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风燥伤肺型小儿咳嗽48例*
2019-06-01何贤芬张玲玲黄锦军
何贤芬,严 欣,张玲玲,曾 燕,黄锦军**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咳嗽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医贯·咳嗽论》记载:“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无声”。而临床上痰与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咳嗽。本病季节交替、气候突变时多发,发病时多与四季气候特点相关。其中,秋令主燥,燥与肺气相通,燥胜则干,临床上以干涩伤津为发病表现。王孟英《重订通俗伤寒论》记载:“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应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费伯雄《医醇賸义》亦记载:“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邪遇热从热,遇寒从寒,可见,燥邪伤肺具有温澡与凉燥之别。笔者以润肺生津为原则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风燥伤肺型小儿咳嗽4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风燥伤肺型咳嗽患儿均来源于2014年7月~2017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推拿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28例;平均年龄1.9岁;平均病程1.5周。对照组中,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龄2.0岁;平均病程1.4周。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吕明主编《小儿推拿学》[1]和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2]中咳嗽章节关于中风燥伤肺型咳嗽的中医诊断标准,将小儿咳嗽分为温燥伤肺和凉澡伤肺两种证型。共同主症:咳嗽,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咳声嘶哑,咽干痒或痛,唇鼻干燥。兼次症:温燥伤肺型兼见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质红,苔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指纹色紫。凉燥伤肺型兼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指纹色红。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推拿疗法
共同选穴:清肺平肝100次,补脾经300次,清板门300次,顺运内八卦50次,揉二马300次,清大肠100次,揉乳根100次,揉乳旁100次,揉天突100次,揉膻中50次,擦膻中及擦肺俞至透热为度,揉足三里50次。
辨证选穴:温燥伤肺型加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运内劳宫100次,揉涌泉50次。凉燥伤肺型加揉外劳宫50次,推三关50次。伴见干啰音者加小横纹200次,有湿啰音者加掌小横纹200次。
以上为3岁小儿的推拿次数,年龄在3岁前后者应适当加减。介质:以温水、凡士林为介质,每日1次。5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
2.1.2 中药内服
参照邓中甲主编《方剂学》[3]治燥剂章节中中药处方,温燥伤肺型予桑杏汤(桑叶3 g,杏仁4 g,沙参6 g,浙贝3 g,豆豉3 g,栀子皮3 g,梨皮3 g),凉燥伤肺型予杏苏散(苏叶9 g,半夏9 g,茯苓9 g,前胡9 g,桔梗6 g,枳壳6 g,甘草3 g,生姜3 g,大枣3枚,杏仁9 g,橘皮6 g)。每日1剂,水煎服。5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
2.2 对照组
中药处方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判定。治愈:咳嗽消失,干性啰音消失;好转:如有发热者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典型病例
陆×,女,2岁3个月,2017年12月10日来诊。主诉:咳嗽2 d。现病史:家长述患儿2 d前外出玩耍,出汗后受凉,当天夜里出现咳嗽,家长自予“小柴胡冲剂”口服,生姜温水洗浴,症状未见好转。昨日下午及晚上咳嗽加重,为寻求推拿治疗,今来诊。症见:咳嗽,连声作呛,少痰,不会咳出,咳声嘶哑,咽部干痒,唇鼻干燥,无恶寒发热,无鼻塞流涕,大便干结,失气味臭,小便黄。平素夜寐不安,喜蹬被子,盗汗。查体:神情,精神可,皮肤干燥,两颧微红,午后为甚,颜面可见散在红疹及抓痕。鼻腔干燥,可见鼻腔内黄色块状分泌物,咽部微红,未见扁桃体肿大,舌红少津,苔薄黄,指纹色紫滞。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诊断:咳嗽(温燥伤肺),治则:滋阴润燥,宣肺止咳。中药予桑杏汤3剂;推拿处方:清肺平肝1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运内劳宫100次,运内八卦50次,揉二马200次,清大肠200次,揉乳根100次,揉乳旁100次,揉天突100次,揉膻中100次,揉足三里50次,揉涌泉50次,擦膻中及肺俞至透热。1诊后患儿咳嗽减轻;2诊守前方,推拿后当日下午4点钟咳嗽,约持续5 min,其他时间未见咳嗽,大便质软;3诊守前方基础上,去退六腑加揉束骨300次,病告痊愈。
