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重构

2019-06-11吴巧浓吴剑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法学法核心素养

吴巧浓 吴剑

摘  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已经广泛实施,它将对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形成更加完善的育人体系。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人价值为导向,深度挖掘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框架,对当下体育教学进行多维度分析,探索新型的教法、学法,为课堂教学提供导向型参考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法  学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b)-0105-02

在“立德树人”方针的指引下,專家和学者们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体育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体能练习的体育价值向追求参与运动、学会运动、享受运动、运动育人的价值转变。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从过去的“双基”到“三维”,再到当下的“三核”,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是对“健身育人”的真正回归。

1  重构的依据

知识技能与素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有本质的差异,不可等量齐观。知识技能是单一、内隐的,素养是多元、外显的。

知识技能不能自动转化成运动能力,更不能直接转化成自觉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体育品德。当知识技能对己、对他、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和价值时,才具有体育课程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本、以知识、技能的学练为载体,通过丰富情境下多种角色的运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体育课程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直接目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更加重视关键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2  重构课堂教学

2.1 激发兴趣,培养爱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服务于学生。目前,一部分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处理“激发运动兴趣”与“技能学习”的矛盾,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唯兴趣论”。课堂上出现“随便玩、放羊”等现象,学生无目标、无组织、自由地活动,严重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

运动兴趣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锻炼的强大动力,是核心素养“健康行为”的潜在重要影响因子。课堂教学应该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择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使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其在知识、体能、技能更好地发展,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趣味性,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体育运动。运动兴趣应重在激发,这就要求教师使枯燥乏味的教材趣味化,具有培养学生间接兴趣和内部动机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深度挖掘,尽可能作趣味化的处理,运用新颖的组织形式和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增加学生的运动经历,有目的培养某项运动的爱好,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逐渐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2 追求实效,精讲多练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体育课的功能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体育课变成了“说教课、技术课、安全课、军事课”,其核心价值丧失。

体能练习是体育教学的基础,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要素。新课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60次/min。基于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体能发展的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处理好练习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保证技能和体能有效结合。课堂上要设计与健康相关和与技能有关的体能练习内容,根据教材把握两者的比例,强调体能的平衡发展,如上肢与下肢的平衡、大肌群与小肌群的平衡、各供能系统之间的平衡。现代体能训练出现了许多轻便的器材,可有选择地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中应精讲多练,给予学生更多练习时间。每节课讲解和讲评的时间控制在5min内,以3~4次为宜。课上进行“课课练”,安排专项或补偿性的体能练习,提高练习密度,使学生掌握一些练习方法,学会制定锻炼计划。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电子设备监测学生心率的变化,进行科学研究,促进体能练习的科学化。

2.3 因材施教,注重运用

运动技能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

开放式技能最具代表性的是球类运动。教学时,要将认知能力和战术意识的培养作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作为学习的关键。要改变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整体动作的教学方式,应在理解与体验完整运动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设由易到难的学习和比赛情境,以此来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田径类和体操类运动属于封闭式技能。在教学时,要突出项目的运动风格,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单一动作的完美,分解和完整教学灵活运用,在基本掌握完整动作后再对重要的动作进行改进。教师应采用丰富有趣的辅助性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乐于反复练习、尝试和探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提高动作技能。

要坚决摒弃技能学习的碎片化,必须重视动作之间的组合性和关联性,正确区分重点和难点,对症下药。教师要树立“单元意识”,课次内容的安排、教法和学法的选择、相互的衔接要有很强的系统性。某项运动技能在不同的项目中可能会迁移,教师要巧妙地引导,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不同学段运动技能学习应有所侧重。小学阶段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进行趣味化教学;初中阶段要全面增强体能,学习多种运动技能,为高中学习做准备;高中阶段以专项教学为主,以模块教学的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技能。也就是小学“趣味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

2.4 以赛代练,以赛“养”德

体育竞赛是运动技能的最高表現形式,也是培养体育品德最好的载体。比赛的激烈对抗、规则的遵守、竞争与合作等,都会让学生体验到自信、尊重、诚信、礼貌、帮助等体育品德的元素。

在学生基本和熟练掌握了运动技能后,就要以比赛来替代练习。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设计比赛的方法、形式、规则、要求等,并以“从易到难”来执行。比赛分个人和集体,充分激发学生热情,巧妙运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机制,使学生在竞赛氛围和规则的约束下,逐步建立习惯化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比赛结束后,教师要抓住出现的问题,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积极进取、遵守规则、情绪调控、责任担当等体育品德。

在体育品德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竞赛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深度挖掘。没有竞争何谈积极进取?没有比赛何谈遵守规则?没有竞赛角色何谈责任担当?没有胜负何谈胜不娇败不馁?比赛是培养体育品德的最佳途径。

教师要了解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竞赛意图等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使比赛成为课堂教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喜欢比赛、学会比赛、享受比赛。

3  结语

体育核心素养将其课程的育人价值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方向引领。但是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根深蒂固,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态度,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凸显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08(1):4.

[3] 严先元.教师如何设计一堂好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宏甲.新教育风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法学法核心素养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