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战情及战斗部署分析

2019-06-03卢文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

卢文凤

[摘要]“微”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信息战、舆论战层出不穷。开展“战情分析”,实施有效的“战斗部署”,铸筑“铜墙铁壁”意义重大。文章从舆情监控、育人对象、环境变化、侵蚀手法等方面分析了“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战情,提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中心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的战斗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战斗布局,为杜绝错误思想在高校“抢滩登陆”构筑严密“防火墙”,对高校掌握意识形态管理权、话语权,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时代;意識形态;战斗部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7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3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018年1月16日,陈宝生部长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讲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主要内容。”意识形态没有真空地带,高校作为思想、文化、舆论的集散之地,一直以来都是敌对势力对我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之一,一些错误思想在高校“抢滩登陆”。“微”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更加较量于无声、幻化于无形,信息战、舆论战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开展“战情分析”,铸筑“铜墙铁壁”,实施科学“战略部署”意义重大。

一、“微”时代的内涵界定

《当代汉语词典》中“微”为“细小、轻微”之意,“微时代”被解释为“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通过文献查阅认为,“微”时代是指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手机等职能终端设备高普及为前提,而衍生出来一种相对生动、自由、即时、互动及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微”时代信息传播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阅读、微课、微视频等为表现形式,是一个集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课题于一体的时代命题。与传统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相比其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传播内容更具粘性、更加简洁化、娱乐化;传播场域突破时空限制,信息互动快捷,可信度、到达率、转发率高;传播自由与约束并存。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战情分析

(一)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舆情监控”难度增加

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国内排名前四社交应用软件使用率分别为微信朋友圈(87.3%)、QQ空间(64.4%)和微博(40.9%),知乎(14.6%)。各类社交应用软件及平台的使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双刃剑的“正峰”可以释放大量正能量,如高校借助其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可以及时有效地开展信息的双向交流,达到了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塑造高校形象、了解学生动态,营造理性舆论环境、扩大服务平台、增强媒体功能等目的。与此同时,双刃剑“反峰”的破坏性也在持续发酵。一是,各种错误思潮与错误观点争相抢滩“微平台”。如近期的“洁洁良”事件以及各种抹黑党和政府、某些特定群体的网络事件。二是,据CNNIC数据显示,仅有25.7%的用户在转发信息前会有意识核实信息的真实准确性,60.3%的网民在转发信息前不会核实直接转发。三是,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内容隐蔽性及受众的鉴别能力较弱等特点,致使意识形态舆情监控难度升级。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育人对象”世代变化

“00后”生源大军于2018年起陆续步人高校,作为新世纪下生活的一代,“00后”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教育环境,他们具备自由的精神、开放的思想,强调个性独立,对待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网络应用技术强,对话语权、生活质量要求更高,知识面广。但同时他们亦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辨别能力较弱,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认同与创造力。“00”后进入高校后,面临拥有全新世代特征的生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完全借助于“90”后乃至“80”后的工作方法与经验,而应开启全新的生源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意识工作方法。

(三)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本领恐慌”亟待破局

没有高超的意识形态斗争本领,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就是一句空话。“微”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政治鉴别、群众工作、网络信息、狠抓落实的能力,才能找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钥匙”。高校意识形态具体工作大都由学生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承担,在社会转型矛盾增多、育人对象及育人环境都发生变化的大环境下,他们当中部分人员政治敏锐性低、理论素养差、意识形态斗争工作经验缺乏,工作人员“本领恐慌”亟待破局。

(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环境育人”常态无常

近年来,意识形态育人环境已悄然发生变化。一是,高校网络基础建设完善,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上网设备的使用。二是,信息传播更加无国界化,信息引导与监控难度加大,少部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国际舆论对国内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敌对势力里应外合,利用新媒介助推境外歪理邪说在境内落地传播。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以大学生为重点,对我进行渗透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防范遏制宗教极端主义蔓延渗透的任务很重。三是,目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民内部矛盾呈现高态势。高校学生拥有爱国热情、辨别能力差,容易被居心不良分子利用,鼓动。四是,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网络低俗文化泛滥。

(五)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侵蚀手法”隐蔽变幻

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敌对势力对我方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近几年,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斗争形势的转变,其斗争手法更加隐蔽变幻。一是,利用新媒体,将意识形态话题包装成经济、文化、社会、环保、气候等个案进行炒作,利用民生问题挑动民主政治问题,打着“民族自决”“宗教自由”等旗号,利用一切时机发起新的意识形态攻势。二是,一些社会论坛、讲座和研讨会,成为“异见分子”规避管理、散布错误言论的场所。三是,一些坚持错误思想观点的人串通勾结,频繁就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抱团”炒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化、组织化特征。

三、“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战斗部署

(一)战斗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明确的战略定位。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微”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战斗应该以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战略部署为指导,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中心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战斗布局

1.强化凝聚力与引领力,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微”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构建应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利用高校智库资源与专业资源优势,结合现实生活热点、难点问题,在学懂、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人大众、走人人心,不但丰富与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坚定理念信念教育,牢记“立德树人”新使命

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强调:“应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落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实施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应紧紧围绕理想信念中心环节,了解当代中国“铸什么魂”“育什么人”“如何铸魂育人”的时代命题,将理想铸魂放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遵循“铸魂”逻辑,掌握师生思想动态,采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式,利用“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促使意识形态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打造“网络红军”新队伍

紧扣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发展,以网络为阵地,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水平精的“2-4-4-2”式网络红军新队伍。“2”——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4”——新队伍组建包含4个层次,即高校党委书记、院(系)党总支书记及行政部门负责人、班级团组织书记、宿舍网络红军队员。通过四层队伍建设,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及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增强信息传递及时性、有效性。“4”——新队伍人员素质要求政治素养过硬、理论水平强、懂现代互联网技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2”——新队伍人员工作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4.结合工作趋势要求,锤炼“看家本领”新引擎

结合“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趋势、新要求,锤炼高校意识形态从业者“看家本领”。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微”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无论网络舆论生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思想,增强网络舆情工作本领。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坚持“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善于学网、懂网、用网,坚持“创新意识”,增强高校人说理、布道、辨析、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在推动形成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中打好主动仗。

5.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守牢“网络思政”新阵地

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更加即时、舆论监管难度增大,守牢“网络思政”新阵地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成败尤为重要。在此环境下,高校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微”时代“正”向功能,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变传统“灌输式”为“探寻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抵御力、辨识力。再次,组织“网络红军”队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及时推送各类“红色信息”到学生下载、浏览量大的主流平台与网站,抢占“网络思政”阵地,掌握宣传话语。最后,建立“校一院一班”三级风险排查制度,建立“互联网+班级”安全信息员队伍,安全员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意识形态安全排查,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预警等系统机制的建立确保高校师生安全稳定。

6.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开启“依法治意”新征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高校应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达到“管”有所“依”、以“建”促“管”。构建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法律及规章制度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的制度防火墙,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积极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将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日常管理之中,促进意识形态助力高校管理实效的提升,开启“依法治意”新征程。

7.彰显中国文化气派,搭建“华山论剑”新战场

文化渗透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之一,在中国“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的集散地、人才的聚集地,思想的交汇处,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借鉴国外文化“走进来”先进模式与经验,坚持文化“走出去”基本规律,以和平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攻防结合”、用于创新、选好文化传播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意识形态“华山论剑”新战场,以自信包容之姿,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加强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如“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从北京师范大学起航,外国青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

猜你喜欢

微时代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微美学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