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建议

2019-06-03张齐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健康素养流动人口

张齐超

关键词: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利用;健康素养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河北省流动人口健康风险、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与长期居留意愿研究”(项目批准文号:2018C04)研究成果;国家卫健委提供“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识别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5日

流动人口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已经纳入到国家政策覆盖范围。深刻掌握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精准对接流动人口的健康需求,对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服务获得感,推进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河北省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当前社区向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面临难题,提出优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工作的建议。

一、河北省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一)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流动儿童和老人数量增加,对流入地服务供给和消费提出新要求。此次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涵盖河北省全部设区市,共计调查流动人口家庭10,000个,流动人口总数27,364人。其中,男性占比52.8%,女性占比47.2%。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94.6%,其次为满族(3.1%)和回族(1.1%)。受教育程度方面,主要是初中学历,占46.4%,其次为小学和高中,分别为20.6%、19.6%,大学本专科及研究生所占比重合计为11.4%。

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65.7%,0~6岁流动儿童占9.9%,60岁以上流动老年人占2.3%;户均规模达到2.7人,单人户占22%,2人户13.7%,3人户占38.4%,4人户占21.8%。在20岁以上适婚流动人口中,未婚的占17.7%,初婚的占78.9%,家庭成员关系为“配偶”的占26.6%,成员关系为“子女”的占31.4%,这说明人口流动呈明显家庭化特征,不少流动人口是夫妻共同在流入地居住,并且在流入地生育子女,老人被接來养老或帮助看护孙辈。

(二)省内流动为主,务工经商是主要流动原因,近半数流动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流动特征突出表现为从农村流入城市,省内跨市跨县流动为主,务工经商为主因。流动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占比达到86.4%,非农业流动人口占比为13.5%。流动范围主要是在省内,其中“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占22.0%,“市内跨县”流动的占37.9%,而“跨省”流动的占到40.1%。流动人口的来源主要是本省,占58.4%,其次是河南(7.6%)、黑龙江(4.8%)、山东(4.1%)。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达到63.4%,其次是家庭原因,达到33.3%,包括家属随迁(26.3%),出生(4.1%),婚姻嫁娶、拆迁搬家和投亲靠友(2.9%),而流动原因为学习培训的仅为2.2%。

总体来看,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较为强烈。近半数44.3%的流动人口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5年以上),不打算长期居住的占17.2%,另有38.6%的流动人口表示尚未想好。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居住时间平均为4.7年,表明人口流动的稳定化趋势渐强,这也与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相呼应。相较新生代,老一代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更强,达到48.6%,而新生代中打算长期居住的仅为40.6%。另外,非农业流动人口中长期居留的意愿(58.1%)明显高于农业户籍人口居留意愿(41.7%)。

随着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明显、整体稳定性增强,他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和优质化的趋势,对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分析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利用情况

(一)医疗保险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全覆盖,仍以户籍地参保为主。2015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未合并之前,流动人口主要参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1.8%,另有3.2%的流动人口加入公费医疗,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全覆盖。其中,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4.1%,是最主要的医疗保险险种,该医疗保险的参保地主要是在户籍地(98.8%)。流动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为11.3%,较全国平均水平17.9%,低6.6个百分点。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服务知晓率不高,建档率较低。流动人口对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知晓率不高,“建立健康档案”的占10.2%,“听说过,但没建健康档案”的占22.6%,说明仅有32.8%的流动人口对这项健康服务有所了解,而建档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29.1%)低将近19个百分点。而45.1%的流动人口“没听说过”建立社区健康档案,22.1%的流动人口“不清楚”健康档案事宜。这表明流动人口对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向流动人口宣传健康档案知识,并搭建渠道引导流动人口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三)健康素养较差,健康知识整体欠缺,尤其缺少精神健康与传染病知识。健康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情况反映出个体的健康素养。总体来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获取职业病防治、营养健康等8个方面健康知识服务的综合获取率为31.4%,这一比例偏低,反映出流动人口健康知识比较欠缺,健康素养整体较差。

健康知识获取呈现梯次分布特点,可划分为明显的三个层级:第一层次为营养健康知识(健康知识获取率为60.1%)、控制吸烟(45.6%)、生殖与避孕/优生优育(45.1%);第二层次为职业病防治(32.8%)、慢性病防治(25.0%)、性病/艾滋病防治(25.0%);第三层次为结核病防治(11.2%)、精神障碍防治(6.1%)。说明流动人口较为关心营养健康知识,重视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但对于工作中如何防治职业病、慢性病等问题缺乏知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流动人口相当缺乏防治精神障碍疾病、控制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知识,而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通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较大,需要引起政府重点关注。

