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形吸虫病的危害与防制

2019-05-31袁晓丹王春仁朱兴全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吸虫病肝片吸虫

袁晓丹,王春仁,朱兴全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2.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46)

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吸虫(Fasciolaspp.),包括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及其“中间型”(intermediate)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人兽共患病,在我国又称为肝蛭病[1]。肝片吸虫主要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如反刍动物、灵长类及啮齿类等;大片吸虫主要感染热带地区的水牛,也见于其他动物[2]。牛羊等动物食入囊蚴即可发生感染,我国片形吸虫分布广泛,在黑龙江省、辽宁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均有报道,感染率为5%~45.97%[3-8]。牛羊等动物感染片形吸虫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威胁人类身体健康。鉴于片形吸虫病的严重危害但基础研究又很薄弱,2015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5CB150300)将片形吸虫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1 片形吸虫的形态学特征

片形吸虫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点,背腹扁平,形似叶片,活体时为淡红色。肝片吸虫虫体前端有一呈三角形的锥状突,称头锥;头锥基部宽,像有一对“肩”;肩部以后逐渐变窄,后端尖,呈“V”字形(图1A)。大片吸虫呈长叶状,“肩”不明显,后端钝圆(图1B)。片形吸虫虫体大小随宿主、寄生数量和虫龄等不同而有所差别;肝片吸虫一般为21~45 mm×7~14 mm,大片吸虫则更长更窄,通常为25~75 mm×5~12 mm。虫体有口腹两个吸盘,口吸盘较小,约1 mm,腹吸盘稍大,位于口吸盘稍后方。口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片形吸虫具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中后部,分支较多,卵巢位于腹吸盘右侧,呈鹿角状。眼观虫体两侧有明显的褐色颗粒组成的卵黄腺。虫卵呈黄色或黄褐色,无卵盖,较大,肝片吸虫虫卵大小为133~157 μm×74~91 μm,大片吸虫为150~190 μm×75~90 μm[9]。

图1 肝片吸虫虫体形态(A)和大片吸虫虫体形态(B)Fig. 1 Morphology of Fasciola hepatica (A) and Fasciola gigantica (B)

2 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图2)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这8个生活阶段,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各阶段虫体形态基本相似,但发育时间有较明显的差异。

片形吸虫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如牛、羊等动物的肝胆管中,产出大量的虫卵(产卵覆盖成虫的整个生存期,甚至能达到数百万个),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道,进而随粪便排至外界。此时,虫卵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才能迅速发育为毛蚴,干燥环境或阳光直射时,迅速死亡。毛蚴的孵出与氧气、温度、光线和水质有关,4~5℃停止孵出,12~30℃都能孵出,光照和温水均可刺激毛蚴的大量孵出。毛蚴进入螺体,经过无性繁殖可逸出成百上千条尾蚴。尾蚴附着在水中的植物上,脱尾,形成的囊蚴随动物的采食进入体内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中各种物质的刺激下脱囊形成童虫,一部分童虫随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进入肝脏胆管;另一部分童虫钻入肠粘膜,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从童虫到成虫大约需要两个月,成虫可在宿主体内寄生3~5年[1,9]。

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科的淡水螺,其中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斯氏萝卜螺;大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耳萝卜螺,也有小土窝螺的报道[10]。

图 2 片形吸虫的生活史Fig. 2 The life cycle of Fasciola spp.

