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瓠瓜新品种浙蒲9号的选育

2019-06-04吴晓花汪宝根鲁忠富吴新义李国景

中国蔬菜 2019年5期
关键词:耐高温鲜味谷氨酸

吴晓花 汪宝根 鲁忠富 吴新义 汪 颖 徐 沛 李国景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瓠 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属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别名长瓜、蒲瓜、夜开花、地蒲、葫芦等,是我国重要传统特色瓜类蔬菜。瓠瓜主要栽培于浙江、福建、湖北、安徽和广东等南方地区,近年来在山东等北方地区种植面积增长迅速,目前全国栽培面积超过13.3万hm2(200万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瓠瓜的外观商品性和内在品质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瓜条均匀,长度适中,便于包装运输;其次,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鲜味浓、商品性佳的棒形品种越来越受欢迎。此外,由于高温严重影响瓠瓜的生长发育,增加畸形果发生率,生产上对瓠瓜的耐高温性也提出了要求。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栽培的棒形瓠瓜品质和耐高温性普遍不如葫芦形瓠瓜,而葫芦形瓠瓜市场相对需求量少。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根据市场需求,应用传统育种方法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鲜味浓、口感佳、耐热性强的中短棒形瓠瓜新品种浙蒲9号。

1 选育经过

浙蒲9号母本I180-10-5-2-1-2-1-1是利用杭州长瓜和四川地方品种长瓠瓜杂交,经连续7代自交分离、定向选择育成的抗病、优质、耐热自交系。表现为早中熟,植株生长势旺,耐热性强,抗枯萎病;商品瓜中棒形,皮色油绿,上下端粗细较均匀,瓜长约35 cm,中部横径5~6 cm;品质优,质嫩味微甜,游离谷氨酸含量达224.54 μg·g-1,遗传变异分析发现其在瓠瓜16个鲜味相关的SNPs位点(Wu et al.,2017)上,存在5个游离氨基酸增效等位变异(吴晓花 等,2018)。

浙蒲9号父本NXZ6-2-4-3-2-1是福建地方品种短瓠经6代自交纯化后获得的自交系。表现为早熟,生长势中等,耐热性较强;商品瓜皮色黄绿,光泽度较好,短棒形,上下端粗细较均匀,瓜长约20 cm,中部横径6~7 cm;连续坐果能力强,抗枯萎病;品质优,游离谷氨酸含量为173.75 μg·g-1,遗传变异分析发现其在瓠瓜16个鲜味相关的SNPs位点(Wu et al.,2017)上,存在4个游离氨基酸增效等位变异(吴晓花 等,2018)。

2012年配制杂交组合,2013~2014年夏秋季比较分析各组合综合农艺性状、游离谷氨酸含量,并应用瓜形分子标记Chr01_10982689和Chr01_19313361以及鲜味分子标记Chr09_11575954-A结合测序手段辅助筛选鉴定控制长直瓜形和高游离谷氨酸含量的QTLs,组合I180-10-5-2-1-2-1-1×NXZ-6-2-4-3-2-1综合表现优异。2016~2017年夏秋季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海宁市杨渡试验基地、嘉善县魏塘镇和绍兴市马山镇进行瓠瓜品种比较试验,同时进行多点试验和试种示范。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和江苏等地多点试种示范,该组合表现耐高温性较好,连续坐果能力强,丰产性好,夏秋季栽培每667 m2产量达3 000 kg以上;商品瓜油绿色,中短棒形,上下粗细较均匀,口感品质佳,耐贮性好。2019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浙蒲9号。近3 a(年)主要在浙江、福建、湖北、安徽、江苏、广东和山东等省示范推广,累计推广种植193.3 hm2(2 900亩)。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016~2017年开展两年三点品种比较试验,以短棒形瓠瓜品种超级早生Ⅲ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地膜覆盖立架栽培,小区面积8 m2,行距80 cm,株距50 cm,每667 m2约栽1 300株,畦宽120 cm,沟宽40 cm,畦高25 cm;单蔓整枝,主蔓10~12节以下侧枝全部摘除,以上侧枝留1~2片叶后摘心,其他按常规管理。试验结果表明:浙蒲9号每667 m2前期产量平均为1 153.9 kg,比对照超级早生Ⅲ增产26.7%;总产量达3 578.7 kg,比对照增产24.7%,两年三点的总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表1)。

2.2 商品性

两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表2),浙蒲9号商品瓜皮色油绿带绿色条纹、光泽度好,瓜条上下粗细较均匀,且长短较一致,平均瓜长27.4 cm,中部横径6.31 cm,平均单瓜质量645.6 g;对照超级早生Ⅲ商品瓜皮色油绿略偏浅,采收前期瓜条偏短、畸形瓜比例高,平均瓜长20.4 cm,中部横径6.24 cm,平均单瓜质量517.4 g。浙蒲9号的商品瓜率高,商品瓜百分率、商品瓜质量比率分别较对照提高7.4和8.0个百分点。

2.3 耐高温性

2.3.1 苗期耐高温性 2018年8月分别对浙蒲9号和对照超级早生Ⅲ一叶一心期幼苗进行高温胁迫试验,每品种各设高温处理〔先用昼/夜温度为40 ℃/30 ℃,光周期为16 h/8 h处理2 d(天);接着在昼/夜温度为45 ℃/35 ℃,光周期为16 h/8 h处理2.5 d(天)〕和常温对照(最高温度控制在35℃左右,夜间最低温度控制在28 ℃左右),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10株。分别于人工智能气候室内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处理期间保证正常水分供应。幼苗高温胁迫处理4.5 d(天)后调为30 ℃恒温恢复处理2 h(小时),测定各品种的株高、鲜质量、叶片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等(吴晓花 等,2017)。常温对照置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宁市杨渡基地玻璃温室内,中午采取降温措施以确保正常的试验温度,保持正常水分供应。

