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战时舆论宣传策略

2017-02-16吴星晨

采写编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吴星晨

内容提要:党报舆论宣传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同时也是抗战时期敌后创办的党的第一张铅印大型日报,为敌后抗战宣传作出了突出贡献。本论文从《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舆论宣传内容入手,重点分析和梳理了其在抗战时期的舆论宣传技巧,希望为当前党报宣传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华北版;战时舆论宣传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长治学院校级研究课题(抗日战争时期长治地区的舆论宣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0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辛谈判,正式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背景下,《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作为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唯一一份大型報纸,《新华日报》的舆论宣传影响和持续了整个抗战时期。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新华日报》也被迫转移。按照当时中共中央长江局的部署,计划由杨放之、陈云等率领报社其余15位同事,在西安出版西北版。但是,蒋介石政府只允许出版一张《新华日报》,所以西北版计划最终宣告破产。

与此同时,华北抗日根据地作为全国抗战的柱石和中心地区,急需一份党报来指导思想工作,因此党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在晋东南地区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

一、《新华日报》华北版概况

1938年12月8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正式创刊,1943年9月停刊,出版正式大报894期,该报为铅印四开报纸。由中共中央北方局组建的党报委员会指导,实行社长、总编负责制。除了《新华日报》原先的编辑人员,报社还吸纳了一大批文艺和美术工作者,采编力量雄厚。在版面编排上,分别是社论、要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根据地建设文章,社址先后在山西沁县后沟、武乡县、辽县、河南涉县等地。

报纸创办期间,日军对根据地多次围剿,实行经济和信息封锁,报社经常转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从未停止战斗,不仅国内读者订阅,甚至美国人也订阅报纸,最高发行量达到5万份。当时北方局书记杨尚昆赞扬《新华日报》华北版“替我们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开辟了敌后新闻事业的新纪录。”

二、《新华日报》华北版战时舆论宣传的内容

《新华日报》华北版一诞生,就明确了自己的办报任务,“成为与敌伪作思想文化斗争最尖锐的武器,成为团结与统一华北抗战思想文化的机关,成为组织与领导抗战力量的中坚。”

(一)宣传战时动态。彭德怀对《新华日报》华北版作出指示,要求报道华北抗战,特别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斗争。报纸的出版和发行,事实上突破了敌人的信息封锁,打破了中央社的新闻垄断,成为抗日根据地重要的信息来源。在版面编排中,具体设置了“华北捷报”、“华北战况”、“战地通讯”、“国际动态”等版面,及时报道华北地区最新动态,系统反映华北抗战实况,特别是八路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日寇对《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深恶痛绝,多次组织扫荡,在无法出版正式大报的时期,报社还出版各种铅印小报、油印小报,如《战时号外》、《战时版》、《战时通讯》、《捷报》等,提供战场最新信息,与敌人的污蔑造谣开展斗争。国际宣传内容也是报纸的一大特色。报社聘请陆定一、张香山、陈斐琴等为特约评论员,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就苏联和波兰维持正常商务、罗马尼亚内阁总理遇刺身亡、希特勒发表演说、张伯伦讲话等内容展开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和观察国际动态,成为抗战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一大主力。

(二)进行政治动员。《新华日报》华北版诞生在中国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尤其是根据地急需发展扩大的时期,从一诞生就担负起政治动员的总任务。报纸先后刊登党中央重要会议通告、讲话和著作,发表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杨尚昆等党的领导人的系列言论,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抗战工作。同时,报纸非常重视社论工作,党的领导人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精心挑选材料,注重打磨文字,强调战斗性、政策性与指导性。在反扫荡运动中,报纸发表《坚持华北游击抗战》等社论,不仅提供思想动员,而且给予实践指导。同时,《组织广大妇女到战争中来》、《动员回民同胞积极抗战》、《武装保卫春耕》、《动员新战士上前线》、《晋冀豫各界紧急动员起来》等社论从不同方面、不同问题配合反扫荡运动。针对运动的发展态势,报纸还不断进行论述,总结经验教训,鼓舞全民抗战运动。

