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琅勃拉邦古典园林景观研究
2019-06-01苏莎惠SouksatitSENESENGPHON
江 牧 苏莎惠(Souksatit SENESENGPHON) 张 艳
(1,3.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发努冯大学 建筑系,老挝 琅勃拉邦)
初到琅勃拉邦的人们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建筑往往与自然结合紧密,其居民同时还保留着一种更古老的生活方式。这座城市的建筑独特而出众,比老挝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更有特色,其主要缘由便是琅勃拉邦的建筑和园林景观之间自然而融洽的关系。对老挝园林特别是琅勃拉邦园林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聚居环境中园林景观的作用,揭示人与建筑、自然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视角以及人类聚居环境营造的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其世界遗产计划向世界提供了利用文化维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园林景观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设计活动,其场所每天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琅勃拉邦丰富的建筑遗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其园林景观是这一和谐共存的直观体现。
老挝园林最早是以宫殿建筑庭院的形式出现,其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历史文献中也提到园林与天堂里的游艺活动相关。私家园林出现较晚,其风格主要依靠个人的喜好。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可食用草本植物,对植物的选取甚至取决于对天然作物和草药的需求。
“自从公元七世纪以来,真腊、南诏大理和骠国相互角逐,互有势力消长。因而,被包围在这些强大部落中间地带的傣语支诸民族包括老挝族在内,其向前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不能不受外力的制约。”[1]23直到澜沧王国建立,其开国国王法昂王将“小乘佛教”引入到该地区。从那时起,佛教取代了当地古老的信仰,一直延续至今。琅勃拉邦则是老挝佛教的中心,其城市得名于吴哥王朝公主陪嫁带来的一尊佛像。自此,琅勃拉邦成为老挝重要的古都和佛教中心,加之十分宜居的自然条件,使得它的园林景观类型丰富,基本涵括了老挝各类园林景观。这个城市不仅承载着老挝独有的传统,而且在园林设计方面,更能体现老挝古典园林的特色和魅力。
一、琅勃拉邦皇家园林景观分析
王宫博物馆,在当地被称为“哈卡姆”(Ho Kham)或“金殿”(Golden Hall),建于1904~1909年,是琅勃拉邦君主的官邸。
(一)王宫博物馆与自然的关系
王宫博物馆的选址极为注重与自然的联系。宫殿的择址在建造之前就被重点考虑,国王的占卜师将会被询问如何阻止生活在地下或水底的纳迦神(Nagas)的侵扰,由此而得来的择址是最适当的。这座宫殿与从北向南流淌的湄公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坐落在湄公河和普西山之间,既有信仰中镇魇的作用,也形成景观中极佳的人工环境。当你从宫殿走到河边,往右边还可以看到一个小村庄位于“潘石山”(Phouthao Phounang Mountain)上。
(二)王宫博物馆景观元素分类
1.建筑与陈设
(1)皇家汽车收藏室。
(2)琅勃拉邦皇宫剧院。
(3)玉佛勃拉邦寺庙。
(4)西萨旺·冯国王(King Sisavang Vong)雕像。
(5)一对机关炮。
(6)莲花池。
2.植被
