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9-06-06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杨乐乐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杨乐乐
甘肃省存在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在新时代城镇化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尤其是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二者不相协调这一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的甘肃省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二者的关系。为了涵盖基本公共服务的各方面从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交通邮电五个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6个指标,通过数理方法选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将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的指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1 指标体系选取及数据的来源
根据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数据可得性,选取了以下指标作为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
2 实证研究
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指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信息重叠、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所选指标的相应数据带入其中,计算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指数。数据收集了1978—2016年的相应数值,运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2.2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首先检测模型适用性,检测所选指标的相关性强弱以及指标的数据是否使用与因此分析法。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693,Bartlett球体检验值为1186.561,自由度为120,显著性概率为0.000,因此适用于因子分析法。
2.3 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作为主成分,为下一步计算总得分做准备。最终通过16个指标计算提取出3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393%,符合原始数据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解释的总方差如表2所示,各成分负载如表3所示。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表3 旋转成分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2.4 计算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得分
计算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得分,其中,Fi是第i个主成分得分,bi是主成分F的主成分的方差占所选主成分方差的比例,因此,bi反映了主成分的重要程度。根据此公式计算得出的总得分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指标。
2.5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的原假设为基本公共服务和城镇化互不为格兰杰原因。检验要求估计以下的回归:
格兰杰检验是通过构造F统计量,利用F检验完成的。如针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假设,即针对各滞后项前的参数整体为零的假设,分别做包含与不包含X滞后项的回归,即前者的残差平方和为RSSU,后者的残差平方和RSSR,再计算F统计量:
式中:n为X的滞后项的个数;N为样本容量。如果计算的F值大于给定显著水平α下F分布的响应的临界值Fα(n,N-2n-1),则拒绝原假设,即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本文中的X和Y分别代表基本公共服务和城镇化,软件采用eviews6.0,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根据上述一系列检验结果可以判断出,城镇化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并不必然提高城镇化水平。
3 关于二者关系的原因
3.1 城镇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城镇化的推进,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可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甘肃省经济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向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邻近城市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其逐步享受到城镇居民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发挥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2 基本公共服务阻碍城镇化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保障,城镇化的机会成本也随之加大,因此对城镇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农村财产性与公共服务性收益增加将会加大农村家庭向城镇转移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发展性与流通性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强农村自身的实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为城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建设中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无可厚非是要大力加强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建设才是高效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2.1 农村福利型农村公共服务增加了微观主体向城镇转移的机会成本
如村镇企业的迁移会受迁移成本与沉没成本的直接影响,趋向具有区位优越、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地方政府服务好的区域集聚。带有福利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有助于降低农村生产与生活的成本,显著性效果是农民的直接性收入的增加。由于政策对于农村户籍的福利性待遇,阻碍了城镇化。例如农村户籍的学生考通过高考或者务工人员在城市能够落户但是也不愿意转户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
3.2.2 基础设施型农村公共服务形成的沉淀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为了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不断完善是毋庸置疑的。如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需要改水改厕工程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农村居住环境改善所需硬件设施的大量投入。而投入的基础设施终将是沉淀成本。中国许多农村具有传统的“安居”思想,有的地方甚至存在攀比住宅建设的风气。这种沉淀成本无论是筑牢“安居”思想还是助长建筑攀比风气都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短期内无法转移,因此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更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那么这与城镇化的本质相背离,也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针对本省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平衡等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不同群体分门别类,针对需求差异,分类提供有针对性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尽可能的越来越享有标准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各地区平衡财政支出在科教文卫领域的比例,解决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及特色产业,壮大经济规模,等多种举措加速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