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7家题画散文72篇述论
——《清代诗文集汇编》过眼录
2019-05-30苗贵松
苗贵松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一
清代中期(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社会相对安定,学者研治经史注重训诂、考订,力图以此达到通经,由通经达于治世,文人也多重学问。在文坛上,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倡于前,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随其后,翁方纲别出新意,提出“肌理说”,实际上与宋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相通之处。其间,既有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力主宋调,影响延至清末;也有郑燮、黄景仁等以才情傲立于诗坛,自成一家。清中叶古文和骈文均有繁荣之势,桐城派总结传统古文理论,倡“义理”“考据”“辞章”,影响盛于一时;骈文则在前代的沉寂之后,重又复苏。从词坛看,张惠言的常州词派尊词体,重寄托,与清代中期的重学问之风相联系。
常州词派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为使词坛能摆脱康、乾词坛末流淫、游、鄙等远离现实之弊,后矫枉过正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影响所及,直到现代。与张惠言同调者,有黄景仁、左辅、恽敬、张琦、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周济、苏穆、钱季重、丁履恒、金应珪、金式玉,以及谭献、陈廷焯、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等人。
张惠言(1761—1802)①,字皋文,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人,因辑《词选》使其成为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但《清史稿》将其放在“儒林传”里,这可看出常州词派的儒家思想源。张惠言42岁过世,42年后,缪荃孙出生,后缪荃孙撰《国朝常州词录选》31卷,为晚清整理研究之大成。
现代关于常州词派的概括,以龙沐勋1941年9月发表于《同声月刊》的《论常州词派》为代表:
言清代词学者,必以浙、常二派为大宗。常州派继浙派而兴,倡导于武进张皋文(惠言)、翰风(琦)兄弟,发扬于荆溪周止庵(济,字保绪)氏,而极其致于清季临桂王半塘(鹏运,字幼霞)、归安朱疆村(孝藏,原名祖谋,字古微)诸先生,流风余沫,今尚未全衰歇。其间作者,未必籍隶常州,而常籍词家,又未必同为一派。亦犹宋代江西诗派,以黄山谷(庭坚)为祖,而宗派图中,占籍他省者不一其人,盖以宗法师承言,不以地域限也。②
邱世友《张惠言论词的比兴寄托——常州词派的寄托说之一》(《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则专对张惠言的词学主张进行了论说,张珂、谢桃坊、高锋、邬国平、邓乔彬、李慈健、张宏生、徐枫、黄士吉、曹虹、方智范、朱崇才、黄志浩、曹济平、姚晓雷、清风等人都是常州词派研究的先行者。
新世纪以来,常州词派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一批青年博硕士加入。杨旭辉《清代今古文经学的更迭与文学嬗变》(苏州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设专章论词,朱德慈《中晚期常州词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其专著《常州词派通论》)辨明近今所谓“临桂词派”(或称“疆村词派”)乃是包容更为广泛的晚期常州词派,而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则认为以张惠言、周济、谭献为代表的常州派词论家创造了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常州词派作家作品的选题较多。
谭新红《周济词论的“破”与“立”》(《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纪玲妹《论清代常州词派妇女词的繁荣及其原因》(《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陈文新《论常州词派的词统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巨传友《常州词派的内部嬗变与选本——从张惠言、周济对梦窗词的不同态度谈起》(《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2期)、周茜《常州词派与吴文英词的再发现》(《词学》第十六辑)、孙克强《周济词学思想的变化与常州词派理论的完善》(《中国文学研究》第九辑)、欧阳明亮《从“非欧公不能作”到“欧公无此手笔