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你千遍不厌倦 化蛹成蝶出精彩

2019-06-11董玉华

速读·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试教成蝶火花

董玉华

这学期,语文组在经历紧张而繁忙的五人“磨课”(县“语用课堂”研讨展示课,县“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竞赛课,市“群读类学”课题研讨示范课,市语文优质课竞赛,市书法课竞赛)之后,让我不禁想起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中的一句话:“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

这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

这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

这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磨出了实小领导对学科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瞻远瞩,磨出了实小人的精诚团结,磨出了语文课的精彩。

一、磨课——磨出教师坚韧的意志

好课不厌千回磨。这一过程的确是痛苦的,五名教师,每人至少有10份手稿,每晚都半夜三更还未睡,眼圈黑了,面庞黄了,身体瘦了。试想,没有量的积累没有时的磨砺,怎么可能会有质的变化?备课稿的多次修改,反反复复的冥思苦想,教学设计数次推倒重来的煎熬之后,智慧的火花才会破茧而出。所以,磨课是磨砺自己意志的过程,是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反复与同事交流的过程。磨着磨着,磨出了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意志。磨砺一次,激励一生,收获无数。

二、磨课——磨出教师精深的业务

细想一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谁能保证说自己每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斟酌再三了呢?只有在磨课中,我们才会对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再三思量、反复权衡,在一次又一次地试教——评教——再试教地反复磨课过程中,自己的体悟点滴积累,对教学内在的感受逐渐加深,对教学中蕴涵的规律逐步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正是这种磨课中经验的积累,促使我们经历了“初上讲台不知所措,听课磨课逐步成熟”的成长过程;也正是基于磨课对教师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中,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磨课这一有效途径。事实也最终证明:“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通往成功彼岸的绿色通道,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快速成熟的催化剂。

三、磨课——磨出教师厚重的“家底”

磨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高超的语言表达水平,深厚的基本功底,灵活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有将各种素质整合为和谐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我也是“磨”的受益者,起初一直困惑于自己课堂上没有流畅、有效的过渡语和评价语,那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底气不足,“家底”不厚实,自然就做不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效果。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历练,集众人的力量,用多读、多想、多思、多写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家底”慢慢变得厚重起来,精妙的过渡语和准确的评价语也运用自如了。

四、磨课——磨出教师的研修动态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磨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简单的活动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思想上产生触动、心智里迸出火花,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得失,反省教书育人方式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正是我们教师不断研修的过程吗?校本研修所提倡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也是一个磨的过程吗?在这一次次的“磨”中,集聚了集体的智慧,通过教师之间的评课互动,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受益的是执教老师,但我相信参与了磨课过程的所有老师也都会有收获,都会得到成长的历练,都会亲历丰收的喜悦。我们正是因为尝到了“磨”的滋味,所以近年来语文组取得了“研修一体,抱团发展”的骄人成绩。

在午后的阳光下,细细回想磨课的经历,我们是幸福的:回头看看这条路,它不像泰山的十八盘那样需要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也不似庐山的烟雾那样迷人视线,它是一条没有尽头却充满风景的登山路,要我们走走、听听、看看、想想,其乐无穷。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修改,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脫胎换骨”。我们背负着希望去挑战,在挑战中享受磨课的苦与乐,在苦与乐中研磨教学的得与失,在得与失中领略琢璞为玉,化蛹成蝶的风采!信心在鼓励中坚定,亮点在意外中生成,困难在矛盾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成长。

猜你喜欢

试教成蝶火花
点燃自主探究的火花
持久的火花
酷相思·秋别
破茧成蝶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事业火花事这样被闲聊出未来的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再见了,我的爱人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