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2019-05-29刘凯
刘凯
摘 要: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学的共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是新课程标准高度提倡的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探讨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没有紧随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即使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加强,但教师往往习惯沿用“讲授式”、“填充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数学这门学生陷入枯燥无味的深渊无法自拔,使学生深受题海战术之苦。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有体会,我能深深的感受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厌烦,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摆脱束缚,化“观察背影”为“面对面轻松讨论”,使教学活动真正围绕学生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探索新知,在讨论交流中不断成长。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实现脑力资源共享,形成共赢,达到1+1>2的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显著,首先要做好分组工作,这一环节不可轻视。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往的分组,常常是简单的按学习成绩,将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平均一下,这样草率的分组有一定的弊端:对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他们在小组中没有话语权,难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后进生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压力,无法快乐学习。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我们应该顾及到学生感受,科学合理的分组,并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信。所以,我经过思考,采用阶梯促进的方法,让成绩较好者作小导师,管理中游学生,让中游学生再做小组长,帮助学困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他们努力拼搏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目标就在眼前,一个超越的对象。就像一个攀登的集体,大家都不会停下脚步,也能觉察到后面队员的努力,大家一起努力向前,彼此会施以援手,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诱导自学
要想让课堂氛围融洽热烈,学生畅所欲言,一定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循循善诱,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引路人。
比如,在讲解“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进行设疑:圆和圆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学生七嘴八舌,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动手找出答案,并进行如下要求:1.组内同学用手中的圆规,画出自己能想到的圆之间的位置关系。2,组长做好记录。3,小组讨论,总结出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通过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舒适、自在,让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不仅能较好的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乐趣,也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二)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要达到这一效果,所探究的题目在设计上要有梯度性,问题的引入和动手操作都要由简到难,保证学生都能在讨论中获得满足感,都能经过思考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喜欢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是学有余力学生的个人表演,也应该让学困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让学困生在学习中真正解决自己学习上的困惑,学到更多的知识。合作学习要想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全体同学的参与,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学习中要体现合作和帮助,多鼓励后进生,使他们敢于发表的见解。
(三)引入竞争,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集体,每个成员都应该为了集体荣誉,要有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共同发展提高。为此,应把竞争引入合作学习中。比如进行诸如“看谁设计图案多,变化大”,“看谁的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这样的小组比赛,让各小组成员在比赛过程中认识到合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性,并且通過小组间各种各样的竞赛,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小组都能体验这个合作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总之,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做好引导,更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小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相互帮助,相互交流,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3]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