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06-03商小丰
商小丰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渗透心理教育,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教育并提出具体的教育策略,希冀提高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渗透策略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23-01
引言
当前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极为重视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思维观点,通过有效的心理教育能够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教育特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心理情感,所以教师应当有效渗透心理教育,增強学生的语文知识内涵。
一、能够以真情营造愉悦交流氛围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只能够背诵接受知识,师生并未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有意见也不敢向教师提问,担心教师指责自己。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越拉越大,即使教师讲得再卖力,教学效果也仍然是差强人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能够营造平等交流的对话氛围。教师必须付出真情,能够营造使学生信赖的和谐氛围,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距离,教师在进入教室前应当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微笑的面容进入教室,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应当构建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以爱心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根据相关探究表明,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应当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欢,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距离,消除学生语文学习的烦闷感,能够缓解师生交流的尴尬感,激发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度与好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俗话说“爱屋及乌”、“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应当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欢,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构建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构建在师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情感关系基础上,新型师生关系是真正的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也是相互关爱的结果。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与定位,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所以教师必须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内容,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潜能,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以耐心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曲折且反复训练的过程,教师切忌不要拔苗助长,为了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带给学生几个成语或者是俗语鼓励学生分析。也可以让值日生提供名言警句供其他学生学习与积累,名言警句必须是关于学生成长或者是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积极健康的,使学生在课后分析探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例如:学习《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此类寓言故事,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结合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为了更加清晰准确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会对寓言故事进行反复诵读,对于人物内心情感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人物进行准确定位,使学生明白“做错事必须及时悔改,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过失或者是错误回答,切记不要做到指责,教师应当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心悦诚服正确认识到错误之处,并且予以改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并且有效实施学生的心理教育,将语文教学和心理教育有效融合,能够使语文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也更为充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8).
[2]叶天阳.心理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