3 片形吸虫病的危害

动物感染片形吸虫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寄生数量、毒素作用及宿主的健康状况。通常牛体内寄生250条成虫、羊体内寄生50条成虫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绵羊对片形吸虫最敏感,山羊和牛次之,但该病对幼畜的危害特别严重。片形吸虫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主要发生在夏末和秋季,此时正值雨季,其中间宿主大量繁殖,牛、羊等动物通过采食吃进大量的囊蚴,导致大量童虫在体内移行,引起各组织损伤出血,甚至急性肝炎,患畜食欲废绝,粘膜苍白,迅速死亡。慢性型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吞食囊蚴后几个月发病,主要由成虫引起。成虫以宿主的血液、细胞等为食,同时分泌毒素与代谢产物,使得患畜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眼睑、颌下甚至胸腹部水肿,这是慢性片形吸虫病的典型症状。严重时,因恶病质而死亡[9-10]。

病畜急性期的病理危害主要表现为肠壁和肝脏的严重损伤、出血,其他组织也见浆膜出血和组织损伤[11],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血液中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虫道”内可见童虫。慢性型由于成虫的机械刺激和毒素的作用,可出现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肝脏肿大,肝胆管粗如绳索,突出表面,肝硬化。偶见片形吸虫肺部移行的病例[1]。

片形吸虫病的感染使牲畜产奶、产肉量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经济发展。

4 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片形吸虫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诊断法与粪便虫卵检查法相结合。采集符合临诊症状病畜的粪便,经过水洗沉淀法或尼龙筛兜集卵法,观察虫卵。如遇到急性病例则需进行剖检,可见童虫或成虫而确诊。免疫学诊断法及分子诊断检测方法可用于急慢性片形吸虫病的生前诊断,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2-14]、间接血凝试验[15]、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实时定量PCR[14,16]、特异PCR技术[17-18]、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19-21]。生化检测亦可作为片形吸虫病的辅助检测指标,如动物感染片形吸虫时,肝细胞的变性或坏死,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胆管上皮细胞受损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22]。

片形吸虫病应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及时医治,避免产生不可逆脏器损伤。常用的驱片形吸虫药有硝氯酚(拜耳9015),但此药只对成虫有效;丙硫咪唑(抗蠕敏)对成虫效果好,但是对童虫效果较差;溴酚磷对成虫、童虫均有较好的疗效;三氯苯唑(肝蛭净)对成虫、幼虫和童虫均有高效驱杀作用,亦可用于急性病例,但是在停药14 d后的肉才能食用,停药10 d后的乳才能饮用;碘硝酚腈对成虫和童虫驱杀效果好,但是药残时间长,停药一个月后的肉、乳才可食用[9]。驱虫药的长期使用易导致虫株的耐药性,耐药性虫株更易孵化、感染性更强、危害更为严重[21]。

5 片形吸虫病的防制

对动物片形吸虫病的防控要结合当地的流行特点,制定适宜的综合性防控措施。第一,根据流行区域的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如夏末秋初,急性病例多发地带的牲畜用三氯苯唑进行驱虫;而在慢性病例多发地带,北方春秋两季驱虫,南方每年3次驱虫,驱虫期间要避免二次感染,统一发酵处理粪便。第二,破坏螺的生存环境,如改造沼泽和洼地。第三,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如养殖水禽消灭螺类等,也可以使用化学灭螺法,将生石灰、硫酸铜或氨水撒于死水中。第四,要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若有条件可以实施划地轮牧,降低感染几率[23]。

6 展望

目前,片形吸虫病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尤其是对片形吸虫感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牛羊重要寄生虫致病机制的分子基础”(编号:2015CB150300)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项目组围绕“片形吸虫感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和“片形吸虫免疫逃避与宿主先天免疫应答机制”2个关键科学问题,已在不同发育期大片形吸虫转录组研究[24]、大片吸虫感染对水牛肝脏转录组研究[25]、肝脏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表达[26]、肝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TLRs和NLR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27]、大片吸虫排泄分泌蛋白对宿主细胞功能的影响[28]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信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研究,定会在片形吸虫感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将为研发片形吸虫病新的诊断检测方法、药物及疫苗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吸虫病肝片吸虫
淡水鱼中3 种吸虫囊蚴多重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浅析绵羊健康管理中的寄生虫学诊断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藏羊肝片吸虫病治疗与预防探索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黄颡鱼寄生东肌吸虫属(复殖吸虫亚纲:东肌吸虫科)3种复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藏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