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城市鼓楼设置源流研究

2019-06-05刘一帆郭华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报时都城鼓楼

刘一帆,郭华瑜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鼓楼,意为内部设置鼓的楼宇。从服务范围上,中国古代鼓楼可分为城市鼓楼、宫廷鼓楼和寺庙鼓楼。其中城市鼓楼具有突出的形象,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到都城,小到府城、县城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建筑。然而城市鼓楼何时开始出现?设置原因又是为何?不同等级、规制的都城、州城、县城中的城市鼓楼又是如何设置的?本文即以都城鼓楼与地方城市鼓楼发展为例,试析中国古代城市鼓楼设置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1 鼓楼的作用及其在都城中的设置

一般而言,讲到鼓楼往往离不开钟楼。早在汉代宫廷即有悬钟之室,淮阴侯韩信就被杀于此。但从功能上来看,鼓楼应是钟鼓体系中的主角,它从产生之时起,即有明确而独立的功能,在城市的管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鼓被广泛应用于礼制祭祀、声乐演奏、军事指挥和劳作管理等领域。东周时期的都城丰镐,由于临近西戎,便开始采用沿王道设置鼓楼的方式,传递军情①战国《吕氏春秋.疑似》记载“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置鼓与其上……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此时鼓楼用于在城市间传递消息,尚不属于城市鼓楼的范畴。

西汉长安城较早出现了集中的商品交易单元“市”,为对市有效管理,出现了上设有鼓的市楼(旗亭)。《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引《庙记》记载:“长安市有九,……市楼皆重屋”。张衡在《西京赋》描述了“旗亭五重,俯察百隧”的壮观景象。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广汉、彭县等地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其中描绘“市肆”的画像砖上,清晰可见上悬一鼓的重檐旗亭矗立在十字街中心(图1),“东市图”中则看到同样上悬一鼓的旗亭设置在了东市门口[1](图2)。

南齐早期在宫城敌楼设鼓报时,后因夜间惊扰睡眠,齐高帝将鼓改为铁磬②唐.杜佑《通典》卷二五记载:“南齐宫城诸却敌楼上本施鼓,持夜者以应更唱,高帝以鼓多惊眠,遂改铁磬”。。齐武帝时期,“不闻端门鼓漏声”(《南齐书》)可推知宫城设有鼓、漏的端门是城市报时中心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记载:“以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钟唯应五鼓及三鼓也”。。南梁时期,宫城的应门和太阳门均有设鼓,只是位置在门下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礼异》记载,“梁正旦,使北使乘车至阙下,入端门。其门上层题曰朱明观,次曰应门,门下有一大画鼓。次曰太阳门,左有高楼,悬一大钟,门右有朝堂,门辟,左右亦有二大画鼓”。。

北魏初期京师平城,在宫城以南御路东侧设有“白楼”(图3),上设大鼓以控制城门开闭,以令晨昏又名戒晨鼓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魏神瑞三年(416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建春门外阳渠以北的建阳里土台上建二层楼,楼中悬鼓(图4)。从“洛阳城图”中可见鼓楼附近的阳渠以南有马市等交易场所,《洛阳伽蓝记》也明确记载鼓楼的作用是号令“市”的开闭⑥北朝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阳渠北有建阳里,里有土台,高三丈,上作二精舍。赵逸云:‘此台是中朝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

唐贞观年间,丞相马周建议在长安城设置街鼓,替代原先金吾卫传呼城门开闭和宵禁信号的做法。街鼓,即是在城门和坊角的楼上设鼓,提高传讯效率和便捷性,此举获得了百姓认可与唐太宗赞赏⑦后晋.刘昫《旧唐书 .马周列传》记载:“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大宗益加赏劳”。。长安街鼓中,太极宫的南门——顺天门(图5)是讯号发布中心,掌管着宫城的城门开闭。由顺天门发令,街鼓擂响开启坊门,开始一天的生活起居。因此顺天门乃唐长安城之报时中心[2]⑧唐.唐玄宗《唐六典》记有:“承天门击晓鼓,听击钟后一刻,鼓声绝,皇城门开……其京城门开闭与皇城门同刻。承天门击鼓,皆听漏刻契至乃擎;待漏刻所牌到,鼓声乃绝”。。