设计师根据热带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当地或进口的植物,营造出一种迷人的热带风情,而景观设计中花木的选择依据是它们独特的香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芒果树,圆球状常绿植物,原产于南亚,高度可达35~40米,其果实是一种多汁的水果,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热带水果之一;(2)棕榈树,树干高30~40米,室外可种植一棵或一排用于景观设计;(3)椰子树,树干高20~40米,茎直立或弯曲不易折断;(4)橘子树,圆球状绿植,其叶片厚实,通常是亮绿色的,很容易被识别;(5)菩提树,不仅用在寺庙里,而且可以用在宫殿中,通常被认为是特殊地方的象征;(6)莲花,在琅勃拉邦的宗教中非常重要,被植入河流或池塘的土壤中,叶子漂浮在水面上,在景观中创造了平坦的错觉;(7)草纸花,半灌木,棕色树干超过10米,而灰色树干尖刺约0.5~1厘米,易于维护和耐旱,树身有刺,不宜在操场附近种植;(8)花园巴豆,小到中等大小的灌木,有椭圆形茂密的树冠,明亮的颜色与其他路边植物形成对比,被用来营造景观效果;(9)龙船花(Ixora),一种常见的开花灌木,树冠茂密,修剪后的灌木高30~50厘米。在花园种植的植物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这些植物起初是为满足食用需求而种植,后来才在景观设计中得到广泛采用。
3.铺装、水体、色彩
道路是景观设计中固有的构成要素,不仅有疏导交通的作用,而且在组织空间方面也有特殊的功能,其本身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线。根据所用材料的特点,地板可分为两类:水泥地面和砖地面。水泥地面采用水泥铺设,厚度3~4厘米,铺设后自然烘干,直到地板水平,并在表面形成一种自然的纹理。砖地面是传统的地面,使用传统材料,直接在土壤上铺砖压实。
景观设计中,水体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在园林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莲花池让人感觉自然凉爽并且放松,有助于身体散热。琅勃拉邦的人们相信,王宫博物馆的莲花池将普西山与湄公河连接在一起。
色彩是琅勃拉邦皇家园林景观的元素之一,其主入口右侧树木按照主色到从属色的色彩序列依次种植赤素馨花(Frangipani)、槐树及一种盛开白花的乔木。
二、私家园林景观分析
(一)传统民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传统木构建筑将当地的信仰和某些传统仪式紧密联系起来。由于敬奉纳迦,确定适当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基于水域基础上的建筑,在雨水丰沛和河流为主的环境中是和谐的、合适的;而基于陆地基础上的架构,包括满足宗教或皇室需要的建筑,逐渐被采用,后来成为正式的或经典的老挝建筑。”[2]27香乐居是老挝传统木质建筑,其周边建筑损毁严重,只有它基本保存完好。它是老挝古典建筑的杰出代表,在琅勃拉邦园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香乐居景观元素分类
1.建筑与细部
(1)石墙。当地村民所知的石墙是由石头组合成的不同长度的围墙。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润的气候使得石墙上长满了青苔和微型植物,自然元素与人造景观最终达到平衡,从而创造了优美和谐的景观环境。
(2)木质大门。木材在老挝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木质大门是琅勃拉邦建筑标志性的入口。走近香乐居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扇木门,木门的高度与细部构造具有均衡的比例关系。
2.植被
琅勃拉邦私家园林景观中常常会种植多种花木,这与老挝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紧密相关。通常情况下,在东南亚地区,西边在阳光照射下的温度高于西南边和南边,因此一般较大的树木都生长在西边。琅勃拉邦私家园林主要种植的乔灌木有:(1)椰子树;(2)芒果树;(3)香蕉树,草本开花植物,长期以来一直是高品质纺织品的纤维来源;(4)兰花树,中等大小的草本植物,高度大约1米,枝叶交相掩映,树影婆娑。
在老挝人心中,“花园”是英语中被称为“果园”的地方,尽管前者多种植观赏性开花植物,后者则更多种植果树。老挝的“花园”主要种植食用性的蔬菜和果树。
3.铺装、水体、色彩
琅勃拉邦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中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地面铺装亦是如此,大部分区域使用的是天然材料烧制的砖质地面。
水塘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源,同时,在琅勃拉邦人心中,水也具有神圣的意义,居民掘井取水还用于信仰仪式。如今香乐居内的水塘因不再使用而荒废。
