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论析

2019-06-11程庚申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程庚申

摘要: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要求之外,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教学予以更多关注,从“读懂”“读透”“读活”三步可逐步解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学习、鉴赏能力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切实增进文言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文言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和人文精神滋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文言经典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5-0100-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根据这一核心素养要求,笔者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围绕“读懂、读透、读活”三方面进行。

一、读懂:理解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和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文言文和现代文从“文”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文章,关键在于“文言”和“现代白话”的区别。现代白话,只要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读懂,文言文则不然。文言是一种沿用了两三千年的语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由于年代久远及语言环境的变化,难以理解文言词语成为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阅读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鉴赏是阅读的提高和拓展。要鉴赏体悟,读懂是前提,脱离了读懂,语言的继承与发展、文学的鉴赏与体悟、思想的丰富、精神的滋养、文化的传承均无从谈起。因此,“读懂”应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第一步。读懂文言文、扫除阅读障碍不是串析字词、讲解文意,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越过文言语言关。

文言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字形、字音外,还要落实到实词、虚词。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结合典型例句帮助学生分析规律,指导学生归类掌握。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能仅要求学生记忆零散的句子,而要结合语法知识讲解规律,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掌握特殊句式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翻译了事,不了解学生现状和需要,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知己不知彼的唯我现象。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以“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第三板块“融会贯通”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及断句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读透:概括观点态度,赏析文本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妙

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和作者心灵相通。因此,教師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那么,如何搭建心灵之桥呢?品语言,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是搭建这座心灵之桥的关键三步。

1.品语言,体会其简洁凝练。文言文用语凝练,语义丰富、含蓄、深刻。如果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审美趣味。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柳宗元选取了非常精准的字词,整篇文章流利自然,十分恰当。如对形容词的选用,一般的“山”用“高”,则仅见其险峻,“西山”用“特立”,则更见其绚丽多姿。对动词、介词的选择也是简约精当,“上”“入”“穷”“披”“倾”“极”“缘”“斫”……虽为常见字,但用在这篇游记中,却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准确传神。在动态的游历中,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毫无雕琢做作之感。

2.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学习文言文本,疏通词句是深入探讨文本的前提。以庄子的《逍遥游》课文为例,它以超越现实的虚构、诡怪奇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织荒诞虚妄的故事,仅疏通词句是难以触及它所呈现的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因此,在疏通文义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让学生围绕“逍遥游”这一理想境界进行探讨:鲲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作者为什么用批评的口吻说“之二虫又何知”?怎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等等。最终使学生明白“逍遥游”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之中。

3.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之情。文言文,特别是经典的文言文,极具审美价值,我们在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提醒学生关注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不能忽视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从“文”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如“指南录后序”一课,这不单是一篇诗集序文,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包含着强烈的抒情性,基调悲壮。文中既有“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又有“莫知计所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这样在叙事中寄寓感情的语句。作者利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使全文字里行间喷溅着沸滚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三、读活:体会古代优秀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前述“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还要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文言文教学应是一个“读懂一提升一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技巧,最终能够感悟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做出独到的评价,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对文言字词、句式的理解教学,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这一点仅仅是完成了“教书”,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也仅局限于知识学习。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道统一,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人充分肯定了“诗”的德育内涵。文言文教学也应深入挖掘文本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使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作用。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极其重要,可以利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如学过《赤壁赋》,学生会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学过《谏太宗十思疏》,学生会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学过《报任安书》,学生会为名土的痛苦忧思而唏嘘;学过《五人墓碑记》,学生会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读书,尤其是读古代经典作品,有“谋生”和“谋心”之效,前者可以“学以致用”,后者能“心有所安”。古代经典作品是我们精神上的“根”,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笔者相信围绕“读懂、读透、讀活”三方面展开的文言文教学,定能让学生拾起传统经典文化,给学生以思想的熏陶和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