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之十九大报道

2019-06-08何伟马子杰

外国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破坏性议程客体

何伟 马子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0 引言

2017年10月18—2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大会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简称“十九大报告”)。大会召开期间,134个国家的1800多名记者来到现场向世界各地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迄今为止,尽管外媒对十九大的相关报道众多,然而国内学界就该类报道的研究尚不多见——韩强(2018)和黄刚、段馨(2018)主要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角度,概述了国外媒体关于十九大的报道所占版面情况和代表性人物的观点。学界就外媒之于十九大看法的研究尤其鲜见。2017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发展极不寻常、高开低走的一年。年初李克强总理访澳,中澳关系发展势头良好,而下半年澳媒出现大量反华言论(张国玺 等,2018)。鉴于此,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对澳媒有关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澳媒对十九大的看法,从而获得中国对澳宣传方面的启示。

1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应聚焦两个维度:一是客体及属性,二是词汇语法资源。前者构成宏观评价系统,后者构成微观评价系统。

1.1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宏观评价系统

宏观评价系统表征语篇层面的评价功能,主要涉及话语发出者的议程设置,即对客体及其属性的设置。“客体议程设置”概念由传媒学界的Cohen(1963)提出,指媒体报道内容由媒体设置,媒体通过客体设置,告诉大众应思考的内容。媒体同时设置客体的属性,即媒体通过属性议程设置,不仅告诉大众应思考的内容,还告诉大众应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客体(McCombs,2004:60)。有关媒介与大众认知的关系,McCombs & Shaw(1972)、 McNelly & Izcaray(1986)、 Salwen & Matera(1992)、 Besova & Gooley(2009)等均指出媒体议程决定大众议程,即大众对于某一事件的认识由媒体议程决定,特别是人们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的认识更加依赖媒介。比如,McCombs(2004:60)指出:“在与外国事务相关的公共问题方面,大多数人的个人经历相当有限,人们只有通过媒体才能接触到这些消息。”

媒体议程由新闻实践的规范、新闻组织间的互动和政府等诸多消息源三个方面设置(McCombs,2004:100)。这种议程设置体现了新闻把关人具有凸显或削弱、继续或中止消息传递的作用(徐琳瑶,2018)。由此可见,纯粹的客观新闻不存在,新闻作者及其他新闻把关人,通过客体及属性议程的设置达到其隐含的评价目的。哪些客体以及属性被更多地采用了?哪些新闻来源的观点被更多地采用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从话语的词汇语法层面之外,宏观地挖掘看似客观的报道所实际传递的媒体方及被引消息源方的非客观态度。因此,受传媒学界的启发,本文在语篇层次将其“议程设置”概念纳入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体系,建构宏观评价系统,从宏观层面揭示话语的生态评价意义。

尽管纯粹客观的新闻不存在,然而客观性始终是新闻的追求。就媒体议程来讲,本文认为客体及属性种类的多元与占比的适当应是新闻在宏观层面实现客观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媒体对客体及属性的适当性的设置即是遵循“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何伟 等,2018;何伟,2018)的体现。奥德姆(1982)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涉及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以及成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基于此,我们把媒体与大众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媒体的信息输出与大众信息获取的愿望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信息输出的客观性是大众获取信息意愿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应体现在报道内容的全面性,即尽量涵盖话题的所有或主要客体与属性;另一方面应体现在对报道内容的事实性评价,即评价应以义而非利为本位——以义为本位的评价并非不重视利益,而是反对“见利忘义”“保利弃义”的态度和做法,主张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王易,2006),如果涉及国际社会生态系统,以义为本位的评价应具有全球主义精神,将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既有民族大义之“义”,也有国际主义之“义”(王生才,2006)。

如上所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对媒体报道的宏观评价应遵循以下标准:在围绕某一主题的系列语篇或某一语篇中,各客体及属性涵盖全面且相关篇幅占比适当,即遵循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是有益性议程;如占比不适当,即不完全遵循“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是模糊性或中性议程;如语篇中涉及的各客体及属性涵盖不全面,即违背“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是破坏性议程。

1.2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微观评价系统

微观评价系统表征词汇语法层面的评价功能,涉及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本文旨在揭示澳媒对十九大报告的态度,因而此处主要阐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态度评价系统。

