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三全”思政教育的探索
2019-06-03郑江华
郑江华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应充分认识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联接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化。笔者尝试通过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即部门协同,密切关注学生实际,通过“话题空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深挖媒体,在现实热点中提炼“专题”节点、提升“理论”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守好思政教育主阵地等途径以求满足当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转变的新要求。
[关键词]话题;专题;理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10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4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实施,这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思政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更细致全面、深入有效,要充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当前学生的认知背景,从学生最直接、最关注、最困惑的地方去挖掘教学素材,在校园生活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广布思想政治教学网络,通过“精细滴管”的方式,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来实现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转变。
为此,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媒体化,媒体师生化”的现实,充分认识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联接作用,并尝试通过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当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转变的新要求。即通过媒体中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扩展整合以及内容交叉渗透,通过媒体互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化。通过构建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灵活多样问题的“话题”为切入口,借助新媒体互联功能,以现实热点“专题”为节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优势,将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升为“全面”嵌入大学日常学习生活,同时贴近学生现实,开展“全程”实践性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并促进教学方式从老师主导向学生自我引导转变,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突出学生自我完善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全员”参与,多元育人的体系。
一、部门协同。密切关注学生实际。通过“话题空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通过对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的统一领导,强化其德育教育协同功能,创建关联思政部、团委、学生处、宣传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等在内的德育工作协同机制,构建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第一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立体德育框架体系,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同时,部门间的相互协同,也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这里主要探讨一下以思政教师、学生处、团委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机制创建,共建“话题”空间,以求优化思政课程建设的方式和手段。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在知识及理论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并扮演着教育主导者的角色。新媒体環境下,信息交互日益密切,学生思想变化频率加快,思政教师作为单一主体,直接面对学生展开教学已不能全面细致的把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变化,一不注意,就会因为脱离学生的“兴奋点”而陷入自编自演的尴尬境地。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本身具有密切联系学生的职能和优势。而团委作为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兼有联系和引导学生的职能和优势。通过他们来优化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清晰教学的问题导向,明确教学内容的突破口,尤其是对学生的言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有效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员组织和编制来看,一般的做法可以采取交叉任职,即选取优秀辅导员和团委老师充实到思政教学的岗位上,或思政教师兼职辅导员或社团指导老师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联合备课,定期研讨方式推进思政课程能在学生关心、关注的“话题”中展开问题导向的教学改革。同时,更进一步或更有效的方式是将话题的发现和话题的引导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学生自主的网络媒体平台,及时收集和引导学生的话题热点。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将线上线下的课堂统一起来,将课上课下联系起来。
再者,通过灵活的角色转变,即思政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网络话题的评论者;辅导员老师既是学生日常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网上课堂的组织者;团委老师既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也是话题热点的发布者。也就是遵循“师生媒体化”的趋势,着重在协同的媒介平台上下功夫,着力各种媒体平台的整合融通,共建共享,来搭建一个新的思政教学新模式。并且还可以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将单一课程考核扩展为学生日常活动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合理的学分关联认定,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导向。打通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全方位感到思政教育的“不缺场”。
总的来说,通过部门协同,在大学生的日常媒体空间中共同搭建学生本位的“话题”空间,并使其成为各方协同思政教育的共享平台,尤其是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联,让思政教学嵌入渗透大学生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的全方位覆盖、学生的全过程“参与”,为真正实现问题式导向教学创新打下基础。高校应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机制,网络舆论引导以及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不仅是辅导员个人的责任,更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学校应充分重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连同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实现“全员引导”,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合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深挖媒体。在现实热点中提炼“专题”节点
在新媒体信息时代,有人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多元社会很难形成一种共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能以希望于学生的“自觉”或是对学生的一种“灌输”,但这种判断并不是全面的和准确的。
首先,虽然网络上存在多元的海量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信息本身就是杂乱无章,也不是任凭个体主观或个人好恶随意选择的。信息中仍然具有客观性,一是信息中内涵的时间维度,说明信息作为事物的一种表征,同时也随时间变化进行自身的刷新,即“新陈代谢”。而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人们对信息的实效性的关注就越高。二是信息获取的主体受其现实社会身份和阶层群体的影响,对信息把握具有趋同性。可以进行年龄、身份、角色、阶层等社会类别概念的区分,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是瞬间即逝,杂乱无章的。这是信息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规律性的前提。即信息社会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媒体信息也是当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并不是具有完全自主性的,其也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还拓展了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教育工作的辐射力、感染力、吸引力。思政教学一方面要能从可预见的热点焦点中捕捉专题,借助媒体信息传播的关联和放大效应,与整体舆论形成一种协同效应,引导学生获得实效性的学习成果。例如,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2017年是香港回归30周年,建军90周年纪念,还包括下半年召开的十九大,2018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纪念……这些节点的把握能为新媒体背景下,赢得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动提供一些契机。
另一方面,当代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对体育赛事、学习培训、文化热点、影视娱乐等关注度正在增加,这已明显的有别于收音机一代的50后,放映机一代的60、70后,电视剧一代的80后,已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聚焦,而是明显的政治经济学的透视。这就要求思政老师能从更为广泛的内容提炼“专题”节点中,以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方式、事件来聚焦阐释一个相关的政治话题。广泛延伸、深入解读,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日常的网络认知中真正发挥引领、解释和示范的作用。
节点“专题”是思政课堂教学依托书本体系的一次再造,同时也是创新思政教学模式重要保障。目前,案例教学、情景剧教学、学生“创课”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的思政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如何审订这些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或者说,“在媒体师生化”的大背景下,即媒体成为师生共同的引导。师生在这些教学创新的环节中,需要反复借鉴参考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包括故事结构,歌曲、图片,舞蹈形式、台词风格等,对媒体的依赖不断加深,同时也会引发内容与形式上的广发的“冲突”。这些教学创新对网络媒体的深层次依赖也是我们改进专题教学的动力之一,即通过节点专题的深挖,实现内容观点的准确和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平衡。通过对網络媒体信息提炼和专题节点的聚焦,才能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的观点立场,引导学生以更灵活多样的网络表现形式进行主动有效的思想政治的学习。
三、提升“理论”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守好思政教育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才能从学理上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立场和方法,能自觉地运用到现实的政治解读和政策讲解中。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因为是完毕的科学体系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正因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才进发出勃勃生机。因此,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思政老师的根本,是其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引导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必须紧随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之上的。作为一个思政老师必须要始终坚定这一点,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观念解读实际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话题讨论、专题讲解中,要清晰明确的阐明其中的观点立场,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方法,广泛的事实依据来加以论证。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在话题的具体分析和专题的深入剖析中给学生一双马克思的慧眼,将理论的科学性通过话题、专题,生动灵活、全面详细地体现出来。要真正做到用正确的观点引领人,用有效的方式教育人,最关键的就是以理服人,把道理说明说透,坚守思政教育的课堂主阵地。
总之,“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旨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即通过话题的构建,让思政教学更有的放矢,更能贴近当代大学生,更具针对性、时效性;通过专题的聚焦,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翻转,能契合网络媒体的多种形式,深层次指导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并且,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思政教师以更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为保障展开,努力将马克思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人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读现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