”——从周济、陈廷焯在四首〈蝶恋花〉归属问题上的分歧看常州词派的理论演变》(《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彭玉平《龚自珍与常州词派》(《求是学刊》2012年第4期)、冯乾《常州词派之创发与形成新论——〈七十家赋钞〉与张惠言的词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刘深《论清代常州词派之词选评点》(《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陈水云《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周焕卿《经典与接受:常州词派后期的转变——从姜夔、吴文英到苏轼》(《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3期)、周固成《张惠言辞赋通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1期)等论文,都深化了常州词派研究。
然而,学界对常州词派的题画文却鲜有专文,因题画文与常州画派、毗陵诗派、阳湖文派、常州学派交互影响,加上常州词派很多作家本身就能书善画,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
二
本文主要以近年来大型古籍整理成果《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为依据,对常州词派主要作家的题画文、赋等作品进行翻检。
左辅(1751—1833),字仲甫,一字蘅友,号杏庄,江苏阳湖人(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以知县官安徽,能得民心。嘉庆间,官至湖南巡抚。辅工诗词古文,著有念宛斋诗、词、古文、书5种传世,《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一有传。
左辅撰《念宛斋文蒿》8卷、《念宛斋文补》1卷、《念宛斋词钞》1卷、《念宛斋词曲》1卷。其“序”体题画有《澖滨图序》《庄征君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恽敬、张惠言亦有同咏作品)(《念宛斋文蒿》卷五)。“跋”和“赞”主要集中在第八卷:《题苏文忠画竹卷跋语后》《自跋葛岭蒿庐图》《自跋桃江渔者图诗》《庐江孙啸壑横琴图跋》《跋沈石田画幅》《戴九烟画跋》《李谊源观察瀛洲雅集图跋》《皖城王氏浮远阁玩月图跋》《仪征程雪门属题陈小怜图跋》《杨丽中渔樵问答图赞》《汪荫南横琴图赞》《庐江琴师孙啸壑图赞》《酒丐图赞为庄秦望》《师荔扉图赞》《醉墨图赞为孙赞元作》《题程芷江所藏赵松雪道山图赞》。
在《念宛斋文补》中,有《天女散花图赞》《彭畅园五老图赞》《题缪晴峰岁寒三友图》《题潘大农芝轩李谊源观察瀛洲雅集图》4篇作品。左辅创作了22篇题画文。
在张惠言前,常州词派年长的还有恽敬,位列张惠言《词选》附录时人7家词典范之首。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③,《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二)有传。恽敬有《大云山房文稿》11卷(初集4卷、二集4卷、言事2卷、补编1卷),并不以词名④。但是,恽敬的先祖恽向为清初的山水画大家,族祖恽南田为常州画派创始人,家族内有良好的艺术传统和氛围。《戒旦图序》《艮泉图咏记》(《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沿霸山图诗序》《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书图钦宝事》《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大云山房文稿补编》)是恽敬的6篇题画文。
三
张惠言为清代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亦是阳湖文派的中坚,《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有传。有《茗柯文集》,其中题画文5篇,如:
《杨随安渔樵问对图赋并序》(《茗柯文二编》卷上):
杨子图其貌为一渔一樵,取邵康节氏之文⑤,题之曰《渔樵问对》。于时岁在己酉,以书命余于京师曰:“其为我赋之。”……赋曰:鱼以膏自烹兮,薪以明自烧。大哉水火之为贞兮,化万形而不胶。繄动静之无方兮,固体用之合德。火假薪而后然兮,水寄鱼而后食。夫唯火之为用兮,用其无用也。传既尽而不灭兮,吾不知其所从也。水之为体兮,体其无体也。逝日夜而不舍兮,吾不知其所底也。用者人兮,体者身兮,身者主而人者宾兮,无滑而魂,无塞而门,而以卑其施而蕴其文,以全吾之真兮。⑥
《鄂不草堂图记》(《茗柯文二编》卷下):
岩镇之南……当君兄弟昔日咏觞之时,岂意十五六年之后,来为斯园主人?而余与悔生十年之间,南北奔走,适草堂之成,而复得相遇于此,人生盛衰聚散,大都如此,非偶然也。于是黄君纯矣画《草堂图》,乃记其后云:
