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合理,周密详尽
2019-05-29杨荔雯
杨荔雯
摘 要:《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部类书。文章以馆藏《古今图书集成》的体例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今图书集成》的成书背景与过程,剖析了《古今图书集成》的布局结构,彰显了《古今图书集成》的体例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今图书集成》;目录学;体例;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5-0138-03
类书是一种典型的工具书,在古代典籍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种类,“述而不作”,辑录各门类文献,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读者寻检征引[1]。类书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是国家的重要典籍。《荀子》推究“名”之起源,“以辨同异”。所谓“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即是分类的最大作用。《尚书·舜典》类字二有这样的记载:“肆类于上帝,湮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肆、遂,孔安国注:“类,谓摄位事类,遂以摄告天及五帝。”分类之应用,始于事物,中于学术,终于图书[2]。
1 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1650—1741),字则震,又字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在回乡省亲期间,遭遇耿精忠叛清,被强授伪职,虽然他托病拒受印札,但后来还是被朝廷以“附逆”罪判处死刑,虽经人救援最终仍被改判流放东北。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东巡盛京,陈梦雷献诗称旨,才蒙恩召回京师。次年,侍康熙帝第三子胤祉读书,就在这个时期,他编辑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即位,胤祉获罪下狱,陈梦雷受到株连,再次被流放至黑龙江,后病逝于贬所。其事迹见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一《陈梦雷》、钱仪吉《碑传集》卷四十四《陈编修梦雷传》[3]。陈梦雷晚年编成了自著诗文集——《松鹤山房文集》二十卷,诗集九卷,较详细地记述了他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一书的始末,尤其是该书卷二《上诚亲王(汇编)启》更是一篇难得、弥足珍贵的文献。他在《上诚亲王(汇编)启》中陈述说:“雷以万死余生,蒙我皇上发遣奉天,又沐特恩召回京师,侍我王爷殿下笔墨。恭遇我王爷殿下睿质天纵,笃学好古,礼士爱人,自庆为不世遭逢,思捐顸踵,图报万一。无奈赋命浅薄,气质昏愚。读书五十载,而技能无一可称;涉猎万余卷,而记述无一可举。”“必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勒成一书,庶足以大光圣朝文治”[4]。
2 《古今图书集成》简介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我国古籍中参考价值极其广泛,查阅寻检资料最为便捷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型工具书,被康有为称为“清朝第一大书”。《古今图书集成》为精装本,1984—1988年由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联合出版,是1934年中华书局武英殿本影印本的重新影印[5]。该书在原版基础上统一编页码,增附索引,共82册(含考证、索引各一册)。《古今图书集成》为清人陈梦雷编纂,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书名中的“今”指清朝初期,“古”则上溯到远古。全书1万卷,1.6亿字,册数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10倍,是《艺文类聚》的100倍;字数是《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的5倍还要多。该书涵盖了上古至明末清初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远远超过正史的收载量,收书范围超过《四库全书》的一倍以上。
3 《古今图书集成》的布局结构
《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有突破性的发展。该书在编排体例上借鉴和继承了以前类书“以类聚事”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采用三级类目的形式:汇编、典和部。即该书分为《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和《经济汇编》六大汇编,这六大汇编为一级类目,是整部《集成》的纲;六大汇编下又设了“典”这个二级目录,“典”初名为“志”,后来蒋廷锡等人奉御命改为“典”。该书共计三十二典,三十二典之下又分设了六千一百零九部作为三级目录。六大内容前后顺序井然。万物之中天地在先,而人其次,这是编者确定六大汇编的核心指导思想。在第三大类目“部”的下面,编者陈梦雷又按照所搜集到的材料性质更加仔细地将其分为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十部分。但在这六千一百零九部中并不是在每一部里这十个分类都是齐全的,如果编者在某一部中没有找到关于某一方面的资料,那么就不会再设这一部分。但通常情况下,每部之下都会有“汇考”“总论”“艺文”“纪事”“杂录”和“外编”六个部分。