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锡常宁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

2019-06-11曹奇

职教通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率高职院校

曹奇

摘    要:通过对江苏省苏锡常宁通区域18所高职院校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区域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去向四个就业状况维度进行探讨,并对两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为高职教育制度改革和完善培养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状况;就业率;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1-004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余次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批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及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勉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1-3]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涉及到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完善就业措施和实现充分就业对实现人才竞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4]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连接生产和科技教育的重要纽带,而高职学生就业是观察和分析其培养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高职学生就业可以为高职学生培养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与数据参考。[5-7]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对象是高层次本科生、研究生群体,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的研究鲜有报道。另外,研究者研究学生群体的区域或者局限于单个学校,或者局限于单个地级市所有院校,鲜见研究整个区域的高校学生就业状况。本文以江苏省苏锡常宁通区域18所高职院校(常州5所、苏州2所、无锡4所、南京4所、南通3所)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部分高职院校相关数据缺失)和江苏省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8]为基础,深入分析相关数据,并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结构分布四个就业状况为维度进行探讨,并对两届毕业生人数、就业率、就业结构、毕业分布、创业升学等进行比较分析,为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和完善培养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状况分析

对苏锡常宁通区域18所高职院校2015、2016届毕业生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年度毕业生人数总体变化不大。公立大学工科、综合、理工类学校毕业人数规模3 000人以上,艺术类、农林类、民办类高校一般培养规模较小,1 500人到2 500人。图1为2015—2016届18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折线图。

由图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院校毕业生人数相差较大,毕业生人数差别最大达到3倍多;(2)从学校区域分布来看,南京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规模大于其他各市,常州科教城4所学校毕业生规模总体保持一致;(3)对比两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尤其是常州市4所院校,毕业生人数有所下降,这与江苏省生源减少呈正相关。

根据苏锡常宁通区域18所高职院校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对比分析,绘制两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折线图(图2),可以发现:(1)18所学校总体就业率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2%以上,常州科教城4所高职院校就业率都在96%以上,就业水平相对较高;(2)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就业率增幅最大为4.99%,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增幅上升了4.2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下降了3.27%、4.16%、6.49%、2.05%;(3)工科、综合类学校就业率普遍达到95%以上,理工类、农业类学校就业率相对较低。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

为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本研究选取苏锡常宁通15所高职院校(部分院校相关数据缺失)进行对比分析,图3为这些高职院校2015、2016届毕业生学校属地就业比重折线图。从学校属地就业趋势图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特征:(1)学校属地就业比例较高,近三分之一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学校属地就业,该现象16届与15届基本一致,但趋势更明显;(2)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立大学综合类)学校属地就业比例最低(20%左右),可能与学校专业类型、南京大学生人才竞争激烈相关;(3)苏州、无锡区域高职院校毕业生学校属地就业学生比例超过50%以上,其原因可能与当地人才引进政策、强劲的经济发展、良好就业环境等因素有关。

进一步挖掘苏锡常宁通15所高职院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相关数据,采集就业区域为上海、南京、苏州、苏南、苏中、苏北、江苏省外以及中西部8个代表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得到15所高职院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量化表(见表1)。为进一步直观表达,对就业地域分布数据绘制直方图(图4)。数据显示,苏锡常宁通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有以下特征:(1)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长三角就业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省外就业比重最高(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關,就业单位以国企为主);(2)高职院校毕业生省内就业比例较高,其中,苏南片区就业比重占到省内就业的80%,说明这些城市能够提高良好的就业岗位,可能是受政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中西部城市就业比重较低,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城市,原因可能是省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还未出现“溢出”现象,以及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和人才引进政策对江苏省内高职学生吸引力不足等。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从苏锡常宁通部分高职院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首选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其中,民营企业达到75%以上(如表2所示)。

部分高职院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直方图(图5)显示:(1)常州区域高职院校毕业生三资企业就业比重相对其他区域较高,据了解,可能是常州地区外企较多,本科院校较少;(2)南京地区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業技术学院国企就业率较高,与学校专业和用人单位定向招聘相关;(3)高职院校毕业生教育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比重相对较低,可能因为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学生的学历层次差距较大。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深造与创业分析

2015届、2016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呈多样性,包含专接本专转本、出国留学、签约就业、当兵及创业等多种类型,其中,签约就业还是主要选择,比重在80%以上。苏锡常宁通部分高职院校2016届毕业生创业所占比例直线图(图6)显示,在灵活就业尤其是创业方面,常州科教城几所院校创业比重较高,这也说明,2014年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高过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创业率1.9%。[9]

图7为部分高职院校2015—2016届毕业生深造率比较折线图,两个年度学生深造率稳步上升,比例达到10%以上,部分高职院校达到了20%。学生深造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要求在提高和有关政策的影响。

五、结论

(一)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加强完善学生的理性就业观教育

苏锡常宁通高职院校毕业生苏南、苏中、苏北就业比重和省内外就业比重不平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95”后高职学生对薪资福利、工作氛围、职业发展有着更为明显需求的特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践行“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学生选择就业区域差异明显,应加大中西部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协调促进关系,在人才资源、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播方面,高职教育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地方经济发展能为高职教育提供持续有效投入,培养一批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从18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高和人才“溢出效应”低的现象来看,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和人才落户制度,积极改善生活与人文环境,吸引广大东南部人才就业。

(三)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鉴于学生可能遇到的跨专业跨领域就业现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高职院校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岗位和领域并解决实际问题,将是决定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大学各阶段,加强职业准备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在准确职业定位之前,充分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及其影响,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好SWOT分析。高职院校应建立分层、分级就业引导体系,根据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潜质分类引导就业,科学制定执行方案。

(四)积极发挥就业评价导向,建立招生就业联动制度

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发展趋势是衡量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以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推动招生改革,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对学生就业进行规范,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培养体系。目前,在“双创”建设背景下,国内高校正在进行动态调整与系统评价,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与趋势分析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五)强化高素质人才评价体系,适应新时期就业多元化发展趋势

不同于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主导型”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各企业单位需要扩大招收技术型人才的规模;另一方面,需要为部分高职人才提供深入学术单位学习锻炼获取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强化职业能力评价比重,弱化学历要素在人才选拔中的比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高职学生就业多元化适时做出调整,要时刻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培养一批思想道德过硬的高质量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方伟. 明确工作方向与基本遵循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21):50-53.

[2] 李翔, 党晓楠, 王清雯.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质量预测[J]. 镇江高专学报, 2018, 31(1):110-113.

[3] 史淑桃.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与促进政策[J]. 教育与经济, 2010(1):18-21.

[4] 孙静春, 雒菁, 杨民助,等. 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87-93.

[5] 胡俊梅, 王顶明. 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趋势分析——基于2014、2015届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11):9-14.

[6] 李善乐. 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个体问卷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7(2):30-39.

[7] 王宝成, 马巧燕.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省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1):59-64.

[8] 潘漫. 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6.

[9]晋浩天. 二0一七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N]. 光明日报,2017-06-14(4).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就业率高职院校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