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和盐酸氨溴索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2019-06-04黎润球何锦添毛志强
黎润球 何锦添 毛志强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东东莞 523059
分泌性中耳炎为常见耳鼻口疾病,在儿童群体中较多见,是造成儿童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应尽早接受诊治[1]。较长一段时间内,单纯糖皮质激素鼓室内注射治疗为我国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疗效良好[2-4]。为进一步改善疾病疗效,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学者尝试应用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我院经实践证实,耳腔积液的持续分泌和蓄积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情不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上建议使用促进积液排出的药物。盐酸氨溴索为临床常用促排痰药物,本研究将其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测定结果比较(±s,dB)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测定结果比较(±s,dB)
组别 0.5kHz 1.0kHz 2.0kHz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n=55) 25.91±4.55 43.80±4.21 21.427 <0.05 35.39±4.18 51.85±3.96 21.200 <0.05 43.79±5.00 60.90±5.71 16.719 <0.05对照组(n=55) 26.02±4.38 36.53±4.13 13.908 <0.05 35.37±4.23 45.27±4.01 9.763 <0.05 43.85±5.09 53.49±5.37 10.889 <0.05 t 0.129 9.142 0.025 6.900 0.062 7.011 P 0.900 0.000 0.980 0.000 0.950 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分泌性中耳炎诊断结果符合《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中提出的诊断标准;(2)既往无耳疾病史。排除标准:(1)有耳聋家族史;(2)过敏体质。将110 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 组 中,男29 例(29 耳),女26 例(26 耳),年 龄8~70 岁,平均(40.2±4.1)岁,病程10~58d,平均(26.93±3.85)d,急性发病19 例,慢性发病36 例。对照组中,男31 例(31 耳),女24 例(24 耳),年龄10~67 岁,平均(42.1±4.1)岁,病程13~57d,平均(27.12±4.03)d,急性发病17 例,慢性发病3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实施,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国药准字H32021492;国营张家港市制药厂;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mL:5mg)治疗。常规消毒,1mL 1%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50020226;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耳道、鼓膜表面麻醉,注射器穿刺鼓膜,将积液抽尽后,向鼓室内注射5mg 地塞米松,每周1 次,连续注射4 周。注射后嘱咐患者将头偏向对侧45°,至少保持30min,在外耳道放置消毒干棉球。
1.2.2 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国药准字H20123225;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4mL:30mg)鼓室内注射治疗。地塞米松用药剂量和用药周期均与对照组相同,盐酸氨溴索用药剂量为30mg,每周1次,连续注射4 周。注射后注意事项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比较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测定结果、血清炎性因子IL-5、IL-8、IL-1β 表达水平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纯音听阈测定:应用纯音听力计测定。
血清炎性因子: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 法检测。
疗效评定标准[5]:根据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和听力测定结果进行评价。(1)基本治愈:耳痛、耳鸣、耳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轻度异常;(2)明显改善:上述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听力明显提高;(3)无效:用药2 次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发生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测定结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的各频率纯音听阈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的血清IL-5、IL-8、IL-1β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中,共3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 例为恶心、呕吐,1 例为呕吐,发生率为5.45%。对照组中,共2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 例出现类库欣综合征症状,1 例为血糖升高,发生率为3.6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s,p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s,pg/mL)
组别 IL-5 IL-8 IL-1β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4.11±0.38 2.42±0.30 25.887 <0.05 18.01±1.22 9.75±0.98 39.146 <0.05 3.83±0.36 1.69±0.23 37.498 <0.05对照组 4.17±0.35 2.97±0.28 19.855 <0.05 18.08±1.25 14.02±1.05 13.027 <0.05 3.85±0.32 2.56±0.26 14.001 <0.05 t 0.861 9.940 0.297 22.048 0.308 18.587 P 0.391 0.000 0.767 0.000 0.759 0.000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则为排除积液、消除炎性反应,常用的治疗方案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6-7]。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药理研究证实其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吞噬和炎性细胞合成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8-9]。大量实践证实,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药效发挥迅速,疗效良好[10]。但与此同时,临床实践也发现,该药物的药效维持时间短,需要多次用药,停药后疾病复发率高。
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疗效,本研究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的基础上给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盐酸氨溴索具有促进粘稠分泌物排出、减少黏液滞留的作用,促排痰效果显著,被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频率纯音听阈测定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联合应用在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听力方面的作用更突出。(2)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用药方案的整体疗效更可靠。(3)两组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用药方案并不会增加患者用药风险,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分析联合应用方案能够获得满意疗效的机制为:地塞米松的具有良好的抗炎机制已得到大量实践证实[13]。盐酸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具有调节黏膜纤毛系统功能的作用,能够改善黏液纤毛的运输功能。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够对炎咽骨黏膜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和合成产生影响,降低咽鼓开张压力,改善而通气效果[14]。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耳腔积液溶解,排出。两种药物联合鼓室内注射,药液直达病灶,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消除疾病发展的促进因素[15]。因此,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盐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够有效消除疾病发展促进因素,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作为现阶段临床常用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