表1 浙蒲9号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结果

表2 浙蒲9号品种比较试验商品性测定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浙蒲9号和对照超级早生Ⅲ生长均受到抑制,浙蒲9号株高和鲜质量的受抑制程度比对照相对较轻。高温处理后浙蒲9号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40.7%和50.0 nmol·g-1,二者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表3),说明高温胁迫后浙蒲9号细胞膜的受伤程度较小,耐高温性较强。

2.3.2 田间耐高温性 2018年在杭州市萧山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临浦基地设施大棚内对浙蒲9号进行田间耐高温性试验。设计不同播种期,5~7月每隔20 d(天)播种1批。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600 kg、45%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20 kg。行距1.6 m,株距60 cm,每667 m2栽560株,每批均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48 m2,立架+白色麻地膜覆盖栽培,单蔓整枝,其他按常规管理。

试验结果表明(表4):田间高温季节(6~9月)浙蒲9号生长势较旺,商品瓜油绿带绿条纹,瓜长约24 cm,上下粗细较均匀,商品性好,品质佳。5个不同播种期,每667 m2产量均达3 000 kg以上。说明浙蒲9号田间耐高温性较强,适合在当地夏秋季进行设施栽培。

表3 浙蒲9号苗期高温胁迫试验结果

表4 浙蒲9号不同播种期产量结果

2.4 品质

前期研究表明,瓠瓜鲜味感观值与游离谷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并已开发了鲜味相关分子标记Chr09_11575954-A(Wu et al.,2017)。经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公共实验室测定,浙蒲9号及其父母本鲜味浓、游离谷氨酸(Glu)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对照超级早生Ⅲ,其中浙蒲9号游离谷氨酸含量为197.67 μg·g-1,比超级早生Ⅲ高69.7%(表5)。对新鲜切片和炒熟后品尝证明,浙蒲9号嫩瓜肉质致密,鲜味浓、微甜。

表5 浙蒲9号游离谷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2.5 抗病性

2015~2016年委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对浙蒲9号进行瓠瓜枯萎病和蔓枯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浙蒲9号抗枯萎病(病情指数18.3,下同),中抗蔓枯病(41.7);对照超级早生Ⅲ表现中抗枯萎病(42.7),中感蔓枯病(50.8)。

3 品种特征特性

浙蒲9号为早中熟瓠瓜品种,生长势较旺。叶片心脏形,平均叶片长和宽分别为31.0、40.0 cm。以侧蔓结瓜为主,侧蔓第1节即可发生雌花,连续坐果能力强,丰产性好。瓜皮油绿色带绿色条纹,光泽度较好;瓜条中短棒形,瓜蒂部钝圆,上下端粗细较均匀,商品瓜长约25 cm,横径6~7 cm,单瓜质量约0.6 kg。商品瓜味鲜,游离谷氨酸含量达197.67 μg·g-1,质嫩味微甜,口感佳。耐贮性好;耐热性强,高温期畸形瓜比例低,商品瓜百分率比对照超级早生Ⅲ提高7.4个百分点,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夏秋季栽培每667 m2产量达3 000 kg以上。抗枯萎病,中抗蔓枯病。适宜在浙江省及周边省份夏秋季、春季设施栽培和高山地区栽培。

4 栽培技术要点

① 播种期:浙蒲9号耐热性较强,适宜浙江省及周边省份夏秋季、春季设施栽培和高山地区栽培,具体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设施条件、栽培习惯和市场行情酌情安排。

② 施肥技术:浙蒲9号连续坐果能力强,丰产性好,要求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春季栽培,结合整地每667 m2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 000~3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600~800 kg、45%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下同)30~50 kg和钙镁磷肥50 kg;夏秋季栽培,定植前每667 m2施25%氮磷钾有机无机专用肥(N-P-K为10-7-8)100~150 kg或腐熟农家有机肥1 000~1 500 kg、45%三元复合肥30~50 kg和钙镁磷肥50 kg(杨新琴 等,2018)。每采收2~3次瓜每667 m2追施1次45%高钾低氮复合肥(N-P-K为15-10-20)8~10 kg。

③ 栽培密度:立架栽培,畦宽110~140 cm,每畦种2行,株距50~60 cm,每667 m2栽1 100~1 300株;拱形架栽培,每畦种1行,株距50~60 cm,每667 m2栽550~650株。夏秋季栽培建议小苗移栽,采用银灰色地膜或稻草加普通地膜覆盖立架栽培。

④ 辅助坐果:雌花开放当天傍晚或次日早晨,可采用40%氯吡脲稀释液辅助坐果:植株生长环境最高气温<15 ℃时,9 mL氯吡脲加水0.5 kg;最高气温15~25 ℃时,9 mL氯吡脲加水1.0~1.5 kg;最高气温≥25 ℃时,9 mL氯吡脲加水1.5~2.0 kg;花粉发育良好时,可在傍晚雌花开花时或清晨闭花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单蔓整枝和双蔓整枝同时留果数分别为2~3个和4~6个,及时疏去多余幼果,及时采收商品瓜,保证商品性。

⑤ 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粉病、病毒病和蚜虫等,具体防治方法同常规管理(杨新琴等,2018)。

猜你喜欢

耐高温鲜味谷氨酸
Exercise cardiac power and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men: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
春日水中鲜
耐高温交联酸压裂液的研制及其性能评价
耐高温Al2O3-SiO2纳米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T1168-H环保型改性环氧耐高温浸渍树脂的应用研究
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
探索鲜味科学开启寻鲜之旅
淫羊藿总黄酮对谷氨酸和咖啡因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问:如何鉴定谷氨酸能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