态度评价系统是Martin(2000)、Martin & White(2005)在功能语言学框架内提出的有关人际功能的一个子系统,关涉话语发出者对所表述事物或事件的态度,主要由词汇语法资源体现,系对Halliday(1994)提出的人际功能表征资源的一种扩充。自提出后,学界不少学者(李战子,2004;刘世铸 等,2004;胡壮麟,2009)指出仅考虑评价词汇的本体意义依旧不足以阐释态度意义。鉴于此,何伟、马子杰在前期研究(何伟 等,2017;张瑞杰 等,2018)的基础上,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为指导,发展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态度系统,为词汇语法层面的态度扩充了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三个特征。同时,针对国际社会生态系统,何伟、马子杰将这三个特征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即“义”本位和“利”本位。总体上,此评价系统弥补了原系统于词汇语法本体意义以及积极与消极二分阐释上的局限性,可较有效地揭示话语的态度意义。

就国际新闻而言,其客观性在微观层面由报道内容的事实性——即以“义”为本位——的评价体现。这种评价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崇尚交流互鉴以及和谐共生的情感、判断与鉴赏,摈弃绝对化、单向性和片面性,强调国际社会的整体存在与共同发展。具体来讲,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对国际媒体报道的微观评价遵循如下标准:媒体以“义”为本位,对遵循“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的事物或事件表达的积极态度,或对违背的表达的消极态度,有益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系有益性态度;媒体以“利”为本位,对遵循该生态哲学观的事物或事件表达的消极态度,或对违背的表达的积极态度,不利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系破坏性态度;媒体不是以明显的“利”为本位,即以隐性的“义”为本位,对遵循或违背该生态哲学观的事物或事件表达的模棱两可的态度,对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系模糊性或中性态度。

2 澳媒十九大报道评价分析

本文以澳大利亚两大主流媒体《澳大利亚人》(TheAustralian)和《悉尼先驱晨报》(TheSydneyMorningHerald)就十九大的报道为语料。《澳大利亚人》是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悉尼先驱晨报》是澳大利亚最早创办的报纸之一(王泰玄,1985)。前者为支持保守党派的新闻集团所有,后者为支持自由党派的费尔法克斯集团所有(Gans et al.,2011)。这两家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应较充分地反映了澳媒及其支持者对十九大的看法和认识。

本文以十九大正式召开时间为准,向前及后各延长一周(2017年10月11—31日)为搜索区间,在LexisNexis数据库以China和Congress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获得30篇含19th National Congress的报道。其中,19篇以十九大为主题,其他11篇只是简单提及,由此,下文主要聚焦以十九大为主题的新闻。

2.1 宏观评价分析

十九大涉及两大主要客体:十九大报告,以及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选举。十九大报告全文由13部分组成,其中第二部分(历史使命)和第四部分(决胜小康社会,开启新征程)可归为目标属性。这样,客体十九大报告由12个属性构成:历史变革、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称新时代思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主权、外交和党建。

就客体议程而言,19篇报道中,九篇聚焦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五篇聚焦十九大报告;其他五篇主要涉及会议用餐、住宿等。涵盖十九大两大客体的14篇报道对两大客体报道的篇数比例为9∶5,即关于委员会选举的报道篇数几乎是关于十九大报告报道的两倍。根据宏观评价系统,客体类别涵盖全面,但类别占比不适当,不完全具备“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特征,故澳媒关于十九大报道的客体议程设置属于模糊性或中性议程。

就属性议程而言,客体“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主要涉及人员情况、选举过程和选举结果这样一个流程安排,而澳媒有关报道过度关注选举结果,并对选举结果的解读过于突出两国之间意识形态的不同,由此,本文认为对这样的报道进行研究,借鉴价值不是很大。那么,此处就澳媒对十九大客体属性宏观层次的评价研究,以及下文就澳媒对十九大微观层次的评价研究,主要聚焦以十九大报告为主题的报道。下面,我们对澳媒就十九大报告五篇报道(1)来自《澳大利亚人》的四篇:(1)“The thoughts of President Xi out there for all to see”,(2)“No ranting, no raving: the Xi speech that claimed world power”,(3)“Xi recruits the entire power elite”,(4)“CHINESE ‘REFORM’ A MYTH”和来自《悉尼先驱晨报》的一篇:(5)“China to get more open, more powerful, says president.”的属性类别和词数占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澳媒以十九大报告为主题的五篇报道的属性种类和占比统计

此处需要说明:除12个属性外,五篇报道中的四篇或多或少含有对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评价。因此处聚焦十九大报告本身的12个属性议程,故下面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宏观评价分析不包含总体议题部分。

