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探索

2019-06-11苏锦霞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工匠

苏锦霞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匠人在生产或加工产品时运用高技能,对待产品品质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一种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工匠精神”的传授,高职安全类专业更是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如何重塑学生的“工匠精神”亟须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安全类专业;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84-02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从2015年央视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片,到2016年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再到2017年提出的“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一词已被社会各界提及与讨论。这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也鼓励人们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传承和共建职业院校师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召唤,也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简单的总结,达成“中国制造2025”“中国智造”“优质智造”的宏伟目标和理想需要大师,更需要巧匠。

二、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始终是一个盲区,在以往充盈着过剩经济、卖方市场、漠视消费者的各种企业顽疾的格局和背景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工匠精神”淡化,甚至是近乎消失,“工匠精神”缺失的缘由,主要是观念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导致的。纵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书面中的“工匠精神”基本被“职业精神”字眼所替代,而“职业精神”并非等同于“工匠精神”,仅仅只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很难成为真正的职业精英。“工匠精神”是职业人最核心的灵魂要素,培养目标没有“工匠精神”的培育任务,课程和教学又怎么会融入“极致”和“完美”这样的高远目标呢?所以,学生毕业后掌握了该专业所从事的某项技能以及常规的职业素养,根本不能以是否具备“工匠精神”来评价学生。有些学校也有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期望学生拥有卓越的工匠品质,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但是无奈学校本身技术技能底蕴有限,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差距较大,教学理念、实训设备、技术水平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达不到精湛水平。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工匠精神”底子薄弱,缺乏企业实习和生产实践经历,向学生倡导“工匠精神”的意识不高,导致传授“工匠精神”内涵存在难度。

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点。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外,基本不会额外给自己增添学习负担。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疏于对所学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遇到困难时,缺乏决心、信心及毅力将其解决,“工匠精神”培养必然受到制约。而且职业教育越来越偏向就业教育,职业院校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就业率,往往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改造和重塑。

三、“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多样化的发展阶段。推动“双一流”高职建设,就是要求与产业对接,融入市场,打造一批一流的高职学院,建设一批一流的专业群,为加快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支撑,争创“双一流”,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就高职院校而言,“双一流”就是建设一流的高职学院,一流的专业(专业群)。高职院校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群,开发精品课程及教材,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发展与专业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突出“核心技能一体化”的专业技能,实现专业、师资和治理能力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安全类专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社会对传统高危行业生产安全存在认知误区,直接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专业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尴尬局面。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安全产业的国家战略以及目前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人才短缺等都预示着高职安全类专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開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的职业教育新要求,为高职安全类专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安全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单单是劳动者或技术工人,更是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不仅能够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更会对工作有精益求精、创造价值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成为我们亟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文化熏陶是培育“工匠精神”宝贵的载体

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因此,社会没有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缺失了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当然,文化需要实质性和长期性的精神鼓励。作为职业院校应该突出这种文化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样板,将文化价值效益最大化。诸如,职业院校在整体基建规划中,可以充分融合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利用条幅标语等形式在学校园林景观、楼宇、风景石等醒目的位置展示;可开展技能大讲堂,组织师生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亦可定期开展“企业大师入校园”等讲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工匠精神”,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与忠诚。学校文化中涵养“工匠精神”,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加分。

(三)专业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一流”背景下,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和基础作用,强化优势、彰显特色、服务需求,以及专业调整和建设对社会人才需求、科学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工匠
90后大工匠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