同时,倡导发展经济、动员支持前线也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工作。华北抗日根据地物资奇缺、生产力落后,面对这一问题,报社广泛开展经济动员工作。通过《晋察冀抗战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消灭生荒》、《检查春耕》、《适时号召武装保卫春耕、夏收、秋收》等文章,动员救国公粮、开展生产建设、加强财政建设、发动春耕热潮、实现减租减息,将妇女和青少年组织起来,成为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鼓舞全民抗战。《新华日报》华北版十分重视传达党中央重要指示,团结组织各抗战党派、文化团体、爱国抗日团体共同抗战。针对日军“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等宣传,报纸刊发了大量战斗性的文字、材料,内容直指日寇,展开舆论宣传,打击对方嚣张气焰。针对阎锡山的反共行径,报纸发表牺盟会、决死队关于团结抗战、坚持到底的言论,对顽固派制造的消极言论给予打击。同时报纸还发表社论《紧急号召》,要求晋东南文化教育界联合起来,开展敌后文化斗争。在报纸的影响和号召下,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总会等抗战组织先后成立,维护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团结友军,进行共同抗战,报纸还派出记者采访敌后坚持抗战的国民党军队,并发表了一系列专访文章,如《访问高桂滋将军》、《陈铁将军访问记》。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国际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深表同情,号召对中国进行人力、物力、人道主义援助,将中国抗战与世界民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新华日报》华北版战时宣传技巧

《新华日报》华北版内容紧密围绕巩固和扩大华北根据地、进行思想指导等任务,立足全局,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为群众提供新闻事实。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报纸的报道内容也是我党制定舆论宣传策略的重要信息来源。

(一)多种形式配合宣传。在内容设置中,《新华日报》华北版广泛采用了消息、通讯、评论、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同时,报纸不断改进宣传工作,为联系各方面读者,报纸曾经创办《日本研究》、《战地报人》、《华北青年》、《新地》等副刊。在報纸不能正常出版时,出版号外进行补救。利用掌握材料的优势,报社也经常就重大事件和问题编发宣传纲领,进行思想政策教育。报社的印刷厂还大量印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读物,如《论持久战》、《新地》、《戏剧》、《抗战生活》等,进一步发挥政治指导作用。同时,报纸使用木刻画的形式,并且形成制度,有的木刻画甚至成为社论表达的重点,形式活泼生动,将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以一种更为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宣传效果更为显著。

(二)进行舆论宣传造势。《新华日报》华北版针对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确定开展了反扫荡、制止第一次反共高潮、百团大战、制止第二次反共高潮等主题报道,并且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反复强化。报纸将重要新闻放在显著版面,对其进行重点编排,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中都有大量主观性非常鲜明的词语,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比如在百团大战的报道中,报纸每天以最大的篇幅,精心设计的版面,独具匠心的标题进行报道,每天通报最新战时动态,固定栏目发表数十篇前线通讯,甚至包括战争的影响和经验总结,其内容全方位涵盖。

同时,重视对权威信息的发布。《新华日报》华北版善于利用权威人物进行宣传,报社记者大量采访八路军名将,如《吕正操将军印象记》、《宋时轮将军印象记》、《陈庚将军印象记》、《李达将军访问记》、《访问范子侠将军》,同时极力塑造领导人物的亲民形象,将领导人关心百姓生活、指导群众斗争的事实进行具体展现。

对于反动和消极言论,《新华日报》华北版并没有极力压制,而是针锋相对,有谋有略地开展斗争。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报纸针对国民党勾结日军的事实进行报道,真实还原敌人进攻我军的三次重大战役,发表我党领导人通电,重点报道群众举行的“讨汪拥蒋大会”,既坚持我党的立场,也为日后的谈判留有余地。

(三)注重以情动人。报纸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采访八路军名将、普通战士、抗日游击队、国民党部队等,在事实中加入观点的力量,有力反击各种谣言和污蔑。报纸赞扬了抗日根据地抗击敌人的英勇事迹,《晋西北反“扫荡”新胜利》、《平西反“扫荡”胜利》、《太南的新胜利》等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昂扬斗志,提高了民众胜利信心;《第一任维持会长》、《敌寇脚下的人民》、《水深火热中的平民》等反映了敌人的暴虐与剥削,凸显了根据地民众不屈不挠的斗争。《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记者还深入到抗战前线,将自身的经历和见闻写成通讯,真实还原战场信息。在内容宣传中,报纸能够运用情感策略,以平民化视角展开,着重于国家大事与个人情感的融合,影响读者的喜怒哀乐;同时将重点放在典型人物报道中,通过声势浩大的爱国活动、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民众的反抗与觉醒等内容共同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参考文献:

[1] 罗一恒、陈清.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J].党的文献,1995(6).

[2] 王志萍.新华日报华北版——华北抗战的向导[J].党史文汇,2013(3).

[3] 许玉韵、胡大一.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M].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

[4] 刘威、刘川诗、向凌.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的喉舌——忆<新华日报>华北版[J].新闻战线,1985(12).

[5] 李隆蔚.笔墨风云太行山——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时的回忆 [J].新闻界,1995(6).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探究
抗战记忆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