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传统美食
2019-06-10徐艳文
徐艳文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境内拥有辽阔的草原牧场,牛羊成群,肉类食材资源丰富。呼和浩特人的祖先大多数是回族牧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明了许多传统美食,其中的羊杂碎制做方法独特,香味浓郁,口感别具一格。
在呼和浩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当地有个大财主,一天从外地办完事回来,发现有个乞丐在他家院外倚墙搭起个茅草棚,十分恼怒。他略一沉思,我何不羞辱他一番,使其离去。于是命伙计杀了一只羊,将羊蹄五脏抛出墙外,一下子砸塌了乞丐的茅草棚。乞丐好不容易从里面爬出来,抬头一看,心中大喜,正愁没吃的呢,想不到食从天降。立刻将羊蹄五脏拿到水坑边,洗好切碎,投入锅中加上水,引火烧柴,熬到肉香醉人时,盛了满满一大碗,美美地吃起来。财主嗅到香味,隔墙看了一眼,问:“你吃什么呢?”乞丐回答道:“吃全羊呢”。财主十分恼火:“胡说,全羊在我家锅里煮着呢!”乞丐看了一眼财主,又说:“你吃的是外全羊,就那么一个味,我吃的是内全羊,五脏五味俱全。”财主回到屋里,嗅嗅刚开锅的羊肉味,又跑到院外嗅嗅墙外飘过来的味道,便朝伙计吼道:“再杀一只,把羊肚子里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洗净剁碎,今天我要吃内羊肉。”从那以后,呼和浩特便有了羊杂碎这道美食。
呼和浩特的羊杂碎食材,包括羊肝、羊肺、羊肠、羊肚、羊心、羊骨、羊血等。当地的做法大有讲究,备料时,从羊肺气管处反复灌入清水,把肺內污液冲洗干净。再用刀在每片肺叶上横、纵各划一刀,挤出液水,洗净下锅煮一下,捞出切成4 cm长、2.5 cm宽的长方块,用清水泡上;将羊大肠、羊肚加盐反复揉搓,去除黏液及肚油杂质,用清水洗净。把羊肚刮去白液。将羊肠切成2 cm长的段,羊肚切成3 cm长、2 cm宽的小块;将羊心剖开,除尽血污;入锅煮后捞出,切成小片;当然羊骨、羊血也要洗净。烹饪制作时,将清水添入大锅中,待水响边时,放进羊杂块、羊骨等,用大火烧开,舀出上面的浮沫。随后加进生姜片、大葱段、料酒、食用盐等,转入小火熬。熬的时间越长,汤汁越白、味道越浓。
呼和浩特的羊杂碎,分为好几种口味。按口味分,有全杂的(五脏俱全)、纯肚的(只有羊肚,不放其他内脏);按地域分,有呼和浩特的、乌兰花的(四子王旗)、巴盟的等。制作过程虽大同小异,但口感有所不同。
一碗上好的羊杂碎端上桌,热气腾腾。先观其色,碗面上漂着一层红油,红油冒着气泡。随手加上一撮儿绿莹莹的鲜香菜段,红里透绿。然后闻其味,上好的羊杂没有异味,只有满鼻的香气。喝一口汤,从口腔到腹内一下子便热乎起来,香气仿佛蔓延全身。按中医的说法,这肥而不腻,多味合一,富有营养的羊杂碎,人吃了可补五脏,提神气,开脾暖胃,强健筋骨。冬天吃暖心暖胃,夏天吃痛快淋漓,对人体大有益处。
在呼和浩特,与羊杂碎相伴的是另一个特色小吃焙子,就好像喝咖啡必须放伴侣一样,吃羊杂碎最好配上焙子。焙子是一种特制的烧饼,用发酵好的面先做成饼状,在平锅上加热定型,然后放进立炉里烘烤,熟了即成焙子,这种面食类似新疆馕的做法。焙子按形状分有三角焙子、牛舌焙子、圆焙子;按口味分有糖焙子(圆的)、咸焙子(三角形或牛舌形)、还有白焙子(不加味料、圆形)等。当地的很多人,吃羊杂碎时都喜欢就着焙子一起吃。吃时将焙子掰成小块放进碗里,就着碗里的油辣汤和羊杂碎一起吃,这种吃法有点像陕西的羊肉泡馍。也有一些呼和浩特人,喜欢就烧麦或加入煮好的面条一起吃,味道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