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书法的学与用

2019-06-11胡广集

书画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用笔毛笔古人

胡广集

书法,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建立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的。《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在古代,书法与射箭、驾驭一样,是一种实用技艺,是古代文化人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被当作军政律令、书信往来、著书立说、契约盟誓等有关文字活动的应用工具。在印刷术没有全面普及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书写是文字传播的重要形式。凡是使用文字的人群都会涉及文字书写,他们书写出来的作品虽有优劣之分,但作为一种技能,它的实用意义是无有差别的。另外,书法又作为文人士子闲暇游戏的余事,有着陶冶性情、抒发胸臆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不仅表现在作者书写时身心的愉悦和畅快,也表现在观赏者从书写出来的作品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正因为书法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所以自古至今耽于此艺的实践者代不乏人。人类科技文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工具和书写习惯,也给书写技能的学习和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书法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它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处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读书识字人必备的实用技能。硬笔书写和电脑打字甚至语音输入等现代工具已经完全取代了毛笔书写的实用地位,所以在现代社会里,毛笔书写已经失去了日常应用的实践土壤。但我们既然对中国古代的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志于传承古代的书写文化,那么就有必要把我们的书法学习和实践放到古代书写的文化背景中去,把书法学习的技巧训练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法当作一种脱离实际的“艺术创作”。我们高喊着学习传统、继承传统的响亮口号,不仅应该学会古人书写的各种笔墨技巧,也应该学会怎样把这些书写技巧运用到日常书写当中去,运用到更宽广的各种书写场合中去,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一定要把书法学习的“学”与“用”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书法。

一、古今“学”与“用”的差异

虽然古代与现代在书写工具和实践应用上有了差别,但无论古今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是相同的,这是书法到了今天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基础。我所思考的书法“学”与“用”的古今差异重点是在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环节上,我认为充分认识古今书写“学”与“用”在转化环节上的差别,也许能给我们的书法学习带来一定的启示。首先,从汉字书写的形体和意义来看,古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的是所用的书写工具。古人学习书法用的笔墨纸砚在当时是使用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也是与其他文化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工具。现代入学习书法尽管在临摹和创作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在日常生活(如记事或考试)中使用的主要书写工具还是硬笔。古人书写时无论技巧熟练与否,都必须选择这些工具进行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文字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古人书写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社会则是学习与实践运用剥离开来,即“学”与“用”没有得到完全统一,我想这是书法学习今不如古的一个原因。其次,在学习资料的获取上,我们较古人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临摹,通过临摹才能对前人有所继承。既然临摹就需要好的范本,古代没有现代的影印技术,名家真迹或碑帖善本尤为难得,—般只有那些非富即贵的家族才能享有这种学习资源,所以有人把书法称为“古代精英的文化”也是有道理的。古人学习的法书范本除了墨迹、碑刻还有就是经过勾摹刻于石碑或木板上再捶拓下来供入学习的拓本。但这些学习资源不可能普及给众多的学习者,所以古人每每得到或见到精彩的作品时都欣喜若狂,有的得到法书名帖都秘不示人,视若珍宝。碑版拓本虽然可以复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传播范围,但很多经过摹刻的书迹都已失去书写时本来的面目了。现代影印技术的发明则完美地解决了书法学习范本的问题,影印技术可以把那些珍贵的、秘不示人的尺牍或碑拓善本纤毫毕现地普及给—般的书法爱好者,正所谓“1日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这一点来讲,现代的传播技术确实让我们在学习资源的获取上比古人更加便利。古代和现代虽然在书法的实践环境和学习资料的获取上有所差别,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书法学习的决定因素,我们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