琅勃拉邦私家园林景观设计对色彩的选择多来源于自然,例如砖石的棕色、建筑构件的原木色以及建筑两侧围墙的白色,与大地、天空形成呼应,使得香乐居景观在色彩上自然灵动、丰富统一。
三、寺庙园林景观分析
(一)寺庙在老挝的重要性
小乘佛教是老挝人民主要信奉的佛教派别,它是大多数老挝人信仰的宗教,在老挝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对老挝的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起初寺庙在一个地方建造起来,随后村庄就在寺庙的周围扩建,久而久之,寺庙也便成为了村庄的中心,村名也往往取自寺名。因此,寺庙是琅勃拉邦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与寺庙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琅勃拉邦建筑一般采用木制,其中的例外就是寺庙,它整体上是用砖头和灰泥建造的。如今琅勃拉邦河口寺(Wat Pak Khan)、香通寺(Vat Xiengthong)和吉利寺(Vat Kili)还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装饰。
(二)寺庙园林的择址与朝向
琅勃拉邦位于湄公河和南康江(Khan River)交汇的地方,很适合人类定居。寺庙通常坐西朝东而建,这是寺庙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佛堂入口朝向东面,佛像眼睛也朝向东面,这是人们静心礼佛的最佳方位,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琅勃拉邦城市依河而建,其带状城市布局也形成了诸多沿河而建的寺庙,所以寺庙通常与河流平行,如河口寺,而靠近河的寺庙通常会有长梯使之与河流相连。
(三)琅勃拉邦寺庙园林的功能
琅勃拉邦的寺庙一般分为佛教圣域和僧院两个部分。
1.佛堂区
这是佛陀与前来祷告的人们发生关联的重要区域,包括佛殿和佛塔(含有高僧大德的骨骸或国王的舍利)等。
2.僧院区
它是寺庙中的辅助空间,其中包括僧侣空间,如僧寮(Kouti)、鼓楼(Hor Kong)、斋堂(Hor shan)。
3.寺庙元素的意义
琅勃拉邦寺庙基本由以下元素构成。
(1)大门。来到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门,这是佛教圣地的入口。
(2)佛堂。老挝寺庙的主要空间是佛堂(或圣堂),在琅勃拉邦,佛堂主要是由供有主佛的房间组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寺庙空间,僧侣会聚集在这里一起吟诵,或举行宗教仪式。
(3)佛塔。塔是一种实心的建筑,用来庆祝实现愿望和举行葬礼,并且是安放圆寂高僧骨灰或圣物的地方。老挝的许多佛塔都是为那些已经去世的大德修建的,塔内也有高僧或国王、皇族的圣物。
(4)法堂。这是一座砖砌的小建筑,里面有一个或多个佛像。琅勃拉邦寺庙法堂的大厅有许多风格,如:①法堂敬拜的大厅屋顶为开放式方形,并且多层重叠。②法堂为混合型风格,主要由木材或砖和砂浆建造。它只有一个正面的入口,并且在左右两边都设有窗户。③法堂采用砖砌建造,且只有一个入口,其上采用尖拱,被叫作“悟门”(Oumong)。
(5)圣坛。它是小型的拱形建筑,类似于悟门,但比悟门更小,通常用于供奉祭品,如鲜花、香烛。最简陋的圣坛往往只有木板顶在柱子上,就像搁在寺庙里的三角形木架。
(6)鼓楼。几乎是被限制在法堂的北部,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建筑,有时还建在高台上。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屋顶形状,而被用作宝塔的遮蔽所。鼓楼内的鼓是由一个直径约1米的树干制成的,其体内中空,且鼓面都由绷紧的牛皮制成。鼓用来祈祷,或宣布神圣日子的到来,通常在纪念像老挝新年、乡村节庆、丧亲节和其他重要节日时使用。
(7)藏经阁。藏经阁以前是建在高台上,用来保存佛教画稿,画稿通常装在金字塔形的箱子里。建筑屋顶带有向宇端张开的方形结构,并且是多重屋顶的构造。
(8)僧房。僧房位于僧院的后面,或位于法堂的某一侧,一般由木头或砖石建造。僧房是僧侣和新信徒居住的地方,虽然僧人和新信徒住在同一栋楼里,但一般被隔开。僧人通常拥有自己的房间,当然如果房间不够的话,僧人和新信徒也可以住在一个房间里。
(9)禅房。禅房是供一个人或少数人冥想的独立小空间,这些房间同样是用木头制作的,少数采用砖砌。
(10)泊船屋。该建筑上建有长屋顶,这里的木桩用来拴船,而有些可以移动以变换泊船的位置。
(四)琅勃拉邦寺庙园林的风格划分