(四)健康知识获得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网络等新媒介重要性逐渐显现。健康知识获取主要依靠广播/电视节目、社区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最主要的健康知识来源,有67.1%的流动人口通过此类节目获得健康知识。与此同时,有60.6%的流动人口通过社区宣传栏接受健康服务,表明社区在提供健康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举办过健康教育的社区,流动人口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较好。

网络等新媒体手段正成为流动人口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方式。45.5%的流动人口通过手机短信/微信获得健康知识,27.8%的流动人口借助网上咨询手段,不过由于各类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在网络、手机短信、微信中,很容易给流动人口造成误导,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需引起注意。

三、流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就医行为

流动老年人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对流动老人的关注较少,流动老年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常常受到忽视,本部分对流动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专门分析。

(一)流动老年人年龄较轻,养老、照料后辈与就业是流动的主因。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6.7岁,较为年轻。流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养老金(43.1%)”、“家庭其他成员(26.8%)”、“劳动收入(20.4%)”三项,以此看来流动老年人生活经济依附性较强。

养老是流动老年人最主要的流动原因,占38.5%;其次为家庭原因,包括照顾孙辈(19.3%)、照顾子女(9.2%)两项,二者合计为28.5%;再次为务工经商,占23.0%。

(二)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健康隐患不容忽视。流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自评为“健康”、“基本健康”的比例分别为36.2%和52.1%,合计为88.3%,说明流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不需要家人和子女照顾,但这并不能掩盖健康风险突出的情况。一是健康体检比例低。河北省仅有27.7%的老年人参加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健康体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5%)约5.8个百分点。这表明,一方面流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日常照料并不注重,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服务覆盖面可能较小;二是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流动老年人占32.1%;三是日常保健重视程度有限。完整的社交网络和充分的日常锻炼对老年人保持健康非常重要,统计显示河北省流动老年人拥有的本地朋友平均為6.28个、每天锻炼时间平均为74.08分钟,说明尽管老年人较为重视日常保健,但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慢性病管理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患病就诊率低,主要依靠自我治疗

1、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随访比例低。在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流动老年人中,年内有医生进行过高血压或糖尿病随访的仅有16.0%,而同期全国流动老年人高血压或糖尿病随访率平均为34.6%。这说明河北省流动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重视程度较差,流动老年人口健康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较低。

2、患病就诊率低。流动老年人处理小病的方式主要是“在本地买药或自我治疗”,占比63.5%,而选择看医生的占34.2%。不过在医生诊断需要住院时,89.4%的流动老年人选择住院,所选择的医院主要是本地医院(76.3%),选择回户籍地医院就诊的比重为15.3%。

3、放弃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足。有10.6%的老年人在需要住院治疗时,选择不住院治疗,最主要的原因是“本人/家人觉得必要”,占40.2%,其次为“经济困难”,占22.2%;因“报销不方便”而放弃住院治疗的占12.0%。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意识、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解决异地报销难题。

四、社区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流动人口追踪困难,管理难度大,接受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掌握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服务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口由于在当地居住时间较短,出于自我保护,不愿将个人信息透露给外人,往往拒绝医护人员上门建档,同时人员流动性较大,极大妨碍了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流动人口聚集地区人力资源和资金配置不足。目前,城市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尚未设立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项经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没有单列健康教育经费,人才队伍的数量和专业性不足,导致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能力有限。

(三)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各地电子档案建档工作大多已覆盖到流动人口,但数据标准和质量尚不统一,使得流动人口建档率难以统计,存在于部门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很容易导致连续服务断档或重复服务浪费资源等问题。在流动人口的统筹管理工作上,往往要面对卫生计生部门职权有限、基层部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任务繁重等问题,影响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准度和成效。

五、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形成长效筹资机制。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以及随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等带来的服务目标人群数量的变化,以健康管理、健康指标改善为绩效导向,测算一定时期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需求变化,建立相应的预算保障机制。

(二)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优化部门信息对接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完善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统一的动态流动人口服务信息平台,共同开展对流动人口信息的收集共享和应用。完善以常住人口为主的健康档案库,提升电子化率,实现流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转移和共享,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的效率。

(三)推动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支持型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向流动人口提供重点突出、递送精准的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企业供给,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完善流动人口职业安全健康档案,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

(四)针对流动人口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质水平。针对重点人群,突出重点内容,实现健康教育内容的标准化。社区应充分发挥中介与平台的作用,在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社区、企业、单位和学校等场所,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和资料发放点,重点介绍职业病、精神障碍、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知识。充分发挥信息化、新媒体的作用,建立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档案、疾病预防、计划生育及基本医疗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服务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

[2]杨素雯,崔树义.大健康理念下流动人口健康服务提升策略[N].中国人口报,2018.6.25(3).

猜你喜欢

健康素养流动人口
漫画
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上海市2008—2015年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变化趋势研究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