二、“学”的心得

在书法的学习上,我谈几点心得。第一是学习结字。所谓结字就是一个字的笔画位置关系。我们在平刚临帖读帖或是游览古迹、参观博物馆所见的碑版石刻或墨迹尺牍,都能看到很多结体精彩的字,这时候就值得去认真揣摩它的构形。比如同样的—个字,在苏轼写来是扁平丰润的,在黄庭坚写来则是瘦长挺拔的,他们写的虽是同一个字却又各有韵致。笔画的或正或斜,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疏或密,都会因不同书写者的书写习惯而形态各异,赵孟頫说“盖结字因時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学习时要善于积累,只有在不断的观察和积累中,汉字的各不相同的结构造型和书家风格才能深深地印入脑海,随时都能提取并应用到书写当中。第二是学习用笔。用笔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出不同的笔画形态。从书写工具上来看,毛笔是软的、有弹性的,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通过毛笔的提按使转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变化万千的笔画形态来,这也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条件。虽说是万千种笔画形态,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用笔的意义所在。在笔法学习中最直接的取法对象应数墨迹,从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用笔的痕迹,从这些痕迹中仿佛可以想见书写者运笔时的动作与姿态。而碑版石刻几经勾摹,加之刀刻捶拓,已经不容易看出用笔的具体形态了。但这并不是说碑刻就不可学,启功先生就强调在碑刻学习中要学会“透过刀锋看笔锋”。在学习碑刻的时候要通过参考墨迹的用笔方法力图去还原碑刻书丹时的用笔,而不能一味照本宣科去描摹刀刻斧凿或风霜侵蚀的痕迹。我们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结字和用笔基础,才能不断地训练并付诸实践运用,从而达到熟练而自然的书写状态。另外谈谈章法问题,我认为古人书作中那些参差错落、穿插映带的章法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自然书写所形成的。过度解读章法形式的构成,所“创作”出来的也只能算是安排费工的工艺品!试想,流传到今天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名家法帖,有哪—件是经过反复推敲章法构成并不断重复调试写就的?清代傅山强调:“宁真率毋安排!”这真率反对的就是矫揉造作的安排而崇尚一种自然而然的书写状态。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名家的尺牍或诗文抄录等墨迹中,字里行间或疏朗或紧致,或端庄或飞动的章法都应该是他们自然的书写习惯所致。

三、“用”的体会

书法的本质是一种技艺,技艺要想达到高妙的境地就一定需要精熟。欧阳修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如同庄子里谈到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的故事一样,书法也需要娴熟的技巧,只有技巧达到极度熟练的状态时,才能获得一种自由,从而上升为“道”的审美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将所学到的技巧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强化记忆,真正地内化到我们的书写意识里。将技巧转化为一种身体本能,我们的书写才能进入自然的境界,这时候无论从结字上、用笔上还是章法上都能做到毫无凝滞,一气呵成。我所理解的书法的“学”与“用”其实就是要将所学体现在日常的实用书写中。我在书法的学习上是一个极笨的人,没有敏锐的眼光去搜寻各种新奇的碑版石刻来学习,对书写作品中的各种所谓的形式构成也没有过多的研究,所以也创作不出那种很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喜欢上了写字,限于学习和生活条件,那时候没有老9耐旨导,只能一笔一画地照着语文课本和《新华字典》上的规范汉字抄写,我对书法的浓烈兴趣就是从抄书开始的。后来学会了使用毛笔,我就尝试着用毛笔抄写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于临碑读帖偶有所得时,我都会在抄书时不断地去加以运用。于右任说:“抄书可增人文思,而尤多于实用之字,书法无他巧,多写便工。”抄书的习惯我—直在坚持,我也始终坚信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一定是建立在大量实用基础上的自然书写。我们的古代书法中包含了丰富的汉字书写技巧和字形结体方法,这些宝贵的书写经验对于我们现在的书写审美以及书写技巧都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学习书法不仅可以了解我们的文字几千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毛笔书写中流畅的用笔技巧和优美的字形结构同样可以运用到硬笔书写中来,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虽然在书写工具上有所差别,但在汉字的构形和审美上是有很多相通性的。我们只有将学到的对汉字构形和用笔的知识应用到—切有关书写的活动中,用到不同场合的书写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书写技艺,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自知学力浅薄,所谈也尽是自己的臆想,很高兴能通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总结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用笔毛笔古人
毛笔的由来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古人时尚文化秀
包饺子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