5 讨 论
小儿咳嗽的治疗多集中于咳嗽、鼻涕、痰液等问题,然而临床上则多以咳嗽消失为主要临床治愈标准。咳嗽虽止,而鼻涕、痰液等问题仍在,二者又成为下一次发病的宿因,从而使小儿反复出现咳嗽的问题。
《素问·咳论篇》记载:“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开窍于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外合皮毛,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鼻涕不仅是外邪犯肺的初期表现,久病或素体体虚肺气不足,皮毛疏松,鼻窍内阳气不足涕无力温化,也出现鼻涕多而清晰,受寒时更甚,可见,鼻涕是评判肺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咳嗽的主要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咳嗽,均与肺气的宣降失常相关,气能行津,气滞痰阻。因而,小儿咳嗽的治疗一般需配伍降利肺气之品,如杏仁、前胡、枳壳等,小儿推拿手法如膻中、内八卦、天突等,其目的在于调畅肺之气机,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平衡功能。小儿肺脏娇嫩,喜清肃柔润恶干燥,燥邪伤肺,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津不足则火偏旺。《景岳全书》记载:“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结合《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评热病论》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燥邪伤肺的易感人群为阴虚体质之人,故予沙参、梨皮等生津润肺,运内劳宫以清心肾两经之虚热,清天河水以清热通络,揉二马以滋阴补肾,揉涌泉以引火下行。痰液的多少不仅是咳嗽发病的诱因,也是加重或缓解因素。《丹溪心法·痰·附录》记载:“百病皆因痰作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正如《医学入门·辨咳嗽》记载:“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然以肺为主,故多言咳,则包嗽在其中”。故予半夏、橘皮、浙贝等化痰利肺,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清肺经以清肺存储之痰,补脾经以断痰之生源。对于少痰或无痰型咳嗽,养阴生津手法一方面可以稀释痰液,使气道内的痰液水位上升,易于咳出;另一方面,津液滋润滑利气道,减少因干咳时气道痉挛而引发的连声作呛。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天突、膻中局部内侧为胸部气管,乳根、乳旁局部内侧为肺脏。又《素问·咳论篇》记载:“治脏者治其俞”。燥邪伤肺,病位在肺,肺俞为肺经之腧穴,故予揉天突、乳根、乳旁,擦膻中及肺俞至透热起化痰止咳,宣肺降气,内外兼治之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阳化气,阴成形”,痰液为有形之阴,需阳气的温化方能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凉燥者,以温阳散寒为主,如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足三里等温阳健脾以化寒痰,中药如半夏。温燥者,以清热为主,如清天河水、退六腑等,中药如栀子、梨皮等,热退后适当辅助温阳手法以消余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表,大肠主里,有表证者,予疏风解表,如苏叶、桑叶、豆豉等,使燥邪从外而散。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肺气可宣发可肃降,肺气为阳在上,无形之气在肺脏可进可出,糟粕为阴在下,大肠为有形之糟粕的排泄出口,只可出不可进,出入有度,相互为用,动态平衡。说明大便的排出需借助肺气的肃降功能,肃降无力则大便排出受影响,大便停滞也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功能。又金克木,肺金受燥邪侵犯,木反侮之,故而选择清大肠与清肺经相结合以表里同治,协调五脏制化平衡。手太阴肺经起源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清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为疏通中焦之枢纽,上通于肺,下通大肠,连通肺与大肠通道,上祛风邪,下泄大肠燥热使邪有出路。
综上所述,燥邪伤肺型小儿咳嗽,内阴不足为本,燥邪外袭为标,故阴虚体质的小儿咳止后仍需对小儿体质进行适当的健脾益气、敛肺固表等调理以顾护肺脾两脏,使外腠理致密,内存正气,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