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

2019-06-04刘德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急诊科成功率医师

刘德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急诊科, 辽宁 沈阳, 110022)

急诊危重症患者大多病情危重、进展迅速,且病情特殊,因此,通过及时的救治以争取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为主要原则[1-2]。但实施急救过程中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会引发患者的多种不适,严重的并发症会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3]。因此,临床救治过程中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4]。本研究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症急救患者中的抢救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1 600例重症急救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0例。对照组男479例,女321例; 观察组男488例,女312例。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2组患者均在意识清醒下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且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急诊重症患者的收治标准,排除合并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病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迅速进行分诊,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抢救,对后续治疗进行护理干预。

1.2.2 观察组: 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① 应急处理: 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第一时间展开院前急救工作准备,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若为外伤患者需立即实施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转运,转运期间医务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向医院反映病情。抢救人员根据反馈信息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包括急救所需的药品、器械等。通知相关科室医师尽快到达抢救室,开启绿色通道,准备好院内接诊,待患者入院后即可展开抢救工作。② 病情评估: 转运期间,抢救室医务人员根据院前急救人员所反馈的信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大致评估,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对患者进行划分,对Ⅰ类与Ⅱ类患者在入院后即可展开抢救工作。Ⅰ类患者属于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 Ⅱ类患者属于急重症患者,病情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死亡。③ 分工明确: 结合急诊科医务室相关人员的临床经验、业务水平以及资历,实施组长带领组员行首诊负责制,将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者设置为组长,轮班则由2名医师担任组员, 1名医师担任住院总负责人。强化培训组员,培训内容包括急诊抢救技能、一体化急救过程、模拟训练等,做到分工明确。急诊抢救期间,行边分诊、边询问的原则,在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在2 min内进行辅助吸氧, 3 min内完成测量血压, 5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液体,保持有效血液循环,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立人工气道,仔细清理口腔咽部,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④ 危急值评估: 分诊期间,可实施危急值预警措施,如发现患者存在疑似危急值数据,需详细记录有关信息,并告知科室主任或上级医师,采样送检,明确危急值情况,一旦危急情况明确后,需根据临床医师的决定实施抢救。结合患者病情辅助置放体位,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再送入对应科室进行相关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包括患者的总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急诊室停留时间;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6]对2组患者抢救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4个维度,各项分值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后,患者抢救成功768例,抢救成功率为96.00%, 对照组抢救成功684例,抢救成功率为85.5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抢救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显示,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急诊抢救效果对比

观察组抢救期间总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急诊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急诊抢救效果对比 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急诊科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科室,危重症患者在入院时都具有病情凶险、复杂多变等特点,且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增加了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7-8]。在重症患者开展急救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抢救效率,最大程度地争取抢救时间,为患者做好相应的急救抢救工作,急诊抢救效率与急诊抢救流程有着密切关联[9-10]。因此,为危重症患者优化急救流程对提高急救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为临床常规急救护理所延伸出的新型急诊护理流程[11], 通过详细地梳理急诊抢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优化急救抢救流程,有效缩短重症患者在各个抢救环节中所耗费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抢救时间[12-13]。与常规急救流程相比较,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为患者在实施急诊抢救前[14], 明确划分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职能范围,使用组长带领组员的首诊责任制,分工明确,充分掌握自身职能,以便完善急诊抢救时自身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避免因分工不明确导致混乱情况的出现,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诊抢救效率[15-16]。除此以外,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结合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针对“缩短抢救时间”这一主题,从院前到院内开展有条不紊的急诊抢救工作,将被动急诊抢救转换为主动急诊抢救,不仅有效提高了急诊抢救效率,也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17]。同时切实落实危急值预警,有利于落实并发现患者的病情风险,采取有效、及时的抢救工作,再行分诊,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重症患者的抢救风险,降低病死率,便于临床医师对患者开展救治工作[18]。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00%, 常规护理抢救成功率则为85.50%; 同时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抢救期间,总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急诊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 抢救后,通过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显示,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说明对重症患者采取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减少急诊抢救时间,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纠纷事件。

综上所述,在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缩短急救时间,促进预后恢复,稳定生命体征。

猜你喜欢

急诊科成功率医师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