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粘性”的动因综述
2019-06-11丁胜男
丁胜男
摘 要:成本粘性从成本性态分析入手,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认识,打开了成本管理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通过“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成本观”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成本粘性产生的动因,并结合相对应的影响因素为企业成本管理指明方向。
关键词:成本粘性;成因;文献综述
一、引言
传统的成本理论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和业务量之间是线性的关系:y=a+bx,即业务量是成本唯一的驱动因素,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呈比例变动,具有对称性。但Banker和Johnston(1993)在美国的航空部门发现销售费用和销售收入之间的非线性变化,表明业务量和成本之间可能并非是对称性变化的,但此时的该类现象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证据证实。直到Anderson等(2003)(简称ABJ)首次正式发表了一篇关于“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文章,分析证实了美国上市公司费用与业务量之间的确具有不对称性,即当时所称的成本(费用)“粘性”。
自ABJ提出“费用粘性”这一概念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成本粘性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较早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孙铮和刘浩(2004),他们发现并证实了我国上市企业确实存在成本粘性,并且还对成本粘性存在的动因进行了解释。
通过了解成本粘性的动因,企业才能更好地制定合理的措施,以应对成本粘性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
二、成本粘性动因
造成“成本粘性”的动因有很多,在相关的文献研究中,国外认可度较高的是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和代理问题(Bankeretal,2010)。而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认可并引用孙铮、刘浩提出的契约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论。本文基于后者的理论,联系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对其成因进行文献综述,寻找二者的内在逻辑,探讨成本粘性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对企业经营管理指出方向。
(1)契约观与成本粘性
持有契约观点的人认为,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为了保证长期正常经营,避免因临时增长的开支、人员需求变化等原因而不能及时的提供需求以致错失大好时机或者享受更多优惠条件,企业往往与提供这些资源、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签订长期契约。而长期契约的调整成本一般很高,一旦签订,企业出于成本节约原则短期内往往不会轻易变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企业的费用轻易不会降低。但“契约观”只是解释
了费用的单向“刚性”,并没有解释费用的粘性——费用的增减变化与业务量增减的不对称性。
对契约理论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法律法规等保护工人的利益,保障契约的履行,加大调整成本,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会对企业成本粘性产生影响。刘媛媛等(2014)通过实证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剧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人工成本粘性。Banker等(2013)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就业保护立法,发现员工就业法律保护严格、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企业的成本粘性较强。Callejaetal(2006)发现德国和法国的营运成本粘性水平要高于美国和英国,同样是因为在德国和法国解雇员的成本要高于美国和英国的解雇成本。
其次,不同职能部门的劳动力对企业的作用和影响不同,与企业签订契约的约束成本也随之不同,费用粘性也不同。Gruca等(2008)以加拿大安大略省189家医院为研究对象考察核心资源对医院成本粘性的影响。因为对拥有特殊技能员工的雇佣和培养成本要高于普通部门的人员,因此对这类人员工作的变更、解雇等要远比附属的部门成本低,进而产生的费用粘性也远高于附属部门的人员。
(2)效率观与成本粘性
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一个动态持久的过程,如果管理层对业务量的微小变动立即做出反应,调整企业资源配置。在经济运行恢复时,重置被调整资源带来的成本是巨大且没有必要的。只有业务量变动是长期平稳变化时,对资源的调整才是有效率的。
对效率理论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由于企业管理者自身特点和能力会影响所做的经营决策,进而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成本粘性呈正相关关系(王娅婷等,2014;梁上坤,2015),这是因为若管理者过度自信,很容易会认为业务量上升会持久,此时增加资源、扩大支出才是有效率的。而认为业务量的下降是短暂的波动,管理层更多的会采用持续关注,而非削减资产、降低成本。此外,孙铮等(2003)认为有时并非管理层不愿意而是没有能力根据当前的环境变动对成本费用做出反应,进而会产生成本粘性。
其次,管理层决策的动机会影响决策的制定,进而影响成本费用粘性。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追求规避损失、保持业绩增长等动机或者受激励影响,为实现盈利目标会违背企业经营的效率性,一味地控制成本,削减成本费用粘性。若管理层是扩张及“构建帝国主义”动机等却会增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穆林娟,2013)。
(3)机会主义观与成本粘性
该观点认为,委托——代理理论表明经营者和投资者二者最终目标的不一致性,加之经营者的自利和风险规避的心理,经营者会在业务量变动时,利用信息的不對称性,一方面为了增加或不愿减少自身薪酬,另一方面为了扩大或不愿削减自身所能控制的资源对成本费用逆方向控制。“机会主义观”是当前解释成本粘性的主流观点。
对机会主义观理论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公司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影响约束着经营者的自利行为,进而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的大小。刘武(2007)分析我国的上市公司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费用粘性有影响。马景涛(2008)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越多时,销管费用粘性越低。万寿义、王红军(2011)发现上市公司治理层的自利行为和销管费用粘性之间是正向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