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土化建构

2019-06-03郭凯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本土化

郭凯娟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果能够借鉴后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开创性地利用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局面。本文首先阐述了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其次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土化的必要性,最后从三个方面讨论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土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后现代;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一批大学生在文化经验,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准则等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要顺应这种时代的变化,切合后现代环境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借鉴后现代心理学的有益成分,如以人为本、多元化、本土化等,重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

一、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心理学的结合。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现象既不存在于内部,也不简单地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后现代心理学的取向主要体现在尊重文化发展的地域性,注重多元文化。如果不结合文化、民族及地方的实际,只顾生搬硬套各种理论,是不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规律。西方很多研究者也发现。心理健康服务方法和技术无不深深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后现代心理学唤醒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视,重新开始挖掘本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让大学生更多地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加学生体验,获得满足感,从而构建积极的心态,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这将成为未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顺应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后现代心理学特别强调文化多元化和本土化。现代文化思潮和现代社会发展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空虚、无根、焦虑、困惑还有压抑等情绪。现行的心理学过重的强调实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期待。而后现代心理学能够合理整合现行心理学的观点和做法,同时又是对现代心理学的延伸和渗透,涉及人的方面更全面。心理本土化是后现代的非常重要主旋律之一,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能贴近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成才经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能容易引起他们的内在反映和自我反思,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增强自我适应性和成长性。

(二)我国特有的政治环境的需要。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自始至终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从高校心理咨询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30年的结合过程中,已经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大大影响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和模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特别强调个体的价值中立,不批判,不干涉,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引领的责任,因此不能简单把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的原则扩展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教育类型,与生俱来带有“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带有“发展性”功能。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干预”功能,不能生搬硬套心理咨询的价值中立原则。本土文化下进行的价值干预和价值导向,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必须尊重被教育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只有在共同的本土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形成双边互动,才能被学生接受和喜爱,从而得到更好的帮助。

三、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挖掘与运用本土文化资源。所谓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就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儒、释、道思想及中医理论。实际上,这些理论和思想在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精神科医生森田正马受中国中医学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启迪,创立了森田疗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就是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汲取了心理学的智慧资源。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也开始回归到本国的传统文化寻找相关的心理资源。申荷永教授以心理分析和中国文化为基础,创立了核心心理学。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帮助个体认识自我、领悟人生,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陈丽云、樊富氓、梁佩如等人开创了全人心理健康模式发展新局面。全面梳理和搜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中对心理有益的各种资源,并融会贯通地将其中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团体活动中。格桑泽仁教授的“得觉”理论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藏族秘籍以及一些地区的民间秘籍文化,能找到并直接启动内部动力源。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蕴涵的心理学的精神和知识,在教学中如果能深入挖掘,合理借鉴,就能让中国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利用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植入本土文化的素材开展课内课外教学。在课内外心理教学工作中,多利用本土文化的素材,使用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包括:隐喻、叙事、艺术欣赏、团体心理辅导等。

隐喻是后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隐喻可以通过别人的故事帮助当事人建立新的能量和领悟,从而获得自助。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隐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了解别人,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讲解人际关系中,除了要讲“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則外,还可以借用“静坐常思己之过,闲谈莫论人非”等谚语,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感悟生活。

叙事,叙事就是对故事的描述,奉行“个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引导当事人基于对自身优势或积极特征的重新发现与认识,重建更为适宜的认同及行为模式。比如,在讲授挫折这章内容时,让学生讲述成长遇到的挫折,尽量鼓励学生在记忆中搜寻散落的闪光点,多问问自己“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理资源重新建构自己的自我认同,唤醒内在心灵的力量。

音乐、文学作品和电影等艺术作品的欣赏,对身心灵的影响是最容易体会的。音乐可以舒缓情绪,培养情操,开阔胸襟,开朗性格。例如治疗抑郁倾听《颐真》《高山流水》等乐曲。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用浓缩的方式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文艺作品必定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电影也是影响身心灵的重要形式之一。经典的电影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存实际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感悟。

本土化体验的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形式,这种融人了中国本土心理元素的团体心理辅导,更符合中国人的感受和生活习惯,让来访者感觉更加自然,顺畅,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学校行政管理的优势,积极推进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相比西方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相对更加深入和直接,这对于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便利快捷的条件。高校目前都有校级、院级、班级、宿舍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也是植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本土化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五级心理防御机制,借助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细化到宿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后现代本土化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百年孤独》的后现代解读与叙事艺术研究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