琅勃拉邦寺庙的一个特点是建造有巨大的两层甚至三层屋顶,其上覆盖着平坦的瓦片,甚至改变了屋顶的坡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旁边建有一个法堂。许多寺庙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技术,透过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可以认识不同年代的建造技术。
佛堂和屋顶的基本形状是各风格之间的本质区别。琅勃拉邦的寺庙有琅勃拉邦Ⅰ、Ⅱ和Ⅲ三种样式(表1)。在这些分类中,仍然有各种尺寸、屋顶和装饰的细分类型。
表1
(五)河口寺 (样式I)
这个寺庙的名字源于它位于梅哈支流(南康江)口的位置。1737年,由帕雅·钱太普(Phagna Chanthep)建于国王印卓(Inthara)统治期间。河口寺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僧院。 现在的寺庙是20世纪重建的。 建筑为三进深六开间。佛堂有8个不规则的门窗,两层叠加的屋顶彼此独立。
河口寺分为佛堂区和僧院区两个部分,放置有佛龛的佛堂靠近寺庙的入口,而紧靠着佛堂的是宝塔,佛堂的后面是鼓楼,右边是僧寮。
1.建筑功能分类
(1)佛堂是长方形地块,这座寺庙是典型的琅勃拉邦寺庙样式Ⅰ,寺庙有8个不规则的门和窗户。一旦寺庙有了许多门窗,寺庙就更具开放性,成为周边社区的中心。
(2)鼓楼被设置在佛堂的南部,僧侣们在那里祈祷,并且宣布神圣的日子。河口寺的鼓楼于2014年新建。
(3)僧寮位于僧院的右侧,是由木头和砂浆建造的。双层分离式的屋顶是这座建筑的主要特征。其内的厨房和起居室在节日期间可以被当地居民使用。如今新建的僧寮为僧侣或新信徒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植被选择
河口寺在植被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与佛教文化的联系,不仅满足寺庙园林景观的审美功能,还体现出一定的宗教特征。该寺种植的植物有:(1)椰子树;(2)芒果树;(3)素馨花、佛塔树或红色鸡蛋花(Plumeria rubra),它们是夹竹桃科中的开花植物;(4)菩提树,通常被认为是神圣地方的象征。
3.铺装、水体、色彩设计
该寺水泥地面厚3~4厘米。通过选择合适的粗细集料配比,混凝土干燥后达到地面所需的水平,并且表面保持混凝土自然的纹理,显示出真实的材料。
寺庙的规划利用了天然的地形,它位于美丽的湄公河和东北部的南康江之间。研究发现,总体规划设计了主要的道路和河流的关系,在佛堂周围还设计有一些小空间,例如环绕建筑的人行道。
在树木的色彩安排上,篱笆周围使用了素馨花、槐树和椰子树,使寺庙看起来富于生气,用小栅栏形成围墙给人一种可亲近的感觉。
(六)吉利寺 (样式Ⅱ)
这个寺庙的全称是索凡纳·吉利寺(Vat Souvanna Khili),这座宛如金山的寺庙是由朝卡姆·撒塔(Chao Kham Sattha)王子于18世纪末建成。
大厅的双层屋顶较为平缓,高度低于后厅,在砖石建筑的中屋脊饰有状似龙头的翘角,上面镶有火焰状的琉璃制品。佛堂的主入口有一对黑金色的圆柱,后厅和位于后部的佛塔都是双层屋顶,佛堂还有一个单殿和门廊,外墙用琉璃马赛克装饰有精美的树形图案。供奉纳迦神的屋顶一般将抽象形状的“乔法”(Cho faa)①“乔法”一般位于寺庙建筑的屋脊正中,是寺庙建筑的重要装饰。皇家寺庙一般有17个重复排列的装饰部件,而普通的私家寺庙则只有1~7个。使用在屋顶的最上端。可开合的百叶窗上装饰有镀金的图像,其中一扇窗上有两个人物形象,另一扇窗上有一个人物形象,在这扇窗的上方墙壁饰有动物形象。佛堂后部的拱门上有两个凹凸状的高浮雕,其后部的圣域由墙壁围合起来,里面供有主佛像,设计手法丰富并且娴熟。
吉利寺有佛堂区和僧院区两部分。放置有佛龛的佛堂是寺庙的中心,宝塔在佛堂的后面,僧寮在佛堂的左右两侧,鼓楼在佛堂前面,藏经阁在佛堂和鼓楼的后面。
1.建筑功能分类
(1)佛堂整体布局为长方形,这座寺庙是典型的琅勃拉邦寺庙样式Ⅱ。
(2)鼓楼被设置在佛堂的前部。
(3)斋堂是僧侣用餐的场所,也是人们来到寺庙为僧侣布施的地方。
(4)僧寮位于佛堂右侧的僧院内。
(5)宝塔是为安放“佛骨”或为某种象征而建造的,建在佛堂后面。
2.植被选择
吉利寺在植被选择方面,依据当地气候、文化选种相应花木,有下列几种:(1)棕榈树;(2)芒果树;(3)素馨花、槐花、红梅,都是开花植物,主要为落叶灌木和小型乔木;(4)龙船花。
3.依据地势的水体设计
吉利寺的小花园或带状空间将寺庙空间和公共行道分隔开来,四通八达的道路便于人们顺利通行,也将空间分隔出较为私密的部分,如僧寮或斋堂。所有的景观设计都依据场所的地势,例如斜坡,使得建筑更好地适应自然。
