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中华古文化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9-06-07李肇金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感悟古诗词化学

李肇金

摘要:本文从化学角度挖掘和弘扬中华古文化中的优良传承,引导学生发现古文化中化学元素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中华文化中化学知识基础上感受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科学家不懈求知的精神力量,培养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华古文化;古诗词;化学;感悟;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近年来中央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通过重温中华经典诗词,引导全国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古文化中记载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期待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挖掘和日常教学中使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掌握中华文化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科学家不懈求知的精神力量,培养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 品读古文化中物质变化,体会古、新实验操作实质,感悟现代“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核心是实验.古文中多处记载炼丹或炼药大师的实践操作,这些操作可能与现在教材中的操作名称不同,究其本质是一致的.教师通过引用古文化中所涉及相关操作的诗词,让学生对照古实验与现代化学实验区别与联系,感悟二者实验操作的本质,理解科学探究的历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现代化学核心素养.

如《天工开物》对制造染料“蓝靛”的描述:“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日靛花.”其中所述“水浸七日”“搅冲数十下”“掠出浮沫晒干”即为现代实验操作中的溶解、搅拌和蒸发.晋《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说明古人已知用水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但实践表明效果甚微.通过古今化学家的不断研究发现,用有机试剂(如乙醚)提取效果好,我国首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就是用此法得到的,该过程均属现代实验中萃取、分液操作.宋《本草衍义》中记载精制砒霜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讲述砒霜提取过程,首先通过加热使混合物中砒霜(熔点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在上面罩有容器,使砒霜蒸气遇冷转变为固体,其操作涉及现代升华、凝华.可见,人类在追求真理和创新的历程中,古今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探究愿望和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在探究的道路上熟途同规,为人类的发展不懈努力.教师通过挖掘古文化中化学元素,设计引入,就能达到古为今用、曲径通幽的效果,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品含古诗词中大与小的韵味,领悟宏观与微观的有机融合,培育现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变化的自然学科,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新物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的微粒观、元素观和守恒观,认识物质的本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能利用微观与宏观不同层面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与之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诗词的意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如唐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该诗既有对空间上辽阔无限、茫茫宇宙的宏观辨识,感触祖国山川天长地久,又有显示个人孤单寂寞微观探析,悲从心中来,怆然而泪下,更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宋代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金山观月》中“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该诗表示词人处在如同冰雪那样洁白的月光下,脚下所处的大地明亮透澈(宏观辨识),仿佛他的目力能透视万里之外,将各处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微觀探析).南宋陆游《村居山喜》诗句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从化学微观角度可解释为:春暖花开,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扩散因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而加快,说明温度对芳香油分子所做无规则运动的影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从化学微观角度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并不随花瓣被辗,形状发生改变而消失,梅花花瓣分泌的分子(花香)依然存在.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进一步说明四季飘落的花瓣,永不消失,通过不同形态化成了春天的泥土,来年会更加养护新开的花朵.寓意落花的生命虽然终止了,但化作了春泥,又能保护、滋养新的生命,使自身的生命得以延续,孕育出又一个绚丽灿烂的春天!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感受微观粒子,构建元素守衡观.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化学诗词,共同品味古诗词之意境,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味到语言之美,收获化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 品悟古文化中物质变化规律,感悟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本质,理解现代“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涵义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材料、新物质产生,这些都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寻化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引导学生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的素养,恰当的引入古文则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明代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不仅是于谦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以独特的视角,通过诗的语言来阐述生石灰化工生产的完整过程.“千锤万凿出深山”这一句是讲述获取生产原料石灰石的艰辛,指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努力,将深山中的巨石砸成烧制成石灰的石料,该只是改变了石灰石的形状与大小,并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石料俗称石灰石(或大理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03.石灰石是常用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作为常用的补钙剂,用途广泛.“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把制得的石料放在石灰窑中,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的生产场景,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中的分解反应.生石灰是一种白色固体,化学名称叫氧化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粉身碎骨浑不怕”是指把块状的生石灰制成人们日常使用的熟石灰粉末.原理为生石灰与水化合反应生成熟石灰,该反应是化学变化中的放热反应,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一种常见的碱,有腐蚀性.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人们使用了粉末状的熟石灰砌砖抹墙后,墙壁变得更坚硬,洁白.原理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此过程发生化学变化.于谦将诗与化学有机融合,通过诗的恢弘来体现劳动生产中的化学美.其《咏煤炭》云:“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然回春皓皓,洪炉照破夜沉沉,”这四句不仅细致描绘煤炭的形象,更是道尽煤炭一生轮回.从煤炭的形成原理(深埋地下千年万年方可形成),到煤特征(黑色块状固体),到煤性质(可燃且放热多)和煤主要用途(冶炼、取暖).其过程涉及的众多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李白《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描写古代金属冶炼场景中煤炭燃烧现象,属于现代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入古诗词,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寄寓的化學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还能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和情感价值观的思想.

4 品析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领悟现代“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义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独特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等理念,增强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及“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古诗词中,无不体现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意境之美,展现出了自然与生命、环境与意境的和谐美景!而现在因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三废”排放造成土壤破坏.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如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温室效应,水土流失,……造成天空不再是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水浑浊,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过去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来江水绿如蓝”“小桥流水人家”,而现在却是“两只麻雀鸣焉柳,一股沙尘上青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大漠风尘日色昏”.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能给学生提供从人文、环保视角看化学问题的素材,通过诗文结合分析,感受意境由美到恶,促使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关注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会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公众关注的环保、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社会热点问题,树立起防治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社会责任感.要为社会而学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古典诗词在日常化学教学中的知识价值和德育价值.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应该把这些经典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引用经典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和科研精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化学课堂带有许多人文气息,更是新高考中学科渗透的体现.通过中华古文化的语言、韵律、和意境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实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耀仁.古诗词与化学教学[J].甘肃教育.2007(03):59.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感悟古诗词化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