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泌尿外科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行为干预护理

2019-06-04孙亚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尿急尿频尿道

孙亚岚, 张 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4B病区, 上海, 201203)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严重者还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1], 以女性患者居多[2]。通常情况下, OAB患者能明显感觉到膀胱发生的病原性改变[3]。传统的OAB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收效甚微[4]。认知及行为干预疗法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干预,训练患者的日常行为,配合药物治疗,以提高OAB的治愈率[5]。本研究探讨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对泌尿外科OAB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到本院泌尿外科行OAB诊治的患者66例,经过尿道动力学检查发现,患者由膀胱内部逼尿肌造成的膀胱过度活动的有58例,其中逼尿肌压力增加导致的膀胱过度活动患者21例,逼尿肌不稳定导致的膀胱过度活动患者37例,无法确定具体原因的患者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男7例,女26例,年龄29~68岁,平均(48.62±9.82)岁,病程1~8个月,平均(3.51±1.14)个月; 对照组男5例,女28例,年龄26~69岁,平均(48.51±9.50)岁,病程1~8个月,平均(3.43±1.20)个月。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可比性。纳入标准: 符合OAB病情临床诊断标准[6]; 伴不同程度膀胱泌尿疾病; 尿道白细胞状态均为阴性,经过超声波或是尿道镜检查却未发现显著的膀胱器官病变症状; 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存在并发性器官质变或损坏的患者; 意识障碍患者; 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方式。在药物的选择上,主要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确定。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卫喜康、托特罗定等M受体阻断剂以及哌唑嗪、可多华、坦咯新、坦索罗辛等α受体阻断剂。对于有特殊机体反应,如严重失眠、压力过大等患者,还可使用少量安定类药物。

1.2.2 观察组: 采用药物治疗与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方式。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的重点,在于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选择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认知输送、情绪调整、身心关怀等一系列的治疗,同时还通过一定的方式干预患者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膀胱、骨盆的训练,培养患者养成正确的排尿习惯,时刻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最终达到治疗目的。① 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了解OAB疾病的病理特征,提高患者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认知。同时,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家属的重要性,及时向家属宣传OAB疾病知识,使家属切实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最大的支持,也能监督患者在后续接受诊断治疗时,能遵医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② 憋尿训练: 有意识地引领患者训练膀胱的憋尿功能。主要是在患者感觉到尿意时,尽可能使患者延后排尿时间,逐渐地增加每次排尿的间隔频率,缓慢提升膀胱的尿容量,保障逼尿肌稳定运行。③ 盆底肌训练: 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引领患者自觉锻炼骨盆的功能性效用,保证盆底肌正常发挥功能。④ 饮食生活指导: OAB不是短时间就能完全治愈的,患者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影响较大,复发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告诫患者在饮食的选择上忌辛辣、食清淡、多喝水。同时,指导患者经常清洁私处,勤换内衣内裤,保持清洁卫生的性生活。在患者病症有所缓解时,医护人员不应掉以轻心,以规范的治疗手段和方式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控制和引导。在治疗手段的选择上,仍以疏导心理、纠正行为、功能锻炼为主,药物治疗为辅。⑤ 运动指导: 在行为干预护理方式的选择上,医护人员应尽量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如听歌、看书、跑步等。转移患者的关注点,帮助患者实现自我放松。同时,应时刻告诫患者,治愈后一旦病情复发,需及时就诊,避免造成病情延误,恶化病情。

1.3 疗效评价

显效指患者能自如控制尿意,不再出现尿频、尿急,不再有尿道刺激症状,尿量显著增加,泌尿频率显著下降。有效指患者尿频、尿急征状有所缓解,感受到尿意时能控制一定时间,说明治疗方式是有效的。无效指经过治疗后,患者依然表现出尿频、尿急、尿不尽、尿感强烈等征状,甚至有病症加重的趋势,说明治疗是完全无效的[7]。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为69.70%,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疗效分析[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排尿次数及尿量分析

干预后观察组的排尿频率为(10.21±4.12) 次/d, 对照组的排尿频率为(17.36±5.31) 次/d; 观察组患者的排尿量为(9.54±3.75) mL/次,对照组患者的排尿量为(6.93±4.52) mL/次; 观察组患者的尿急间隔频率为(7.42±2.41) min/次,对照组患者的尿急间隔频率为(12.87±3.75) min/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对于OAB采用的治疗方式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8]。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发现,药物治疗只对在超声或是尿道镜检查中明显发现器官质变的患者有效,对于外界检查难以发现显著病症的患者效果甚微[9-10]。事实证明,药物治疗与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二者不可分割[11]。文献[12]发现,只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为70.19%, 只采用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治疗的治愈率为30.13%, 而二者结合使用的治愈率可达86.30%。治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患者和医疗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若是在诊治过程中,患者对于治疗方式的理解不到位、接受不恰当、行为治疗时断时续、患者因外界因素不持续服药等行为,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最终有效率[13-14]。

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方式从患者的心理及生理角度出发,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通过构建轻松愉悦的医疗氛围,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躁、紧张心理,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平复心情[15]。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锻炼患者的膀胱及盆底肌功能,维系憋尿肌的稳定,使患者逐渐减少排尿次数,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降低排尿频率[16]。通过行为干预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尿意对患者的影响减弱,增加每次的排尿量,最终达到有效治愈OAB的目的[17]。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入了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后,患者尿道刺激症状得到了极大缓解,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排尿次数与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 说明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对于泌尿外科OAB患者的治疗有显著效果[18]。

综上所述,认知及行为干预护理方式对OAB患者有治疗效果。这种护理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尿路症状,有效降低尿频、尿急次数。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能通过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正确认识OAB, 避免过度焦虑,安抚患者情绪,进而实现身体机能的良性运转,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尿急尿频尿道
老了就应该尿频吗
尿频都是前列腺炎引起的吗
别以为夏季饮水多尿频尿急就不当事
尿频、尿急 别轻易吃抗生素
膀胱的谎言——尿频、尿急、尿失禁
陌生的尿道肉阜
男女“尿频 尿急”科普书 9元领
女性尿道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小儿尿道下裂疗效观察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