园于程氏,当明之某年;草堂与金氏,为嘉庆元年。编竹为篱,方若千步。堂居东偏,西向,前有桂树四。堂之左,曲廊迤以北,水阁在其北。少西南向,其下池,怪石环其池,池中为梁。梁西有梧桐,高三十尺,古藤缭之,尽其末,末下垂复土为本,相去六尺。楼在池西,方两丈,四达囱,曲池环之,若矩,夫渠盈焉。其案多老梅,石如人立。曲池之西,又楼之,东向,道夫渠上,属于方楼。北降为曲房,为斋,为庖湢。以东属于水阁。曲池之南,为畦,春种芍药,秋种菊。畦东亭,亭北值水阁,牡丹在亭东。其东红豆树,高四十尺,三岁一实。北直乎堂。文舫名应瑸,内阁中书,不荣其官,退而乐兄弟之乐,君子以为贤。⑦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茗柯文三编》):
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古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⑧
《尚友图铭并序》(《茗柯文四编》):
孟子曰:“以友天下之善事为未足,是以尚论古之人而友之。”……海宁陈君仲鱼画《尚友图》,武进张惠言铭之,曰:
余以今之友为寡兮,求于古而岂多?余惟古之为归兮,古之人其谓余何?去之五百岁,其援余手乎?余孰且无友乎?⑨
之所以不厌其烦摘录张惠言的题画文作品,是因为学者们对此关注不够,这将是未来张惠言研究的新空间。
陆继辂(1772—1834),字祁孙,一作祁生,阳湖(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人,嘉庆举人。曾任安徽合肥训导、江西贵溪知县,以病乞休。善诗文,工戏曲。著有《崇百药斋文集》《合肥学舍札记》及传奇《洞庭缘》,《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文苑三)有传。
《崇百药斋文集》卷十五有其题画文12篇:《李太夫人画像记》《五老图记》《兰陵清讌图记》《刘云山画像记》《刘秋澹道服画像记》《亡女君素画像记》《郡斋公讌图记》《筼谷图记》《包孝肃画像记》《记顾眉生画像》《刘醇甫画赞》《一瓢一笠图辞并序》。
清代中晚期常州文坛艺林题咏交往审美风尚可见一斑。
四
李兆洛(1769—1841),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撰《养一斋文集》20卷,辑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凤台县志》12卷、《地理韵编》21卷、《骈体文钞》31卷等。书学功底极深,尤善行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文苑三)有传。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有题画文22篇:《赵厚子岱顶看云图序》《梦游图序》《麦秀两歧图序》《徐星伯陈范川两同年小影序》《爱石图题辞续编总序》(卷六)、《跋边景昭五岳朝元图》《跋张怀白摹留犊图》(卷七)、《暨阳书院易祀魁星刻像记》《赵收菴先生行药图记》《同车图记》《季仙九天香常伴图记》《康竹吾主客图记》《似山居图记》《祝子常瓣香图记》《陈云乃谭艺图记》《岁寒堂夜课图记》(卷十)、《薛方山先生祖孙三代像赞》《瞿忠宣公像赞》《而定庄公像赞》《戚中书伯屏像赞》《康兰皋先生像赞》《陈云乃罢读图赞》(卷十八)⑩。如《陈云乃罢读图赞》(卷十八):
罢读非罢学也。今之所谓读者,申佔毕勤记,问务采色以策科第而已。其罢之也亦且,若夫学,则自一身之出入动静,放而至于家国天下,无时焉可以离而务读者未必知也。盖亦不暇罢读其知务矣乎?云乃先生谒选,出都而为是图,若以寄其弃举业之慨云耳。夫弃举业而求实学,何慨之有?先生昨假令常熟民歌咏之,今莅江阴未逾月也,而信孚于民。有公事据案听之,未尝失礼。稍暇,即伏几治条教,谆谆恳恳,逮于古名臣。先生之学方日进矣,则罢读,云者罢其为身心之累者也。夫一第之为儒生累也久矣,慨然为之赞曰:
古人志学以志道,庸言庸行是为宝。今人读书以为学,苋奇衔异若不足。此心一放不可收,文灭其质尤堪忧。所养所用两相贸,大者彷徨小纷糅。季路有言何必读,正为当今示正鹄。夫子亦复心然之,特斥以佞嗤其欺。先生毅然弃幼志,纂组雕文甯不嗜。誓将奉身归圣贤,设诚致行志力坚。存心利物必有济,见宰官身特身试。暂屈处远救倒悬,急先务者诚宜然。他日仕优重展读,恍然六艺皆忠告。
李兆洛《养一斋诗集》卷六(别集)有《讲院荷觞图记》1篇。
金式玉(1774—1801),字朗甫,安徽歙县人,是常州词派的“外乡人”。与黄景仁类似,英年早逝。工词,撰《竹邻遗稿》二卷。未见其题画文。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常州府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致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80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重要的词论家。周济发挥了“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有《味隽斋词》和《止庵词》各1卷,《词辨》10卷,《介存斋论词杂著》1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文苑三)有传。周济与子周青、侧室苏穆有题画诗词多篇,未见其题画文。
