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2019-05-31杨通权刘志东普布元旦
杨通权 刘志东 普布元旦
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与《洛丽塔》
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俄裔作家,在初到美国之前,在心中就已埋藏了《洛丽塔》的种子。而使得这一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并得到真正意义上实现的是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在美国历史上活生生的案例。纳博科夫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材料加以排列组合,写作成了《洛丽塔》。
自上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无论是影视文化还是文学,“公路”“旅行”二词都已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在这两方面独占鳌头的美国更是把其表现及价值展露无遗。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洛丽塔》更是将其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完美结合。奈何早期研究者大多在未看完《洛丽塔》之时便下了其为淫书的定论。虽近年来态度有所缓和,研究颇有进展,但仍然纠缠于道德与欲望、符号与作者等几方面。譬如,从叙事学理论角度,研究小说的叙事矛盾话语与隐形叙事。汪小玲认为:“小说中充满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矛盾话语,集迷恋、赞美和斥责,推诿于一体。”同时提出:“主人公洛丽塔在被叙述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反抗,重塑了自身形象。”的隱性叙事观点。又或从道德与理性方面出发,分析二者在伦理关系下的错位所导致的悲剧。这些虽然是研究《洛丽塔》这部作品的重要方面,但是几乎绝大多数学者都忽略了对《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未能够具体阐释极权主义对于现实的影响。
二、《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
要理解《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首先应当对“极权主义”这一名词有一个初步的释义。极权主义最初是一个政治术语,扩展可成为全能政体、极权政体等,最早出现于西方的政治学科之中。它具体是指,对一个社会施以压力和绝对意义上的权威,并且强制性深入社会人群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概念之中,进行管控,同时形成严格的生产政治制度。极权主义的概念最早大致见于卢梭等伟大思想家的论述当中,又可称之为“集权主义”。
极权主义在《洛丽塔》中也是随处可见。洛丽塔在营地学校,母亲夏洛特因车祸当场死亡,亨伯特苦恼于“我立刻发现要把她领回家中简直是发疯,屋里,有这么多爱管闲事之人总在周围乱转,还老是图谋把她从我身边弄走。”于是决定摆脱束缚,“我作为一个自由的父亲又回到房里……我的、我的、我的洛丽塔就会投入我的怀抱,她流下的眼泪我会为她吻去……”从始至终,他依旧把洛丽塔称作“我的洛丽塔”。
亨伯特确实意欲将自己充满所谓男性魅力的双手伸进洛丽塔的生活:她是我的,她是我的,钥匙在我手中,我的手在我的兜里,她是我的。但亨伯特将洛丽塔接出营地时,洛丽塔占有主动性,吻住了亨伯特。在亨伯特夜起喝水时,洛丽塔在他的肩头蹭抹沾有水的嘴唇,简直是一种引诱。而后在着魔猎人旅馆的第二天清晨,与亨伯特甚至有了三次交欢。亨伯特始终把洛丽塔看作是自身的所有物,并且在洛丽塔引诱亨伯特还是亨伯特诱导洛丽塔的界限上刻意模糊,将错误的源头引向了洛丽塔。并且从叙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亨伯特抓住洛丽塔无家可归、无人可依的境况,将洛丽塔当成自己的禁胬,处处将自身的意志施加于她,迫使尚未成年的少女自己行鱼水之欢。
三、《洛丽塔》对现实的影响
在《洛丽塔》两段长时间的旅行当中,无疑,亨伯特是悲剧的。他一生都沦陷于“得到—失去”的怪圈当中。亨伯特对性感少女的情感不再是单单情欲上的依赖性,或者说是他已经不再追逐性感少女。如果第一段流亡是亨伯特迷恋洛丽塔的美丽胴体的绝对体现,那么第二段旅行中亨伯特察觉被人追踪,快要接近崩溃的边缘状态是将洛丽塔视作了生命之光,生命的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在洛丽塔的小屋中,看着洛丽塔,如此叙述:我对她看了又看,心里就像清楚地知道我会死亡那样,知道我爱她,胜过这世上我所见过或想像得到的一切,胜过任何其他地方我所希望的一切。这足以说明亨伯特依旧把洛丽塔看作自身的所有物。而人类群体也依旧如此,许许多多类似于亨伯特的极权主义人物,以为自我辩解的方式,隐藏着自己对于弱势群体的极端控制行为,强行将自身的意志赋予相关的人类群体,以至于沦落到“得到—失去”的命运怪圈里不可自拔。
四、结语
综上所述,《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并且会延宕到日后人类发展过程当中。集权主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极权主义所带来的人类暴行,可从《洛丽塔》中窥视一二。
参考文献:
[1]何圆圆.解读《洛丽塔》之爱与恨的交融[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29).
[2]朱林莉.《洛丽塔》:公众的愤怒及其消解方式[J].作家,2014(18).
作者简介:杨通权(1996-),男,苗族,贵州省凯里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