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信息化对采供血工作的影响浅谈

2019-06-11夏晓李渝李燕红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血站计算机网络信息化

夏晓 李渝 李燕红

[摘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血站工作是临床医疗管理的重点,血液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因此要加强采供血工作的质量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加快血站信息化建设,推进采供血工作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血站采供血工作中引进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将其应用于各项工作环节中,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严格遵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保证采供血操作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有效保证血液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为探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的应用意义,本文就近几年血站网络信息的发展做一浅析。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采供血;血站

[中图分类号] R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3(a)-0178-02

血站是采供血机构是指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血的医疗卫生机构,分为血站、单采血浆站和血库;血源是指向采供血机构提供血液的公民;血液是指用于临床的全血、成分血和用于血液制品生產的原料血浆[1]。采供血工作是临床血站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障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血液安全,血站采集血液时必须严格遵行血液采取规定,从健康的无偿献血者中进行采集,这就要求采集血液前要进行血液检测,保证血液来源的安全性。

1  无偿献血工作初期

采供血工作属于血源科工作内容,是血液中心最大的业务科室,主要承担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宣传、招募、采集服务,保障临床用血,以及负责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的管理、培训、协调等工作。在无偿献血工作初期,由于时间因素限制,通常对献血者进行基本资料登记,基本资料包括献血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和家庭住址,献血流程结束后回到站内统一进行电脑录入。由于献血者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性,因此登记信息常出现误差(例如姓名处填写别名/乳名,同音不同子导致名字填错,年龄处虚岁周岁填写不规范,家庭住址处由于搬家会发生变更),进而导致同一献血者出现多份不同档案信息。采血过程中留取试管标本时,注意核对标签条码,保证一致性,避免发生偏差,采血完成后,将试管标本交由检验科检测鉴定。

无偿献血属于公益行为,需要对献血者姓名、年龄、遗传病史、传染病、距离上次献血间隔时间、以往检验结果及其他不符合献血条件进行询问和登记,严格进行核查,保证血源安全性。无偿献血工作初期,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并不完善,河南省各地市之间,血站与各中心血库之间,并未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信息化体系,资源较封闭,不能进行资源共享,且无法有效追溯献血者的既往献血史及其他献血相关信息,献血者再次献血时查询历史记录时,不能有效查询其献血记录和检验结果,不符合献血条件的献血者在进行电脑信息录入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屏蔽,增加采供血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工作效率较差[2]。

2  计算机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省将各地献血者信息与互联网进行对接,将血站与本地各医院输血科(供血库)、血站各科室进行网络对接,建立信息化互联网体系,实现有效资源共享,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采血、献血制度和流程,严格遵循制度和规章进行采供血工作,把控各项操作流程和环节,血站对献血者必须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血站应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条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 mL,最高不得超过400 mL,两次采集间隔期间不少于6个月。严格禁止血站违反前款规定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来调节献血各步骤和环节,工作的各项流程均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保证采供血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3]。

①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有效提升血站科学管理水平。计算机网络升级后,采血过程中人工填写基本资料也随之升级,统一进行电脑实时录入并建立电子档案,录入准确性得到保障,信息保持更完整,方便后续进行信息查询。献血地点、采血者、体检者,化验者及制备者信息等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查询,若发生异常情况可有效追溯至执行者,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也大大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4]。

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将既往信息进行整合,录入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准确性得到提升,记录更完整,日后信息查询和追溯也有据可依。各献血服务点均可实时查询既往献血史和献血者资料,提高了采血一线的工作效率。告知献血者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官证、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保证献血者资料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发生重复,以身份证为例,当首次献血输入身份证号码及完善其他基本信息后,再次献血时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码即可显示既往献血史,包括献血次数、献血类别、献血地点,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的献血者无法予以通过,保证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工作难度降低,工作量也随之减少[5]。

③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通过整合献血者信息和血站信息,能有效掌控血站库存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制定采血方案。供血科可查询当前血站储血冰箱及各医院输血科(供血库)内全血、成分血的库存量,能够准确掌握血站库存和缺少的血型,在此基础上制定采血计划,保证血站血量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6]。当恶劣天气或节假日血液库存紧张时,本站考核信息科可根据献血者血型、区域给合格献血者发送手机信息,指导其到就近献血服务点献血,宏观调控,保证血站血液库存充分,缓解血液库存压力,满足临床输血需要[7]。

④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能够准确查询稀有血型献血者,通过信息查询与献血者进行直接沟通,告知献血意义和临床需求,建议其择期献血,保证血站血液库存,避免发生应急事件血液供应不足,注意与献血者保持良好联系,避免珍贵血液资源浪费[8]。

⑤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无偿献血大数据统计查询更方便、快捷。随着电脑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录入信息在各科室均可登陆查询,各科室之间均可进行资源信息共享,管理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检索条件查询所需内容,可查询任一时间段内全血、成分血的采集量和献血人数,也可查询某一献血服务点的全血、成分血的采集量和献血人数,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准确、直观、全面的献血大数据,血站管理工作效率更高,管理更完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9]。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化,自动化的普及,更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被引进到血站采供血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它极大地提高了血站采供血一线工作效率,使采供血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在保证血液安全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献血者信息的整合、初筛,采血计划的制定,献血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奠定了基础。血站计算机信息化发展对血站的各项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能有效提升血站工作效率,制定采供血工作规章和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采血、献血工作,保证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血液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也得到提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将献血者资料进行整合,方便各科室之间进行资料查询,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目前科学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血站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和交流,将更多、更先进的经验技术引进日常工作中,加快血站信息化建设,推进采供血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郑拉让,于昊永,刘磊,等.基于SHINOW90系统的采供用血信息化建设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5):112-114.

[2]  秦园园,潘纪春,李小飞,等.基于无线个人数字助理技術采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8,23(1):21-25.

[3]  王黎,孟庆丽,安万新,等.全国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5):486-488.

[4]  宋琼,马朗,刘秀萍.信息化管理在专家门诊采血室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6):31-34.

[5]  夏少明,杨波,李萍.物联网信息化平台的临床用血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8):75-78.

[6]  李颖,戴云,冯毅,等.血液中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1):111-113.

[7]  郑拉让,于昊永,刘磊,等.基于SHINOW90系统的采供用血信息化建设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5):112-114.

[8]  虞正红,张琦,徐建鸣,等.医护合作静脉血栓栓塞管理信息化平台用户体验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8,33(16):55-57.

[9]  沈鑫,常建华,石斌娅,等.基于闭环输血信息管理平台的临床用血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2):108-110.

猜你喜欢

血站计算机网络信息化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细节管理在血站质量控制科的应用效果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血站文化建设的思考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