张惠言的外甥,处于周济之后和况周颐之前的常州词派文人董士锡,字晋卿,一字损甫,江苏武进人。幼从大母受《孝经》章句,及就外傅读诸经史,悉能通解。年十六,从两舅氏张皋文、宛邻游,承其指授,古文赋诗词皆精妙,而所受虞仲翔《易》义尤精。董士锡有《齐物论斋文集》6卷传世,在卷三即有《槐寺饮酒图记》《冯晋鱼梦游弇山图记》《萧氏寄庐灯影图记》3篇题画文。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屡试礼部不第,纳赀入官,署秀水县教谕,历任歙县、全椒、合肥知县。晚年应张之洞之邀,主讲湖北经心书院。其词学承张惠言、周济常州词派之余绪,为同治、光绪间词坛重要作家和词学评论家。其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尤以小令为长。《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1册录《复堂类集》17卷(文4卷、诗10卷、词3卷)、《复堂文续》5卷、《复堂诗续》1卷,《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文苑三)有传,题画文有《小辋川图后叙》《石交图记》2篇。
陈廷焯(1853—1892),原名世琨,后改廷焯,字亦峰,又字伯与。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陈氏性情磊落,为晚清著名词家,属常州词派后学,其论词上承张惠言余绪,但不拘泥寄托,力主沉郁词风,视野大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77册录有《白雨斋词存》1卷、《白雨斋诗钞》1卷,但未见陈廷焯的题画文作品。
五
常州词派主要作家左辅、恽敬、张惠言、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谭献7家所创作的72篇题画散文作品,延展了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词论。如恽敬既是常州词派的先锋,又是阳湖文派的“中坚”。其《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评云:
虽然达甫之于世,盖泊然矣。陟山之高,循水之深,此图其有所托耶!抑性情有得乎此,而不能喻之人也,是又非吾之所能尽也已。
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然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恽敬的题画文虽不多,然比兴寄托之风盎然。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提出“意内言外”的重要词学观念,对清代词学乃至整个中国词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也使他成为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山之祖。其题画文亦一脉相承,如《爱石图赋并说》(《茗柯文补编》卷上)云:
性者,五行之精也,故常寓于物。物苟寓性,则情应之。爱者,情之动而近性者也。……王君某爱石。余尝过其居,无石也,独一图,画其貌偶石而居。……乃为之说以遗之,又从而赋之。赋曰:
对奇石的藏玩,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积淀丰富的石文化。绘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与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处于封建社会末世,玩石之风稍逊前朝,但画家爱石者颇多。张惠言此题画文融会其寄托理论,揭示了《爱石图》所蕴含的象征性、人格化思想内涵,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画的题跋与作品相得益彰,又与寄托主张相辅相成。曹虹教授认为,张惠言在文学创作上最见功力的,还在于文而非诗词。草蛇灰线,可见一斑。
谭献是常州派词学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可谓常州词派殿军,其题画文《小辋川图后叙》云:
夫闻房曲榭酒德琴歌三余读书一门风雅,则昔者之小辋川也。徹其墙屋薪木毁伤训狐啼而硕鼠走者,兵闻之小辋川也。山川重秀城郭是而人民非择柳采莲主客思旧,是今日之小辋川也。
谭献历经鸦片战争、庚子事变、辛丑和约签订等历史事件,身处清中晚期外患频乱之际,他在政治上具有经世致用、维新变法的理想和热情,这也反映在其题画文中。谭献对常州词派的贡献有三:一是建构了“常州词派”的统系,通过《箧中词》,我们能大概了解常州派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常州词派的观念编选《复堂词录》,完成了常州词派对唐宋词史的建构;三是对“意内言外”说作了新的发展,提出“比兴柔厚”的新范畴,从“词史”“幽涩”“一波三折”等角度丰富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内涵。
六