(1)汇考。“纪事之大者入于汇考”,汇考所收录的都是一部中的大事件。记录大事件的主要方法是摘录各个朝代的史书,如“二十一史”。对于有年月可考的朝代大事,陈梦雷主要是依照编年体的形式记录该事件;而对于一些无年月可考的大事则按照先经史,后子集的顺序辑录该方面的材料,并引用古书记载考证该事。(2)总论。总论是总汇经史子集等古籍对该部的评论,如《史记部总论》。(3)艺文。该部分主要收录了关于该部的诗词歌赋,以辞藻为主,即使议论有所偏颇,但只要辞藻华丽,也会录入艺文中。(4)纪事。主要收录的是除汇考所记的大事之外所涉及的关于该部的琐细,都是有可取之处的资料。按照时代顺序,正史记录的在前,稗史子集记录的附着于后,大体上是对汇考和总论的补充。(5)杂录。主要是一些驳杂的论述。如有些文字虽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并不是专门论及此事,只是偶尔提到,就会录入杂录。杂录是对艺文的补充。杂录则偏重于“言”,多取于史传和笔记的琐言。(6)外编。主要是收录关于该部的一些荒唐难信的言语。(7)图。主要是有关该部的绘图,如星宿图、疆域图、山势图、禽兽图、草木图、器皿图等的绘制。(8)表是有关该部的列表。如星座、宫度、纪元等,其没有表就很难详细罗列出来。表大多用于星宿纪元。(9)选句。即是摘录有关该部的名句佳对,多是后来的典故。(10)列传。主要是从古籍中(以史书、地方志为主)辑录有关人物的传记资料,多在宫闱、官常、氏族、闺媛、艺术、神异、文学和字学等典籍中辑录。如:大小名臣列传一百四十二卷,名流名家列传一百九十一卷,著名妇女列传三百一十三卷,尤其是一些史书中遺漏的人物,人们可以在此获得十分珍贵的资料。全书体例严谨、分类详细,又不拘泥于旧制,增强了全书资料的系统性,而且条理分明,方便使用。
4 《古今图书集成》分类法
4.1 采用多级分类法
过去类书大都袭用二级分类法,即分为部和类(或称子目),但级差太大,不够周密。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只好把子目分细,结果子目越细,读者越难查找。《古今图书集成》则分为汇编、典、部三级,有效地弥补了二级分类的缺憾,便于读者掌握和查找,同时也采用经纬交织的方式分类。按汇编、典、部编排,按逻辑意义上的种属关系为经线分类,层次分明。在每部之中又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排列;按照文献数据的性质区分为纬线分类。经线与纬线交织、融合形成一个详尽、周密的分类网。
4.2 内容和前后次序的安排合理
《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和前后次序的安排,事件与文章间隔出现,主次分列,因类制宜。《古今图书集成》在保持先列汇考总论,后列选句艺文,主次分列,在事前文后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如末尾附录的纪事、杂录、外编就突破了“事前文后”的惯例,“事”与“文”交错出现。每部的内容也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而且每部下分列的这十个部分又不是十分完备的。如:《氏族典》下设了近六百个部,而这六百个部的姓氏仅存列传这一个部分,而在《星辰部》中除了列传其余九个部分都是齐备的。如此一来,《古今图书集成》按时间先后排列文献,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
4.3 文与表、图并用规范
《古今图书集成》不仅有文有表,还配有千余幅图,采用了文、表、图并用的形式。凡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名山大川、器物用具、楼台阁榭等都附有该事物的形状,尤其是书中关于星象图的绘制,更是惟妙惟肖,如:《乾象典·天地总部·汇考》收录了“十二重天图”“黄赤道二分二至图”“日轮远近分寒暑图”“四十度昼夜长短图”等二十三幅星象图,展现了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全书共计列表四百五十二份,绘图六千二百六十四幅,而且“图绘精详,考订切当”,构图方法十分先进。该书中图表的运用从形式到内容,从数量到质量,都标新立异,进一步提高了该书的价值。该书将所引用的资料一一标明所出书籍、篇章和作者等,十分注重征引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6]。
4.4 注重收录科学技术文献
《古今图书集成》在收录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时,不仅对文字不作删节,而且就书中的示意图都一一描绘。该书尤其重视西方天文等科学技术,符合康熙时代的社会风尚。
5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卷帙最多、体例最完备的类书,内容涵盖我国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是查找古代文献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对此,中外学者都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裴芹.《古今图书集成》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
[2]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43.
[3] 赵振.中国历代家训文献叙录[M].济南:齐鲁书社,2014:365.
[4] 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08.
[5]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8:12.
[6] 金开诚,张燕燕.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上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45.
(編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