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抓手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言”与“意”

2019-06-11李煌昭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岱西湖语言文字

李煌昭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还原阅读理解的过程,教师的价值就在于促使学生和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联系。阅读的目的不仅在理解内容上,更在于体验独特的言语形式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怎样化“心中旨意”为“笔下文字”。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放慢阅读节奏,感悟文章的情、意、境,学习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探究;初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5-0020-02

阅读教学要提高成效,教师要关注两个要素:一是学生,一是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头牵起学生,一头牵起语言,教师的作用是纽带,教师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和语言文字构建起联系,唯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品成文过程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的语言文字建立联系,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言”和“意”这两个切入点去思考、比较、斟酌和积累。学生的语言学习有两个层次,一是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這是信息输入的过程;二是揣摩写作者怎样把心中所思、所想、所悟转化为具体的字、词、句、段、篇,这是信息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前者重语言内容,后者重言语形式。简言之,学语文,学阅读,就是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就是“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先沉入词语理解关键内容,然后依据内容架构言语形式。

面对一个文本,教师可以先“导入”词语,然后带领学生“潜游”在词语与词语相互交织的美丽海洋中,用教师或学生的切身经历去体察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这一过程要通过移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途径去逼近作者的语言内核。经由这些步骤,我们得到了这些词语、这个句式、这个标点符号、这样的段落编排、这样的篇章架构等所呈现出的人、物、景、事、情、理等内容。作者选择语言的过程就是读者揣摩作者如何运用言语创作的过程,揣摩作者选材构思、下笔成文的过程,思索作品为什么选用这种体裁?为什么用的是这种写法?为什么详写这几段而略写那几段?这处语句为什么是用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这里为什么用这个标点而那里却改用了那个标点?

二、放慢细读节奏,放大研读细节,还原阅读思维过程

优秀的读者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人生而下来便有许多疑问,但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人们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淡化了,这真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语文教学应力保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被削弱。

学生质疑能力的强化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教师示范和课堂训练这两个支撑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中,“阅读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历来争论较多。教师示范必不可少,学生潜移默化地跟着教师学,学做批注、学着咀嚼语言、品析文字,从起初的“不会提”,到慢慢地“敢于提”“乐于提”乃至“善于提”。要注意的是,问题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讲而提的,不是为了赶进度而提的,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提的。这样的有效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师生共同批注文本,共同感悟书面语世界里的一片片天地、一派派风光、一幅幅图景,这就是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教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教他们在平淡无奇中欣赏到语言文字的美好。放慢节奏,放大细节,还原出阅读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言”“意”的转化。

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把此课设置为问题探究课,大致流程为: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根据语境,解释文言字词:俱、绝、是、更、孥、一白、惟、芥、粒、焉、更、强、客、莫、痴等;疏通文意,同桌合作,口头翻译全文;研读课文,质疑释疑,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你了解哪些有关西湖的文章?描写西湖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诗文不少,张岱为何选择冬天的西湖来写?在湖边看雪和到湖中央去看雪,视线、雪景是否相同?作者选择在什么时候(具体时辰)去西湖?他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去?他跟谁一起去的?他带着什么东西去?带上这些东西时,他心里有什么打算?他计划在西湖待多久?到了西湖,作者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当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个句子是否啰嗦,能否改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或“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痕”“点”“芥”“粒”这四个量词有多小?作者在上亭之前是否想过还会遇见其他人?在西湖,在湖心亭,作者碰见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对话、举动能传递出什么信息?客居杭州的“金陵人”和作者各有怎样的心境?你是否认同文末舟子的话语?面对舟子的喃喃自语,你认为张岱会怎样回应?

师生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对话,教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指引学生去读、去悟,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原创的问题。用质疑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带领学生精细研读,带领学生琢磨、斟酌文本的表层语言,从而抵达文章的深层次内容,掌握“言”而理解“意”。

三、赏析作品“言”“意”的内在机理,迈向语言文字运用的高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因为年龄关系,他们会受经验、能力、方法等各因素的限制,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可能都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也不可能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去芜存菁,拎出有价值的主干问题。仍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作者张岱在全文两百多字,共四个段落的篇幅里描写的是什么景呢?是雪后西湖宁静清绝之景。他想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有赏雪之惊喜,有不随流俗,遗世孤立之雅致,还有清高之心性和潜藏心底依稀恍惚之愁绪。有了此景此情之后,他是如何练字、遣词、造句、构段和组篇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作者的言语形式:他选用了极具感染力的词语来写景叙事,天寒地冻之时,“大雪三日”之后,众声“俱绝”之际,他偏偏“独往”西湖;他采用了意味极强的反问句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和感叹句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来抒情;他安排了两处对话,几处动作来刻画人物。

此外,为了传达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之间“白茫茫大地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叠用三个“与”字,不容分说的“与”字,自有一种裹挟一切的雄浑气象在!在空阔辽远的“天”面前,在广博无垠的大地上,堤坝仅是“一痕”,亭子仅剩“一点”,更何况如“一芥”般的小船,以及几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你瞧,这就是张岱的文字,浩茫中的盛大与渺茫中的渺小,一大一小,两个画面,强烈地冲击着读者。这样独特的量词,这样鲜明的对照,这都是语言文字高超运用的典范,这样的言语都是学习的重点。品读全文,引导学生品味张岱眼中的天地万物、张岱的志趣、张岱的情思、张岱心中所欲抒发的意韵。

猜你喜欢

张岱西湖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西湖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雪后西湖 暖阳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一个人的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