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
2019-06-11李娟
李娟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 从2017年7月起该院实施护生人文关怀理念培养,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实习的38名护生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实习的42名护生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生的关怀行为质量、就业态度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生的关怀行为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能力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喜欢护理工作、愿意从事儿科护理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带教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可改进护生关怀行为质量,改善其就业态度,同时也可提高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护理教学;人文关怀;关怀行为质量;就业态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3(a)-0135-02
儿科是医院重要科室,护理工作任务复杂且工作量大,若护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极易出现护理纠纷[1]。临床护理带教可为护生创造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统一结合的机会,让护生初步接触日后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内容进一步熟悉并适应,从而为其日后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2]。在护理带教中,不仅需帮助护生熟悉各项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护生职业态度,使之能够运用自身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护生因缺少经验,在护患沟通中易出现问题,对于人文关怀理念也不够重视[3]。另外,在面对问题及困难时,很多护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等心理。作为医院和带教老师,应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同时给予护生人文关怀。该研究通过总结分析,探索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实习的38例护生为对照组,均是女性,年龄20~23岁,平均(20.74±1.29)岁;学历:大专17名,本科21名。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实习的42名护生为观察组,均是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20.65±1.34)岁;学历:大专19名,本科23名。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此前该科护理带教中,均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每周组织1次集体讲课,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老师展开带教。
从2017年7月起实施护生人文关怀理念培养:选取的带教老师不仅应具备相关带教资质,同时由心理学专家对其展开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沟通技巧、相关人文知识讲解等,经考核通过后上岗。实施一对一导师带教的制度。具体内容为:①第1周:护士长亲自迎接护生进科,与带教老师共同展开入科教育,重点介绍临床特色、病区护理人力情况、团队老师情况等。展开沟通技巧讲课、人文关怀知识讲课各1次,指导护生学习人文关怀知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指导其掌握护患沟通、交流的技巧。引导学生微笑服务,注重礼仪,指导如何给予患者尊重与安慰,和患者交流及时掌握其心态和病情。②第2周:组织座谈会1次,了解实习期间护生是否遇到困扰或问题,针对其心理状态、职业认同感、担忧自身工作能力、行为与情感控制等方面的心理困惑,积极给予疏导,如有必要邀请心理学专家给予指导。③第3周:组织专题讲座1次,共同分析临床沟通不良案例,让护生从案例中学习沟通方法。④第4周:对护生护理能力初步评价,经3周带教后,让带教老师结合护生接受能力、个性与心理状态,适当调整带教计划,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1.3 观察指标
①在两组护生实习期间,由其照护的患儿家长通过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问卷,对其关怀行为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共有22个项目,各项目为1~5分,总分22~110分,分值越高说明关怀行为质量越理想。②实习结束前,展开护理教学效果评价,由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及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说明评价越高。③展开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护生的就业态度,包括喜欢护理专业与否、愿意从事儿科护理与否。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关怀行为质量评分
两组护生实习期间,从患儿家长评分中各抽取50份结果,统计显示,对照组(89.42±6.57)分、观察组(96.85±6.9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5,P=0.000)。
2.2 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
观察组护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能力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
观察组护生喜欢护理工作、愿意从事儿科护理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患者年龄小,在心理、语言与行为方面和成人存在明显差异,通常难以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且护患沟通难度较大[4]。在这一科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度耐心、爱心与责任心。护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往往因缺少经验,不知怎样开展工作,怎样和患兒及家长沟通,其内心情绪易低落[5]。为解决这些问题,该院近年来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着重于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护生反映缺少沟通技巧,不能有效应变,常会遇到挫折,或自我怀疑。该院尝试展开护生人文关怀理念培养,通过集体讲座、人文知识讲解等,让护生掌握更多等人文关怀知识、护患沟通知识,可有效降低护生的无力感、自卑感或失落感。护生形成人文关怀理念后,在工作中遇到家属阻挠或拒绝后,更有可能运用自身知识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护生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体现,也可更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6]。同时,为护生展开人文关怀教育,重视以人为本,重视给予护生精神和人性的关怀,带教老师也可为护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能够有效减轻护生心理压力。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更加注重细节,对患儿和家长能够更加体谅,给予更多关爱,这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另外,在临床带教中,教师与医院更重视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帮助其适应工作现状,完成心理上的角色转换,并可帮助护生借助专业技能、良好沟通将实际护理问题解决,能够增强护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长此以往护生的自信心可明显提高,同时对于护理工作也更为热爱,更愿意投身其中。该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生的关怀行为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喜欢护理工作、愿意从事儿科护理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人文关怀理念的形成对于护生的护理行为、就业心态均有积极影响。
同时发现,观察组护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能力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之所以获得这一结果,是因为医院和带教老师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技巧、创建优良教学环境、依靠教师良好综合素质等,能够给予护生更多感染;同时,老师可以给予护生更多爱护与关心,在临床护理的道路上给予护生积极的引导,使得护士团结协作、开拓思路,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带教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可改进护生关怀行为质量,改善其就业态度,同时也可提高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霞,谭璇,刘义兰,等.运用知信行模式对护生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6):81-83.
[2] 蔡琴,方军,宗薇,等.运用叙事教学法对精神科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61-63.
[3] 吴明,郭瑛.基于关怀理念的教学模式在护理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15):62-64.
[4] 彭蕾,陈雪妹,许方蕾.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9):899-901.
[5] 冯香艳,王明旭,卫华,等.基于人文关怀理念下的高职护生教育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6):1088-1089.
[6] 魏梅,王晓琴.大专护生基于人文关怀护理临床路径实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7,32(1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