宋代立国之初循唐旧制,沿用街鼓系统进行城市管理。但是随着宵禁制度的放松,街鼓逐渐失去了作用,至宋神宗时街鼓已经完全停用⑨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此后,汴梁的城市报时功能由设鼓的谯楼承担,夜间则由头陀报晓作为补充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记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这种做法一直被南宋临安所沿用⑪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日交四更,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元大都城中,开创了独立设置钟鼓二楼的做法,在宫城北部以南鼓北钟的形式布局⑫元.熊梦祥《析津志》记载:“钟楼京师北(中书)省东,鼓楼北,至元中建。阁四阿,檐三重,悬钟于上,声远愈闻之”。。鼓楼附近设置有售卖柴炭、米面、帽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金银珠宝等奢侈品的市,使整个城市地理位置的中心⑬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 .古迹》记载:“(鼓)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

明代延续了独立钟鼓对设的做法,但设置位置及钟鼓的对位方式较元代有所变更与创新。洪武八年修筑的中都凤阳,在皇城南的东西横轴上按东鼓西钟方式设置[3](图6)。仿效宋《营造法式》所载:“鼓钟双阙,城之定制”,明洪武十五年南京城在皇城西北的黄泥岗上,东设鼓楼西设钟楼[4](图7)。

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后,继承了元代钟鼓楼布置方式,在宫城北面以南鼓北钟的形式重新建造了鼓楼、钟楼(图8)。清代北京则沿袭明制,元、明、清三朝均以都城之中独立设置鼓楼、钟楼为制,再无改动。

综观中国古代城市鼓楼之发展,都城之中层次尤为分明。由于鼓楼作用以报时、报警、礼制为要,因之设于宫廷之中则作规范;设于市坊、里坊则作报时、报警。以元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西汉至宋,为主鼓楼设于宫廷,街鼓、市楼立于市坊、里坊的设置体系。元以后,将钟鼓二楼独立设置于城市中心区,与城墙体系共同形成都城管理系统。宫廷鼓楼功能逐渐弱化,明代以后不再设置。

都城鼓楼的设置形式是由城市的规模和管理制度所决定。闾里制肇始于周朝,发展至汉代已初具形态。汉代长安设有9市,成熟的市坊结构催生了管理工具——市楼的诞生。南北朝时期将市楼的服务范围扩大,在设置方案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唐代里坊制达到鼎盛,城市管理能力空前提高。同时,城市尺度也大幅扩大,相较于汉长安,唐代长安城面积扩大了2倍有余。更多居民的纳入致使里坊数量增多,城市管理的需要催生了与城市模式相适应的街鼓制度。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相对宽松的政治统治,使得城市模式由里坊制转变为开放街市。街鼓制度随着里坊的瓦解,失去坊角的依托而结束,宋代都城以谯楼设鼓的方式延续对城市的管理。及至元代,制砖水平的提高与砌筑工艺的进步,使得在城市内筑台的成本下降、高度提高,形成了适应开放式街道的钟鼓楼对设制度。明代将早期宫廷之中东鼓西钟的设置模式引用到明中都与明南京的设置中,丰富了都城鼓楼设置制度的内涵,并赋予其政治意义,进而影响到明北京鼓楼的设置,并为清代所继承。

都城之中鼓楼的设置经历了从宫廷走向城市的过程,宫廷之中的鼓楼更多是礼制的需要,以树立天下的圭臬。而市坊中的鼓楼,则是为了方便对商品交易场所的管理而以市楼的形式诞生,北魏洛阳、唐长安的都城鼓楼均与市场联系紧密。元大都积水潭区域凭漕运之便成为商品贸易的聚集区,鼓楼于是选址于积水潭东,此后明清北京因循此举。城市鼓楼的设置与商品贸易一直保持了密切的关系。

