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政治逻辑
2019-06-03唐辉
唐辉
[摘要]高校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管高校领导干部,党如何管好高校领导干部”等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最根本的特色和优势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关键在于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离不开讲政治这一根本原则,政治标准应成为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的首要条件;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内在逻辑要求必须推动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推动完善大学领导体制,推动权力依法有序更替,实现民主管理与监督。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政治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2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0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17年1月《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实施。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这既是我国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办法》围绕“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既涉及校领导的任用标准,更涉及党对高校的领导,以及校领导的履职责任,任期目标、考核评价、监督约束与退出机制等,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管高校领导干部,党如何管好高校领导干部”等问题,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
中国高校究竟要建设怎么的现代大学制度,相关论述较多。特别是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章程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既要吸收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精华,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制度特色与传统。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既是特色,更是优势。即如《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这是大学制度的内在政治逻辑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历史层面看,只要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革命史,就不难发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面临许多挫折和曲折,特别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各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中国高校就发展不起来,就会变成自行其是的“俱乐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成果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从现实层面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公平发展,高等教育就有可能变成某些人谋利的工具,部分有錢人专有的“俱乐部”,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中国大学最切近的教育目标,这就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从高校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当前高校中存在腐败行为,防止并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高校的大面积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干净诚信的大学环境,这就需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纪检监督责任,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从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看,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随着愈演愈烈的“中国威胁论”,西方不希望有强大的中国,强大的科技和人才——这背后主要是高校支撑,唯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引领世界的中国大学方案,而不是依附于其他国家,或沦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分店,才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形成核心科技竞争力,不至于依附或者依靠别国技术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该是在党的领导下,为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在国家法律、大学章程和党内法规的范围内,合理界定执政党、政府与大学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构建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本制度。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确保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内在地要求讲政治这一根本原则。政治标准是高校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
《办法》特别强调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文件第五条),篇幅占近700字,指出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方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追求,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学识学养,有相当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能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在这里,政治标准成为高校领导干部的首先标准,即“讲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成为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
有人片面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西方大学制度,唯西方大学制度为标准,符合即为正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需要讲政治。事实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其固有的政治土壤和政治环境,势必要形成自己特有的制度,这一制度说到底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经济基础服务的。比如美国诸多私立名校,接受较多捐赠并维持其办学经费,那就难免受到资本利益集团的左右了;再比如在美国大学的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完全是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中心,而社会主义国家往往被冠之以“专制”“独裁”等,这就是一种鲜明的政治渗透和政治立场,其目的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不终结”;还比如有一些东南亚的小国,由于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处于依附地位,并作为霸权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其国的学校成为名校,有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元的援助,而之所以能得以美国的大力支持,就是因为其亲美反共反华的立场;今天香港一些大学的“港独”势力的猖獗,同样离不开美国及其背后建立的政治化的教育基金的推波助澜。这些都是遮蔽在现代大学制度背后的政治。
高等教育必然与一定的政治相联系。让党的教育事业永远掌握在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培养和造就一代代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事关社会主义事业,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早在社会主义探索期间,毛泽东就曾提出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要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对于革命事业接班人,他曾提出“五条标准”:一是懂得马列主义;二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三是能够团结大多数人;四是有事大家商量;不要“一言堂”;五是有了错误要能自我批评。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于教育部门,邓小平特别指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这是第一个人。第二个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至少要接近内行,或者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还有一个管后勤的,应当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的人”。邓小平这一主张,具有普遍意义,即政治领导,具体业务和后勤保障三点定一面,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而《办法》对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要求,应是与此一脉相承,即首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这是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战略性的思考和举措。
当然,高校讲政治不是老调重弹,更不是“文革”中搞的极左政治,而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有的高校领导干部由政治上模糊变成政治上糊涂,不讲政治纪律和规矩,自觉不自觉犯政治错误。有的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有的高校课堂成为西方价值观的跑马场;有的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等不同程度滋生蔓延。高等教育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把讲政治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做到“讲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发展优势,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内在要求必须推动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
领导干部任期制是对领导干部的任职要求界定的一种管理制度,是对高校领导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符合权力有限与制约原则,具有规范性、程序性和民主性的特点,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完善大学领导体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并特别提出要完善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加强管理和监督。而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的实施,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办法》对高校领导干部任职做出了一系列制度性要求,包含任職条件和资格、选拔任用、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监督约束、退出等九个方面,对于高校领导制度建设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内部改革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实施高校领导任期制,就是通过改革,及时调整优化班子结构,形成年龄、经历、专长等方面的合理配备,保持领导班子的活力,调动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班子办学治校能力。
(二)打破职务终身制。从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看,首先,“现代”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大学制度的比较而言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党政领导的任职多是沿用“委任制”,是一种实际上的终身制,而且思想观念上也受着“只上不下、只进不出;不到年龄不退休,不犯错误不下台”等观念的制约,导致领导队伍老化,缺乏创新动力,新老更替的周期延长,惯性思维,改革受阻,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其次,各种制度规范应是公开透明,人人公平参与竞争。而传统的“终身制”,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圈子,配制“自己人”,同时导致思维和利益固化,权力利益垄断等弊端。实行高校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有助于打破传统惯性思维,为高校带来新的活力,加快干部新老交替的节奏,使领导干部任职规范化、制度化、年轻化。
(三)推动权力依法有序更替。《办法》规定,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每个任期为五年,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或者十年。这是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和任期届数作出制度性规定。同时,《办法》还对校领导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做出了规定。一是解决了高校权力顺利更替的制度性问题。任期制的实施确保了权力依法有序更替,同时又考虑到了任职到期校领导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下”的制度保障,使校领导“退”有所为。二是它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充分体现。高校任期制的实施保证了高校领导干部的适时更替,让高校重大决策的决定权掌握在群众手中,能更好地保障广大师生的权利和利益。
(四)推进民主管理与监督。《办法》明确提出要促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坚持集体决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等刚性规定,这些制度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要求清晰、具体明确、奖罚分明,容易形成约束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有利于增强在职高校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广大师生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推进民主管理。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等,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符合当前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但是,为了完成任期目标,防止急功近利,高校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正确对待自身的得失、荣辱和进退问题。落实《办法》,在一些具体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从考核机制看,基于校领导的任命机制,领导干部往往偏于重视自上而下的上级考核,以及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反而忽视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监督,忽视了校领导所应具有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根本标准。这些问题,需要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