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助推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06-0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宋汉斌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张亮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实现走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军工企业能力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对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波音公司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坚持创新发展和能力建设,二战时期为了高效率、快节奏满足军用飞机制造的需求,波音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条飞机脉动生产线;2017年在巴黎航展上波音首次公布了新型中型客机的研制计划,并对飞机生产流程进行持续创新,对飞机设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使其既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很好地控制飞机制造成本。丰田公司也坚持技术创新的能力投入,从1992年开始启动氢能源的研究,2002年研发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氢作为能源的汽车,2014年推出技术和安全性能成熟的氢能源汽车,目前氢能源汽车已在日本开展商业化运行。
军工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我国军工企业主要靠大规模投入、大规模生产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已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急需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军工企业能力建设模式由任务能力型向体系效能型转变,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投资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以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能力建设偏离战略目标。军工企业能力建设的目的就是围绕战略目标,为实现目标提供相关的能力支撑,但部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偏离战略目标的问题,以多拿钱、快拿钱为目标开展能力建设,只看重了小目标,却忽略了大目标。
能力建设统筹规划不系统。军工企业开展能力建设受多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专业之间、产品之间、单位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不系统;部分单位在开展能力建设时存在注重局部、忽视整体的现象,导致能力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能力布局规划。
能力建设对创新支撑不足。军工企业能力建设长期以来主要是支持应用技术和重大工程,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的投入存在不足,不利于推动企业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能力建设对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军工企业开展能力建设主要以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为主要目标,并不重视投资的经济效益,所以易出现投入产出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项目前期对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不重视,且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建设效果、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工程后评价。
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军工企业发展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效益增长,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能力建设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突出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三是加强顶层规划,实现总体、分系统和基础单位的协同发展;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打破单位界限、型号界限、军民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因此,笔者结合上述特点,提出能力建设更好支撑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军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规模增长的能力建设思路,这样才能由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向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的内涵式发展持续过渡;必须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注重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演进,以及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是转变能力建设模式。长期以来,军工企业都是以任务需求为导向开展能力建设,存在缺乏全面统筹、多点重复建设、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急需推动能力建设向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转变。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对产品的全流程进行分析,统筹考虑各方资源和长远发展;又要打破单位界限、型号界限、军民界限,统筹考虑企业内部和社会资源,从能力体系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如何开展能力建设。
三是注重投资经济效益。军工企业开展能力建设应加强军民融合,通过统筹内外部资源、流程再造、组织重构、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效益、效率和效能;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作出科学决策。项目投入使用后要进行后评价,对建设成效、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企业在后续能力建设项目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是注重能力建设的“柔性化”。军工企业开展能力建设应优先满足军民共用通用条件需求,适度收缩军工专用、特殊能力建设。特别是制造设备加工领域建设,应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代替传统的、专用性强的生产工艺设备,尽可能形成“柔性化”的制造加工能力,力求做到在同一工厂、同一生产线甚至同一机床上,既可制造和加工军用产品,又可制造和加工民用产品,以充分提高军工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