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2019-06-09田竞开

今传媒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田竞开

摘 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为进行抗战动员,通过报道工人生产和生活活动,树立了一个个典型的正面工人形象,来鼓舞与发动更多工人群众积极学习效仿,参与到抗战中来。本文通过分析《新华日报》对工人的报道内容,总结《新华日报》建构的工人形象,可以窥探出《新华日报》的抗战动员策略以及媒介功用。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工人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111-02

一、《新华日报》建构的工人形象

(一)抗战爱国的支持者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件,随即淞沪抗战爆发。在抗战活动中,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各行业职工抗日救亡团体有40多个,并成立了全市性的上海工人抗日救亡协会,开展宣传、救护、战地服务救援等活动,积极支援前线。之后,《新华日报》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报道:“上海市总工会、中国劳动协会,为适应劳动界抗战工作起见,曾发动劳动界同仁、组织劳动界救亡协会,在沪市三个月激战中,该会除领导劳工参加后方救护救济交通情报,前线向导工程运输等工作外,并实际参加别动队,单人游击战争,奋勇杀敌,牺牲甚炬。[1] ”

在积极参与到前线抗战的同时,无法参与前线作战的工人们还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在工作劳动中为抗战出力。“一大部分男工友们,都自动地向厂方要求,每顿饭少吃两碗荤菜,拿余下来的钱,去捐给前方的将士,女工们也都热情的去学看护的技术,虽然是在每天十三个小时工作以外,再增加三小时的训练时间,他们是吃尽了苦,克服着体力上的不够。[2]”

《新华日报》通过报道工人日常活动、工人生活状态与工人抗战事迹,将工人形塑成一个抗战爱国的支持者,去前线参与抗战,在后方支持抗战,来建构一个英勇爱国的工人形象,从而起到了鼓舞动员更多人参加抗战,投入到抗战中来,增强民众的爱国意识等作用。

(二)维护权益的抗争者

在自己的工资没有按时获得或者经济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会写信给报纸进行投诉与建议,例如在第四届参政会时,他们提出了作为工人的呼声:“经过我们再三要求,我们的厂方只答应发给少数工友五天工资,作为遣散费外,对全体工友生活仍毫无顾惜,眼看着就要饿肚皮了!而且,在这里还躺着几位因上次空袭时,替厂方抢救机器用力过度,因而致伤致病的同伴,没有一点医药费可以疗治他们,这是多么使人痛心的刺激呵!我们以为这次我们被厂方解雇事件,不仅是我们这几十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战时工人生活保障问题……现在第四届参政会即将开会,我们愿意把浅薄的见解提出,请贵报转达参政员诸先生,作为参考。[3]”

而在工人生活举步维艰、无法继续维持生计之时,他们会请求新闻界予以关注,呼吁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例如:“大成纱厂工人,每天取得工资甚微,颇难维持生活,该厂曾于去岁奉令拆车,还至重庆,因此三百余工人同时失业,该厂尚无解决办法。现各种失业工人家属,均处在饥饿交迫之下,失业工人曾经一再向厂方要求,予以救济,迄今尚无结果……故请求主方略加工资,以解决生活困难。[4]”

《新华日报》在报道工人为自身利益维权、争取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战时工人们敢于斗争,敢于为自己发声的状态,这样勇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抗争者形象也为其他工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三)开拓进取的先行者

战时工人的生活中不止有琐碎且繁重的工作,在工作之余或者每逢假期,他们会选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及纪念活动以支持抗战,组建剧团、剧社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武昌复兴第一纱厂员工战时服务团自筹划以来,除已成立歌咏队外,最近又成立了一个剧团,已有十八个男女工友参加,由政治部第三厅科员指导,前天扩大宣传周的戏剧日,他们这剧团就参加了武昌一马路大操场的公演,演出了“工人救国”并表演双簧,很受工人群众的欢迎,……他们已搭了一个永久的舞台,以后每逢厂中休息日,都将演戏给工友们看,提高他们的抗敌情绪。[5]”

另外,工人们也积极参与到各种抗战和纪念日等活动中。这其中援助香港“反汪”罢工工人活动最为轰动。当时《新华日报》报道载:“在全国同胞悲壮热烈的举行“八·一三”这一伟大的纪念中,表现得最英勇,最有力,最可敬的,要算香港的工友同胞。他们以自己的力量,竟封闭了汪逆在香港发行的两种汉奸日报——《南华日报》 和《天演日报》……由八·一三起,一致停工,脱离该报,实行将两汉奸报封闭。”

二、《新华日报》工人形象的建构特点

(一)以群众的声音来反映群众:以人为本

在编辑工作上,《新华日报》采取了通俗化、大众化的方针,把报纸的文化水平降到初中毕业程度,全部新闻都用白话文改写,废除了当时流行的不文不白的所谓“新闻体”,大大改进了文风。当然,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内容,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广大读者欢迎[6]。

同时,偏口语化的报道风格也是《新华日报》在工人形象建构时常常使用的。例如在《工人小贩写信慰劳将士》中就写道:“一、大家把日本鬼子打死!二、打灭鬼子好过日子!三、不要让鬼子到武汉来。[7]”这篇文章直接引用了工人小贩写给慰劳战士的信,工人小贩由于文化程度有限,因而文章整体来讲较为通俗易懂,内容贴近民众,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其主题。

(二)使用多种报道体裁:情理结合

除了使用消息、通讯文体对工人形象进行塑造,《新华日报》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消息、通讯、社论方面,《新华日报》主要报道工人抗战爱国活动与生产劳动情况,这种报道文字精炼,主题明确。而在副刊处以漫画、图片、诗歌等形式对工人抗战活动与日常生活予以加工处理,这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可以避免因工人文化程度有限而带来的阅读障碍,提升了工人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传播效果。另外,《新华日报》还开辟读者信箱、大众信箱等栏目来刊登工人们的困惑、建议以及问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内容创作,弥补报社工作人员由于立场不同所带来的局限。

(三)典型形象塑造:以小见大

典型的先进事迹是其传播的基础和本体,而对典型形象的抽象化提炼,使其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是通过对先进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使其先进经验得到推广,高贵品质得到学习,达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效果。《新华日报》选取模范工人作为典型,通过个例来向读者进行抗战动员、舆论引导。例如《新华日报》曾经在1938年12月5日第六版腾出整个版面来报道保卫大武汉殉难的先进工人模范事迹,刻画了模范工人李鉴秋、战友陆从道等形象,通过介绍他们的英勇事迹,意在号召大家“当益服从抗战高于一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之原则,努力于自己岗位的工作,以帮助争取抗战胜利早日到来。[8]”为读者做出表率,从而达到入木三分的宣传效果。

三、结 语

在抗战动员过程中,《新华日报》运用多种报道体裁,塑造了“爱国者”“抗争者”“先行者”等诸多典型形象,这些正面形象有效地鼓舞了更多的工人群众投入到抗战建设中来。这一塑造办法巧妙地避免了口号式动员带来的局限性,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工人参加抗战[N].新华日报,1938-02-15.

[2] 工人们是爱国的[N].新华日报,1938-01-27.

[3] 对第四届参政会的意见 工人们的呼声 改善工人生活加紧战时生产 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等的自由[N].新华日报,1939-08-27.

[4] 渝市绸业工人要求改善生活[N].新华日报,1939-03-19.

[5] 第一纱厂工人组织剧团[N].新华日报,1938-04-13.

[6] 石西民,范剑涯编.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7] 工人小販写信慰劳将士[N].新华日报,1938-08-19.

[8] 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N].新华日报,1938-12-05.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抗战记忆
浅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战时舆论宣传策略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