表1显示,五篇报道均未全面覆盖12个属性,根据宏观评价系统,它们均不具备多元性特征,故属于破坏性属性议程。如果将五篇报道看作一个系列,它们则涵盖了12个属性,属性类别议程的设置具有多元特点,但是类别占比参差不齐:对新时代思想、经济和党建属性的关注度比较高,而对其他属性着墨不多,尤其是对生态和外交属性的报道甚少。所以,整体上,澳媒关于十九大报告报道的属性议程设置属于模糊性或中性议程。

以上分析表明,澳媒对十九大的两大客体都有关注,但过多地关注了委员会的选举,而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不够充分。然而,十九大报告是纲领性的文件,如果报道不全面,而过多关注委员会的选举,并对结果进行臆断和揣测,势必会造成澳大众对十九大产生片面的认识。另外,仅有的以十九大报告为主题的五篇报道中,属性类别的不全面以及占比的明显不平衡,也会导致澳大众在有限的了解十九大的机会中,对十九大产生一定的误解。澳媒对十九大报道所表现出的客体及属性议程占比不平衡或不全面,表明澳媒对十九大的认识不全面,这一方面或源于澳方的忽视,另一方面或是澳方故意突出或避开某些客体和属性。概言之,这些总体上呈现模糊性或中性的,具体而言呈现破坏性的客体和属性议程设置对实现国际社会信息的顺畅、准确流通,以及对发展良性的中澳关系无益。

2.2 微观评价分析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微观评价系统通过考察词汇语法评价资源,揭示话语发出者及所代表的群体对话语描述的客体及属性持有什么具体评价和认识。

我们在具体分析前,需说明十九大报告的特点。十九大报告无论关涉国内事务,还是国际交往,其内容均充分体现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就国内事务,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此引领中国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总体建设,协调推进以全面建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小康社会。就国际交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建立国际正常关系及交流互鉴时应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自1953年12月由中国提出后,早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已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态度评价系统,本文按照以下标准对五篇报道的词汇语法资源进行生态性标注和统计分析:新闻作者及其他消息源以“义”为本位对十九大报告属性产生的积极态度,有利于中澳关系的良性发展,系有益性态度;以“利”为本位对十九大报告属性产生的消极态度,不利于中澳关系的良性发展,系破坏性态度;不以损及他方利益的“利”为本位,亦看作以隐性的“义”为本位对十九大报告属性产生的模棱两可的态度,于中澳关系的良性发展没有显性影响,系模糊性或中性态度。表2系报道中表达有益性、破坏性与模糊性或中性情感、判断与鉴赏态度意义的词汇资源使用次数统计。

表2 五篇报道中三类态度资源使用次数统计(2)鉴于澳媒报道中的态度评价资源一部分来自新闻作者对十九大报告内容的引用以及其本人的直接评价,另一部分来自新闻作者对其他信息源的引用,故本文在分析时将这两类态度评价资源进行了区分,前者标为a类评价资源,后者为b类评价资源。澳媒五篇报道中的b类资源的消息源有:国际组织、国内外官员、国外学者、国内外杂志媒体、中国群众,以及身份不明的群体六类。报道①的消息源中国群众——退休汽车厂工人、房地产经纪人、机械公司市场部职工;报道②的消息源为中国官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以及杂志媒体——Economist、《中国日报》;报道③未涉及其他消息源;报道④的消息源为国外学者——China’s Economy作者及经济学家Arthur Kroeber、Red Capitalism作者及银行家Fraser Howie,杂志媒体——新华社,以及身份不明的群体——many;报道⑤的消息源为外国官员——澳大利亚外长Julie Bishop,以及国际组织——海牙国际法庭。

表2显示,来自作者及其他消息源的有益性态度资源分别累计三次和15次,共18次,各占其全部态度资源的4.9%和42.9%,总占比18.2%;模糊性或中性态度资源分别累计八次和五次,共13次,各占比12.5%和14.2%,总占比13.1%;破坏性态度资源分别累计53次和15次,共68次,各占比82.8%和42.9%,总占比68.7%。

从总占比看,破坏性态度资源的使用最为显著,主要涉及新时代思想、经济、政治、主权等属性,以及总体议题。有关新时代思想属性,新闻作者及其他消息源持破坏性鉴赏及判断态度,认为中国全国范围内对新时代思想的反应过于热情。有关经济属性,新闻作者及其他消息源持破坏性判断及鉴赏态度,认为中国在信贷方面偏好国有企业,投资私有企业的回报没有保证,中国一味以经济增长为荣不合适。有关政治属性,新闻作者持破坏性情感及判断态度,认为中国的民主令人失望,不可信。有关主权属性,其他消息源持破坏性判断态度,认为中国在南海开展建设活动是非法的、不正当的。有关总体议题,新闻作者及其他消息源持破坏性鉴赏态度,认为十九大报告内容冗长、不明确、不具可行性。