2 地方城市中鼓楼的设置与变迁

对于地方城市鼓楼的记载最早始于北齐。北齐兖州多强盗山贼,兖州牧李崇在各村设置独立鼓楼用于警盗缉盗,此举收效甚佳,各州县纷纷效仿,地方城市设置鼓楼开始普及[5]⑭宋.沈枢《通鉴总类》卷十三下《李崇置鼓楼以防盗》记载:“兖土旧多刼盗,崇命村置一楼,楼皆悬鼓,盗发之处,乱击之。……其后诸州皆效之,自崇始也”。。

子城、罗城的名称,在南北朝史籍中已有记载。中国古代城市常采用层层相套的城墙体系,子城即为内部小城,罗城即为外郭。自唐代起,地方城市子城谯楼设鼓的做法业已普及,因此亦称鼓角楼[6]。宋代地方城市效仿都城,普遍采用谯楼设鼓⑮明.王鏊《姑苏志》记载:“凡郡必有城,城有楼,其名曰谯楼,之上设鼓、角与漏三物,所以壮军容、定昏晓,兴居有节,不失其时,其为制旧矣”。,同时还存在一些特殊做法。宋代抚州结合地形,在谯楼东侧山坡上设置鼓楼以实现良好的声音传播⑯宋.黄震《黄氏日抄》中《抚州重建鼓角楼记》对其描述如下:“凡郡治必崇鼓角于丽谯。抚州独不于丽谯而别为楼于其左之高阜”。;嘉定临海县(图9)、嘉定宁海县(图10)等府县,采用了在府衙前独立设置鼓楼(衙楼)的做法。

元代为防范江南宋民,堕毁城垣禁止修城,但鼓角楼因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仍得以保留。明代地方州县大修城池,但在建设中仅筑外城,子城不再设置。城市形态上南方多保持宋代旧貌,采用谯楼设鼓;北方多将鼓楼设置在十字街口,形式上有二楼分立,如西安、盖州等地,也有共用一楼,如山东聊城、代县等地。明代中期,城市采用东鼓西钟的洪武定制发生改变,万历十年西安钟楼被移至鼓楼东十字街,东钟西鼓的布局方式开始出现向东鼓西钟转变。清代承接明末做法,将钟鼓置于一楼的做法也很多见。

相比较于都城鼓楼,地方城市规模远小于都城,仅需在子城门楼设鼓便可实现全城的报时管理,从形式上可看作是都城宫廷加街鼓系统的简化。宋代都城街鼓制度瓦解,地方城市仍多采用谯楼设鼓的方式,同时出现了结合地形独立设置鼓楼及府衙前设置鼓楼的做法。元代虽毁城墙,但鼓角楼报时之制仍得到延续。明代南方城市因循旧制,仍多设鼓角楼以为用。北方城市多采用十字街设鼓楼的形式,并延续到清。地方城市数量众多,所处环境各异,城市规模大小不一,在鼓楼的设置上往往因地制宜,选择最便于实现城市管理的形式。

在设置动因上,地方城市鼓楼的出现源于警盗缉盗的需求。由于地方城市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和守备力量均不及都城,警戒防御始终是城市鼓楼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余如报时、号令门户启闭,及明代以后施政教化等功能与都城鼓楼并无不同。警盗缉盗是地方城市鼓楼实际使用功能中的重要一环,而其报时、号令门户启闭及施政教化作用与都城鼓楼无异。

3 结束语

随着计时、报时工具的迭代发展与社会形态的进步,城市钟鼓楼原本的实际使用功能几乎全部丧失。但由于鲜明的建筑形象和与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自身属性,使其在脱离具体使用层面后,作为所在区域市民的共同记忆,在精神层面蓬勃发展。对于城市鼓楼建筑发展源流的梳理,为我们正确认识评估城市鼓楼的遗产价值,理解古代城市管理体系的构成均有积极的助益。

猜你喜欢

报时都城鼓楼
鼓楼颂
鼓楼颂
报时猪
感应式报时闹钟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报时猫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