题画文学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色表现,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题画诗词,对题画文、赋则相对关注较少,就清代的题画文学研究而论,题画文很少受到关注。所谓“题画文”,包含4层意思:一是作品的体裁形式既包括散文,也包括骈文,还包括赋赞;二是作品的题材内容,指的是以美术作品为吟咏对象的散文,既包括题画文,也应包括造像文和图志文;三是作品的题咏类型除题在画上的文外,还可包括跋画文、咏画文和论画文等脱离画面独立存在的文;四是虽然有些题跋是画外之作,不属于传统中国画的题款或题跋范畴,但它们无论对绘画艺术的品评与鉴赏,还是对绘画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为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主张提供了用武之地。
作为古代散文题材的审美类型和中国题画文学的重要一环,清代常州词派的题画文非常值得学术界加大投入,多向研究。因为虽然诗词题画作品多,但由于容量所限,所包含的史料信息不如题画文、赋,而大量古画已不复存在,题画散文就成为记录古代文人品鉴画作历史脉络的重要载体。常州词派作为有清一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强调寄托的文人群体,题画散文作品就成为他们抒发儒家理想、与论词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脉相承的不二法门。本文以近年大型古籍整理成果《清代诗文集汇编》为考察依据,梳理出常州词派主要作家左辅、恽敬、张惠言、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谭献7家所创作的72篇题画的文、赋(未含诗、词作品),未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者付之阙如。至于常州词派题画散文的审美特征以及题画诗词,限于篇幅,有待另文阐发。
注释:
①朱德慈:《张惠言事迹新证》,《毗陵张氏族谱》的《大南门分世系》卷谓皋文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享年52岁,认为可能是修谱者痛感家族中这位闻人寿命太短,尚不及半百,于是为尊者讳,凭空为其增加了10年阳寿。见《2015·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增补),河南大学,2015年,第26页。
②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7页。
③程千帆:《〈阳湖文派研究〉序》,《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路海洋:《“阳湖文派”成员之宗亲与师友交游考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④恽敬著,万陆、谢珊珊、林振岳标校的《林振岳集评〈恽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辑佚了几首诗词。
⑤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儒家五子之一(其他四家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著名理学家、象数学家、哲学家。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宋哲宗元祐(1086—1094)中追谥“康节”(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世称康节先生。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论述了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见邵雍著,陈明点校《伊川击壤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295-306页。
⑩包世臣有《书陈云乃〈延恩罢读图〉》(自注:本字登之,近改字云乃)——道光壬辰,云乃以郡倅签分江苏,未出都,为《罢读图》征题咏。中外能诗者,各以诗赠,大抵谓云乃雄文硕学,屡踬场屋,至以赀进身,出试幕僚,则为不得其职,宜其愤激慨慷,而为此图也。既至省,以示其友包世臣。世臣则谓云乃:平日读书,若仅为科第计者,则当扯摭断烂尘腐,以期必得,何以穿穴经史,求立言之本意,历二十余年,遭挫折而不改是,固将有以用之也。今逾博学不出之岁,及锋自试,岂复有所憾哉。然则斯图之作,正孔穿所谓王事如龙,勤慎之义也。世臣既未仕,又素不学,然颇悉近世故事,达民间情伪,以云乃之才识,埤益以郡县事,不足忙乱其身心矣。吾第恐云乃未涉事而知惧,既涉事顾以为中流自在,若不足为者,渐乖作图之本旨,愿云乃常守勤慎之心,临事必按以方策所载,是否有合而后行,是其于读书也。欲罢不能,则吾道之深幸也。洎于视事,受民人社稷之寄。接闾阎小民,随在修孝弟力田之教,进都人士于廷,与讲贯立身处事之体要,仕优则学,又安能罢读也哉?见包世臣:《艺舟双楫》(论文三),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0-71页。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四九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