有益性态度资源总占比18.2%,主要涉及历史变革、新时代思想、经济、政治、党建、主权等属性,以及总体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历史变革、新时代思想、政治、主权以及总体议题,有益性情感、判断和鉴赏态度资源的使用主要出自其他消息源中的中国一方,包括官员、群众和期刊,累计12次,占全部有益性态度资源的66.7%。有关经济以及党建属性,有益性情感、判断和鉴赏态度主要出自新闻作者及其他消息源中的澳大利亚外长及国外学者,具体涉及中国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与中国对企业的资助力度,以及党内反腐所取得的成果。另外,需要指出,就新闻作者本身使用的态度资源看,鲜有的几处有益性态度资源被大量破坏性态度资源包围,综合来看,有益性的生态效果被削弱。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党建的有益性态度后面紧接着出现了反驳的介入方式,表达了作者一方面认可反腐成果,但另一方面对中国将继续大力反腐的决心表示意外,并认为无须继续反腐。并且,同为有益性态度,但国内外信息源所针对的属性内容是有差异的,中方聚焦历史、思想、政治、主权、总体议题等属性,澳方着眼中国在经济领域已取得的成就与在党建反腐方面已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私有企业的后续发展潜力。

模糊性或中性态度资源总占比13.1%,系三种态度资源中占比最少的一种,主要涉及总体议题,即对十九大参会代表的性别人数所做的客观鉴赏,以及对经济、文化、党建、总体议题等所做的客观判断。

在对比两类消息源时,本文发现,新闻作者表达自己的态度时更多地使用判断和鉴赏两类态度资源,很少使用情感类资源,这体现了新闻报道对客观性的追求。但需指出,作者仍然使用了一些情感类资源(共六处,占比9.4%),从生态类别上看均为破坏性情感,这说明作者对十九大报告主要持破坏性态度。另一方面,作者在借其他消息源隐含自己的评价时,使用了较多的情感资源,占比由9.4%提高到20%,并且破坏性的占比超过一半,为57%,这说明新闻作者一则通过引用其他消息源力求使新闻传递的评价意义更加客观,而非一己之见;二则仍然借他人之见,传递负面的看法。

为使分析更加明确,本文通过个例来说明上述观点。

例: Chen instructed thecowedadelegation, stripped just before the congress of five comrades chargedwithacorruption, that “thehistoricb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five years are the result of thecorrectbleadership of the party under Xi Jinping as the Core.”(3)例中标粗黑部分为态度资源,标注中的a和b分别表示来自新闻作者本身和其他消息源的态度资源。(译文:就在大会召开前,代表团中的五名同志因被指控腐败而遭剔除。陈向惊恐的代表团作出指示:“过去五年历史性的成就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

该例有关党建和历史变革,出自报道②。词语cowed和charged with是新闻作者出于“利”本位而使用的不安全情感和消极判断资源,将参会代表团形容为“受到恐吓的”,并补充道“就在会前,该代表团中的五名成员被控腐败而遭除名”,意在给澳大众传递中国国内因反腐,官员感到不安的情绪。这是澳媒不了解中国国情,完全从自身出发而表达的态度。这种态度违背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不利于中澳关系的良性发展,系破坏性态度。

词语historic和correct均是中国官员对过去五年国内所取得的成就而做出的积极鉴赏,肯定了中国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并对成果做了明确的归因总结,表达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的认同和赞赏。该消息源,即陈姓中国官员着眼鉴赏对象——过去五年成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在“义”方面的表现,遵循事实,属于有益性鉴赏。

尽管该例使用的破坏性及有益性态度资源数量一致,各两处,然而其表达的评价效果并非相互抵消。破坏性资源来自新闻作者本身,属于澳媒,有益性资源来自其他消息源,属于十九大报告一方的中国。新闻作者的态度资源的着眼点正好限制了中国一方评价资源的使用,体现于语言形式,即是新闻作者的态度资源属于投射小句,是控制小句,而中国一方的态度资源属于被投射小句,是依赖小句。因此总体上,该例传递的是破坏性态度意义,不利于中澳关系的发展。

