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范生“工匠精神”养成及意义
2019-06-11罗薇
罗薇
[摘 要] “工匠精神”代表臻于至善、追求卓越,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之钙”。 “工匠精神”养成对高职师范生职业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他们今后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 高职师范生; 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166-02
高职师范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高职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2016年,我国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这对现代职业教育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很多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进行大量、机械、重复工作的从业者,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因而只有理工科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工人才需要培养“工匠精神”。这就片面、狭隘地理解了“工匠精神”。
一、解读“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的心理内涵是敬业乐业、专注专一、勤奋创新、追求精致,是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工匠精神是执着事业的热爱度、追求极致的精气神、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其实,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优秀的心理素质与精湛的职业技术。
2.工匠精神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勤奋勤勉和创新创造的融合,是精益求精和开明开放的融合,是行动力和执行力的交互作用。
3.工匠精神的心理意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职业实践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追求,是认真负责精神、敬业乐业精神,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卓越人生状态。
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态度,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是严谨、一丝不苟,是耐心、专注与坚持,是专业与敬业。
二、高职师范生“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迅速,高职师范专业也应运而生。高职师范专业为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和部分培训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师资。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数学教育专业2015届56%的毕业生做了中小学教师(包括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35%的毕业生做了培训机构的教师,只有百分之几的毕业生改做其他行业。这样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中小学教育是一项繁重、辛苦、长期的工作,虽然高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等以外,也非常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由于一些学生是“被”读高职师范专业的,并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只是出于某种功利而选择高职师范专业。这样,当他们来到中小学,特别是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学,从事繁重而又琐碎的工作时,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能不能尽职尽责、充满爱心和耐心的工作呢?这就取决于在校时对他们职业精神的培养程度如何。
引导培养高职师范生将教师当成“职业”,即教书育人是谋生手段和工具,不算很难。若要培养高职师范生将教师当成“事业”,即对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感情,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就要从多方面下工夫了。
养成“工匠精神”,就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一种敬业乐业的精神、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推动高职师范生将教师当成“事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职师范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施
(一)树立职业理想 做好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无奈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高职学生普遍比较自卑,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在高职师范生入校后,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做教师的责任、担当、意义和艰辛,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规划。“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是明朝时期朝廷考核匠人产品质量的制度。每块明代的砖上都留有匠人的信息,朝廷据此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2]让高职师范生认识到,他们将面对的是“人”,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他们也将在每位学生身上留下一定的烙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成为不断学习进取的一生。[3]要让高职师范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认同自己的专业价值,做好自己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
(二)提高职业素养 恪守职业道德
“工匠精神”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及严谨、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匠人有极高的职业素养。正如医学生进校要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样,尽早让高职师范生明白他们的职业内容和任务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养成是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责任、师德意志、师德行为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渗透职业道德要求及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让学生在理论上理解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设目标多维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一是让学生在理论上弄清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道理,获取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原理。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养成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前提。二是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这是师德养成的认知因素。三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培养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奠定基础。[4]
(三)优化心理资本 强化职业精神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美国管理学家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类状态的心理力量。这种积极的心理力量就是“工匠精神”追求的一種职业精神。高职师范生普遍缺乏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部分学生甚至缺乏主动求学的精神,他们学习效率低下,存在自卑、消极等负面情绪。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养成自尊自信,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遇到困难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受到挫折时有执着、坚韧的信念等现代“工匠精神”,养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注重人文修养 避免急功近利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气度、品格。匠人精神的养成需要优秀的文化熏陶。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普遍较高,他们热心奉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乐于助人。遗憾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学修养稍有欠缺,他们对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知识也了解不多。加之职业教育工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促进就业轻引导创新、重实用技术轻精神提升的思想,使得高职师范生在校期间人文修养难有很大提高。多渠道提高高职师范生的人文修养,养成淡定从容的匠人精神也是当务之急。据了解,部分毕业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常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总想着如何能走捷径,怎样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更大的收获,好高骛远、拈轻怕重。提高高职师范生人文修养,做一个有情怀、有抱负的人,也是匠人精神中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的必备前提。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工工整整板书、全心全意备课、一心一意沉潜钻研课堂,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教育的能工巧匠;只有经得住诱惑,才能坚守三尺讲台,学会坚强忍耐与自我调节,不断自我超越,懂得教育行业就是自我修行的道场,自己将打造成精工巧匠。[5]
四、结语
“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开展。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利用新媒体的介绍宣传,通过举办“工匠精神”有关的专题讲座、演讲、讨论等活动,创设“工匠精神”养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得到这种大氛围的熏陶,产生“工匠精神”的意识。其次,将“工匠精神”养成纳入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论是政治思想课、就业指导课、公共课还是各门专业课程,都将“工匠精神”养成纳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教学目标。从各渠道通过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最后,在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聘请中小学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授课、指导,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高职师范生“工匠精神”养成并不是培养按部就班、没有思考和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书匠”,是培养将基础教育作为事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教书匠”。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姚莹.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9):22.
[2]苏诚.“工匠精神”呼唤专业成长的自觉[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6):59
[3]刘兰花.师德养成是高职高专师范生“教师化”的关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79.
[4]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482.
[5]劉爱青.时代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J].课程教学研究,2016(7):96.
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