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不平说汪平
2019-06-11冯岽智
冯岽智
汪平虽在小地方,名气却很大。在当今书法圈里,但凡经常拿毛笔搞书法且在主流中讨生活的朋友,尤其是60后至80后,不知其名的恐不太多。在其老家上至达官商贾,下至平民百姓,差不多路人皆知。据悉,最近其家乡的公交车站在县城的所有站牌处全篇幅专题展示他的艺术成就,能享受到这一隆重待遇的可不多呀!真不是一般的牛。如此一来,他更能将书法的魅力渗透到广大群众心中了。
在书法这个行当风光无限的汪平其实生活中是低调平实的。记不清是哪年,我们在合肥举办的某次全国书画大赛颁奖仪式上相识,感觉其热情朴实中又有一点腼腆,他礼数周全,说话很客气,貌似在宾馆里大家谈了不少话题,从艺术到人生。只是他的家乡方言相当晦涩,我瞪着眼睛看着他,揣摩其话意,愣是没听懂,好在他的院长助理为我用普通话解释,才避免了尴尬的局面(不过以后大家的交流主要靠微信等現代传媒了),临别时他过来拥抱了我,说今后要加强联系。在以后我们彼此主持的多次活动中,大家果真越走越近乎了。真应验了那句老话:人与人之间是要讲缘分的。
通过多种报刊的报道,我才得知他和我一样曾是师范毕业。在一个偏远的山中小镇上当了二十多年的镇中学教师。在这里他常年与纯朴单纯的乡民、孩子们在一起,远离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厮守三尺讲台,于辛勤育人之余坚持自学书法,其间所经历的困顿与挫折可想而知。好在他的安徽同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倪进祥先生没有忘记他,热心扶持指导其走上了翰墨正路。在孤寂的岁月中,汪平默默地耕耘砚田,凭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执着,进步迅速,逐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伴随着艺术阅历的增加和眼界的拓宽,他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振兴家乡的文艺事业,他毅然决定组建和州书法院。说实话,这本应是属于官方操心,且更便于操作的事情,单纯靠一己之力是相当不易的。没有场地和资金,他就顽强地去各方化缘筹备。一个机构的生存必须有经受住业界考量的品牌活动。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书法院才能具备自身应有的造血功能,这些他都努力做到了。经过其周密的策划,院方相继主办了“追梦林散之——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和天下——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芳妃红茶——全国书画名家信札邀请展”“和天下——全国书法名家提名展”,参与策划了“和天下——布谷鸣春全国书画名家提名展”等十余次一系列大规模的展览。从约稿、收稿到印刷出图册、开幕式、来宾接待安排等诸多事宜他都是亲力亲为,这些活动以参与人员广泛、层次高、媒体造势隆重、细节处理完美而受到所有作者的好评,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人缘收获了美好的艺缘。
随着和州书法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已接待了国内众多的朋友600多人次,利用微信平台推广全国各省书画家400余位,架起了本地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对于和县书画界而言,可谓有赶山填海之力,导夫先路之功,善莫大焉!
和县是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好地方。历史上彪炳千秋的西楚霸王项羽曾在这里的乌江边悲壮地自刎而死,现代书坛上赫赫有名的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祖籍在此地的乌江镇,这种天然厚重的人文渊薮不能不对汪平的艺术历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次,我在其微信照片上看到他手执宝剑,前腿半蹲、后腿绷直,昂首前视、怒目圆睁做慷慨激昂状,嘿嘿,还真有几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气概。乡贤的孤傲狂狷多少也给其性格浸染上几许底色。他信奉人格平等之交际信念,遇到喜欢居高临下轻视同道之名流也照样说不,而非刻意委曲求全地逢迎。这在当下艺坛尤其是某种丛林社会生态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真有硬汉本色也。
汪平其实内心又很柔软。当看到春节前夕有乡邻缺衣少食时,他立即主动联系院内兄弟姐妹,发动义捐善款与作品拍卖,及时把过年的有关钱物挨个发放到特困群众与留守儿童手中;或救助突发重病的花季少女与遭受洪灾的乡亲……看到这些画面,我不禁为他叫好,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大爱和“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精神,弘扬了扶危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而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文人之狭隘自足。
汪平最擅隶书,以汉隶为基调,并旁参魏碑、摩崖造像等雄浑一系的碑学营养。其运笔沉实,线条硬拙中不失绵厚,结体开张大气,参差错落,收放自如,纵横开合有象,时有块面化重笔、并笔处理,愈显细处的虚灵轻松,字构方圆变化多端,取《西狭颂》之严劲古朴与《石门颂》的旷达洒脱。整体书风趋于刚健拗峭、茂密俊朗,而不失奇诡幽默之情态,意趣横生,再现了丰隆静穆的汉人气象与深沉凝练的古风,凸显了自清代中叶以来前贤力倡复兴的阳刚豪放之美,也折射出他的自信、从容和睿智的文化价值观选择。
汪平的艺术和人生格局将注定是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