3 讨论

澳媒对十九大及十九大报告的报道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有关。自1972年中澳建交以来,双边合作关系逐年推进。2013年中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双方签署《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经贸合作是中澳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器”(4)习近平强调:共同维护好发展好中澳战略伙伴关系。http://www.gov.cn/ldhd/2013-09/27/content_2496561.htm (检索时间:2018年8月15日),自2015年12月20日协定正式实施以来,中国蝉联澳大利亚最大海外投资来源国,双边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商品贸易额,以及旅游、教育、金融、航空等服务贸易额稳居榜首(陈曦,2017)。正如澳第29任总理特恩布尔所言:与中国的友谊和伙伴关系丰富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和社会(5)澳总理特恩布尔:Launch of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 https://www.pm.gov.au/media/launch-government%E2%80%99s-foreign-policy-white-paper(检索时间:2018年8月15日)。中国带给澳大利亚的可观利好符合澳大利亚历届政府“繁荣和安全”政策中对“繁荣”的追求。本文对澳媒之十九大报告报道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澳媒赞赏中国已取得的经济成就,并希望澳方与中国小型企业进行合作。

然而,澳媒向大众传递更多的是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安全防范心理,而本质上,这种心理源于澳看待中国崛起的视角,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信奉的“利”本位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不愿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接受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换言之,他们拒绝“义”本位思想。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外交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十九大更加明确了这一概念。具体到中澳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亚联邦会议的演讲中,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回答了“中国发展起来了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明确了:第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第二,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第三,中国坚持促进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6)习近平: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http://www.mod.gov.cn/affair/2014-11/18/content_4552132.htm(查阅时间:2018年8月15日)。然而,澳媒一再报道涉及中国的恶意言论。2017年下半年,澳媒充满中国学生“威胁澳高校言论自由”、中国商人“窃取澳国家机密”、中国“干涉澳国内政治进程”等反华言论。就此,中国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7)澳方领导人迎合媒体偏见报道 外交部:已提出严正交涉。http://news.ifeng.com/a/20171208/53989742_0.shtml(检索时间:2018年8月15日),澳总理特恩布尔于2018年6月19日在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上也多次指出媒体和政治评论故意突出分歧,甚至蓄意加剧两国摩擦,呼吁大众不要被媒体和政治评论带偏(8)澳总理“甩锅”:中澳关系恶化怪媒体_20180621每日焦点_腾讯视频。https://v.qq.com/x/page/x0697qipuj9.html(检索时间:2018年8月15日)。可见,媒体的议程设置、内容采编由多方把关人把关,澳政府虽是澳媒有力把关人之一,但未能完全决定媒体言论。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巨大,从澳媒对中国的反华言论及其对十九大的报道可见一斑,故中澳双方均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另外,中国自信的新型外交理念是推动中澳关系的主要力量,而澳大利亚逐步在探索确立自身在“亚太世纪”中的适当位置是中澳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孙君健,2016),故中国应在中澳互动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

4 结语

本文首先将媒体议程设置概念纳入评价系统,结合“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发展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宏观评价系统,并诠释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微观评价系统之一,即态度评价系统。然后基于宏观和微观评价系统,对澳大利亚主流媒体有关十九大两大客体及客体之一十九大报告属性的报道做了宏观层面的分析,并对有关十九大报告的报道做了微观层面的分析,揭示了澳媒对十九大的评价特点。宏观层面,澳媒报道具有客体或属性类别不全面或占比失衡的特点,属于模糊性或中性客体议程,这种报道会造成澳大众对十九大的片面认识。微观层面,报道使用的破坏性态度资源显著多于有益性和模糊性或中性资源,这表明:澳媒认为十九大报告充满战斗性,并将该认识渗透到十九大报告的绝大多数属性中,从而向澳大众传递了其对中国历史变革、发展目标、新时代思想而产生的不安全情感、不可靠判断以及无价值鉴赏;传递了其对中国在经济制度的改革、民主制度的健全、文化的发扬、军队的强大、党的反腐建设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而产生的破坏性认识——认为这些工作是加强权力控制的方式;传递了其对中国主权维护不认可的观点,对中国逐渐赢得国际影响力的忌惮态度以及担忧情绪。同时,澳媒甚少提及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和外交内容,这表明其对中国自身深刻阐述的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的生态思想,以及赢得绝大多数国家认同和遵循的外交理念不予置喙的态度。最后,本文讨论了澳媒如此报道的原因。

基于分析与探讨,本文建议中国在对澳宣传时应进一步加强对纲领性文件的阐释和宣传力度,在切实做好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时,在国际上加强有关和平外交政策、共同发展理念以及党之所以加强全面领导的目的与初衷的有效推介。

本文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的支持,其撰写和完善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破坏性议程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浅议犯罪客体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会面议程
学习调查要“四会”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