常随意,与国家相关文件的规范性表述存在出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等研究方向,在相关文件中可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部分研究方向的学科界限不明显,乍一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但经不起推敲,存在越俎代庖或借船出海之嫌,使本学科的很多研究方向具有标签化倾向,比如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创新等研究方向。虽然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伦理、社会等学科,跨学科研究有利于拓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但也反映了本学科存在研究范围边界不清、研究方向专业性不强的问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导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选题可以发现,26.7%的导师论文方向与招生专业方向不符,外行导师指导内行学生也易使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偏离学科属性,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提高学科人才培养专业性的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导师性别分布来看,在全部349名导师中,男性导师总数与女性导师总数的比例为1.9:1,其中男性、女性硕士生导师(不含博士生导师)分别占58.9%和41.1%,男性:女性博士生导师分别占88%和12%,出现了性别比例相差较大的现象。从导师的年龄分布来看,学科后备力量不足,学科队伍中青年学者比例偏低。统计數据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30岁,40—59岁的导师达到了78.2%,而30—39岁的仅占11.7%,年轻的导师仍然处于少数群体。未来5年,将有近1/4的学科带头人退出一线教学科研岗位,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骨干后备力量将会显得不足。而目前在岗的部分研究生导师也存在科研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有47.3%的博士生导师和89.4%的硕士生导师近5年来没有主持国家级课题;63.5%的博士生导师和76.3%的硕士生导师近5年没有主持省部级课题;24.4%的导师近5年没有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1.4%的导师近5年没有第一作者发表CSSIC论文。学风也有待端正,少数教师中出现片面追求数量、学术评论庸俗化、学术评审行政化等现象。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生源与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调研发现,当前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年来国内二本以下院校本科生报考的占比例较大,近几年独立学院、新办本科院校报考人数在不断增加,跨专业报考现象较普遍。在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面试中,有的考生对一些基本常识性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思想和学科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感兴趣而只为混文凭的心理,学习动力不足,严重影响培养质量。在调研中,有的院校反映,近年来新进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虽然是名牌高校博士毕业,但专业基础不扎实,难以胜任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中,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招生人数较少,以各校已公开的2019年招生计划和2018年研究生复试结果公示数据为依据,5所博士点院校最多招生17人,最少招生4人;13所硕士点院校最多招生46人,最少招生12人。比如,在同一年,中南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招收10人和24人左右;湖南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招收17人和24人左右;而武汉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招收50人和110人左右,也就是说武汉大学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多于整个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招生人数,硕士生的招生人数更是以过半的绝对优势超过湖南省任何院校的招生人数。可见,目前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源数量、招生人数过少的问题较突出。从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设置来看,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的现象仍然存在。根据“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的规定[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博士点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门课程,但是各博士点并没有完全落实。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专题等6门课程的院校仅6所,占硕士点院校总数的46.2%。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不规范,学科专业属性不强,导师研究方向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也必然影响到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盲审、答辩等基本环节,但学位论文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无一篇论文达到省级优秀论文的标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生源与培养数量质量参差不齐问题亟待解决。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学术影响力不强

从调查情况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全国第一的规模相比,本学科在国家级和省级评奖中的获奖比例偏低,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的成果较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中的地位、声望和影响力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更是薄弱。在导师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方面,近5年来湖南省本学科点有16.9%的导师没有以发表学术论文,有24.4%的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0篇或发表CSSIC论文10篇以上的导师分别占16.8%和2.9%。从导师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来看,H指数在10以上的博士生导师共15人,占20.3%;硕士生导师共11人,占4.0%,其中H指数在20以上的博导有3人,硕导为0;4.1%的博士生导师和13.5%的硕士生导师H指数为0。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在发表论文、年龄结构和H指数的综合指标透视下,学术产出能力与影响力相对较弱。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的对策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模在最近1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至273个,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学科”[6],为此,更需要加大管理力度。综上,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督导和管理

应进一步强化对学科组织机构的管理,对依托建设单位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机构和不直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提出警告。对本科专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以及思政课教学相分离的院校进行规范整改,建立公正的审核机制、公平的监督机制和公开的奖惩机制,对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招生,但不在本学科领域工作、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导师进行调整,对拒不整改的导师通报批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偏离学科研究方向或学术质量低的问题进行通报。2018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和各省教育厅的系统部署下,调研督查专家通过听汇报、办座谈、阅档案和进课堂等方式,对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进行了首次大督查,并反馈了意见。但是,各学科点是否真正落实整改督查组反馈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督查常态化和督查回头看的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导师队伍结构

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交流、互通和专业化学科梯队发展等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特别是有利于年轻教师、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尤其是要采取明确有力的措施,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力量。可以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若干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基地,采取先进带后进、学科实力高的导师带普通老师和老导师带新导师等办法,充分调动青年导师的积极性,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相关部门应给予女性导师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女性导师的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

各学科点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生源结构,加强“学科人才培养规范和制度建设,实现导师的专业转化”,“培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创新性人才”[7]。要督促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的各院校,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学科属性和学科点特色积淀,确定博士生、硕士生发展规模,着重从导师建设、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位论文指导与评审、学位论文抽查等环节,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为硕士生、博士生与导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搭建平台,强化导师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设置不规范、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课程设置不符合基本要求、学生学位论文脱离学科领域和质量较低的问题。还要重视本科专业的建设和研究,改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主要生源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被长期忽视,甚至是被边缘化”的境遇,扭转本科专业长期处于较低的研究关注度、较少的研究成果、较低层次的多元学科依托、较弱的研究基金支持和较狭窄的研究视野的局面[8]。

(四)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机制

在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大背景下,为把高校、党校和社科院所建设成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各院校理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进行重点建设。目前,虽然各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经费有了一定增长,但这种增长带有随机性,政策的连续性和保障性比较弱,且经费使用的壁垒较多。各单位应全面落实有关政策要求,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建设资金,保证经费投入,并将经费投入是否真正到位作为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在招生计划审批方面,很多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招生计划明显低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和全国招生平均规模,应适度扩大招生计划,尤其要扩大博士生招生计划,同时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出口关。

(五)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成果宣传力度

建设高水平、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果宣传展示平台,应加强对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术期刊的扶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学术专栏,扩大成果宣传的影响力。同时,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出版资助项目、专项计划和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等,促进本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此外,应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果和学科人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采取主阵地与微平台联动的方法,依托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制,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交流平台,通过微平台,让更多的学者了解到本学科建设的潜力,彰显学科建设的特色,提升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28,36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N].光明日报,2017-02-28(01) .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7(9):4-22.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gggs/A22_sjhj/201703/t20170330_301553.html,2017-3-17.

[6]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中前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25-31.

[7]佘双好.關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7):38-45.

[8]邢鹏飞,范张欣.改革开放四十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10):6-12.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