倾斜的地势往往能够带来多样的地貌,依据地势的景观空间设计,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景观节点。但为了使其场所空间更加完整,以便寻求一种优美的景致,往往还需要平衡景观节点的数量,景观节点也许会相应减少。此外,倾斜的场地并非都是便利因素,在景观空间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排水问题。地下水和地表径流要避免因为设置景观节点而被截断,必须进行引流设计,或允许在地表下自由流淌。坡度同时给景观带来了许多理想的水源,可营造为瀑布、溪流等水景,这是一个益于景观设计的有利条件。
(七) 哈姆寺(样式Ⅲ)
当地口口相传,哈姆寺由国王曼塔托瓦斯(King Mantatourath)于1822年建成,但目前尚无证据确认,其选址是为了修建一个圣坛以供奉神明普柳纳柳(Pou Gneu Gna Gneu)。
一个单殿以及前端的门廊是琅勃拉邦寺庙式样Ⅲ的特点。屋顶为双重斜坡顶,其上有装饰纳迦头像的屋顶翘角。哈姆寺是19世纪琅勃拉邦佛教寺庙的典范。
尽管当今在城市的宗教活动中,哈姆寺已经不再是中心,但它仍然对琅勃拉邦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盛大节日期间,它作为将守护神和佛教习俗相结合的重要场所,成为琅勃拉邦不可或缺的宗教景观。
寺庙规划选址依据天然的地势,北靠维苏那寺(Vat Visoun),场地为矩形,寺庙建筑总体位于整体规划的中心位置。
哈姆寺也分为佛堂区和僧院区。主要通道将寺庙左侧的佛堂与右侧的僧院、鼓楼和普柳纳柳神明之屋分隔开来,佛堂的前面以及后面各有一座宝塔。
1.建筑功能分类
(1)僧寮位于佛堂的西面,是典型的独立式住宅,如同琅勃拉邦的私家房屋一样。
(2)普柳纳柳神明之屋是一个小型建筑,里面放有原始的木制面具,这与当地信仰的守护神有关。老挝农历新年(Mai Pimay)期间举行华丽的“面具之舞”,面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鼓楼被设置在僧寮的右边。
2.植被选择
(1)寺院中的两棵菩提树,通常被认为是佛陀开悟的象征,菩提树代表了佛陀的启示;(2)椰子树;(3)芒果树;(4)帕尔米拉棕榈,一般为单株柱状棕榈树,由于其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也被种植在哈姆寺的园林中。
3.铺装设计
哈姆寺的地面大多是由砖块铺设而成,这些砖块是用水泥砌合在一起的,因此道路的表面显示出砖块拼接的图案,自然色彩的庙宇与这种砖质走道形成和谐的统一。
总体而言,哈姆寺以睿智、巧妙的方式将宗教信仰、文化和琅勃拉邦人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既富于宗教意味又具有祖先崇拜的象征符号。
结语
由于王宫博物馆、私家建筑和寺庙建筑这三种建筑形式深受当地信仰的影响,与传统仪式息息相关,其所对应的三类园林景观同样如此。
皇家宫殿、佛教寺庙及私家建筑园林景观中使用的绿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但每种植物种植的目的各不相同。譬如菩提树可以在大型寺庙园林附近种植,它能够将琅勃拉邦人的信仰、宗教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此外,多数树木不仅以其外形特征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其果实还具有食用价值。
从王宫博物馆的设计来看,棕榈树将大厅的景观与普西山相连接。虽然王宫博物馆前面高耸的棕榈树让人觉得宫殿较小,但是一排高大的乔木凸显了王宫入口,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威严,而且与宫殿周围种植的果树相连。
寺庙是琅勃拉邦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建造时,他们会着重考虑寺庙的高度——不仅要高于住宅,而且一般是该区域内最高的建筑。每一处寺庙园林景观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在寺庙和住宅之间的分隔区域,使用自然的建筑材料和绿植创造出一个优美的寺庙景观环境,同时对土地起到保护的作用。琅勃拉邦寺庙园林作为小型园林,通常在周围使用低矮的灌木,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僧院区景观使用建筑和围栏之间自然形成的空间,以达到景观设计上的平衡。
琅勃拉邦的私家园林景观一般都极为简朴,其主要在围绕私家建筑的周边空间中组织道路和绿化,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之上,绿地上种植的生产性果树又满足了日常生活食用需求,并呈现出四季有花、四时有果,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