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制作美食类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分析
2019-05-29邢馨月
邢馨月
摘 要 在短视频的浪潮下,制作美食类短视频备受资本和受众的青睐。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长期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强用户黏性,是内容生产者所面临的问题。文章根据接受美学的“隐含读者”“召唤结构”“期待视野”等相关理论,分析制作美食类短视频火热的原因,并对内容生产者提出建议,以期对此类节目短视频的内容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接受美学;美食;短视频;受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131-02
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着重研究受众(读者、观众、听众)的审美心理,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着与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审美主客体关系,它是欣赏主体和艺术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同样在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作为艺术客体(视频)通过音乐、画面、情节等向欣赏主体(受众)传递作品内涵,同时欣赏主体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经验、审美心理等展开积极能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作品内涵。
笔者认为短视频即短时长的视频,一般在互联网新媒体上进行传播,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目前聚焦于垂直领域的制作美食类的短视频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国内的《日食记》、李子柒美食、办公室小野等。因此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重点研究国内制作美食类的短视频,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探究热门制作美食类短视频受到追捧的原因,为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生态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出内容创作的路径参考。
1 精准定位,对隐含读者进行针对性内容生产
伊瑟尔认为:“隐含读者体现了文本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2]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艺术作品的隐含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隐含读者是创作者预想出来的可能或应该出现的读者,并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隐含读者的兴趣、需求、审美偏好等,明确创作方向。在短视频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受众需求日趋多元化。制作美食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应对其隐含读者进行精准定位,根据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描绘用户画像,研究隐含读者的需求,最终针对特定需求进行内容生产。
如《日食记》将其隐含读者定位为城市年轻人群。如今城市年轻人群常常忽略早餐,在《假期也要好好吃早餐,生煎包都给你做好了》一期中,创作者假期也要吃早餐的态度无疑能引起这类人群的共鸣,获得认可。如《办公室小野》将其隐含读者定位为上班职业人群,因此创作者将制作美食的地点选为办公室,制作美食的工具也大多为办公用具,使视频场景和视频内容更贴近上班职业人群的生活状态。如李子柒将自己的隐含读者定位为喜爱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群,她的短视频不仅体现了如何在农村用农具制作美食,而且展示了农村田园风光,满足了受众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随着制作美食类短视频的数量增多,创作者应首先构想出隐含读者,并进行精准定位,了解他们的审美偏好等心理,使短视频的制作以隐含读者为中心,寻找他们的诉求,进行特定的内容传播,增加自身竞争力。
2 构建召唤结构,留给受众想象的空间
“文本的召唤结构”概念由伊瑟尔提出,即文本结构中留有的空白使接受者寻找作品的意义,这种未定和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构成了“召唤结构”。正如伊塞尔所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实现作品文本的意图”[3]。当召唤结构适用于视频创作时,指视频中留有空白,呈现不确定性,需要激发读者想象并去填补空白和不确定性。在制作美食类的短视频中,由于短视频时长较短,因此需要通过音乐、镜头转换、字幕来构建召唤结构,给受众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完整意义的表达。
如《日食记》中频繁出现摇曳的风铃、慵懒的猫咪、制作美食的器具……这些画面在镜头转换之间省略一些内容。受众则根据审美经历进行想象,赋予碎片化场景一定的内涵。在声音的呈现上,切碎食物的声音、大火翻炒的声音等现场音响与配乐交互,使受众在视听的双重感染下沉浸在创作者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中,完成对空白内容的构建。《日食记》的字幕往往以个别之词,表不尽之意,如《伤心凉粉最懂伤心的你》一期中,在视频结尾出现“辣消耗你的眼泪,解除了你的忧虑,吃完这一碗,不要伤心啦”字幕对视频主题进行升华,召唤受众进行深入思考,探尋视频深层内涵。
对于美食类短视频创作者来说,要擅长通过音乐、空间、文字等构建召唤结构,将创作主题隐藏于短视频的视听画面和叙事中。通过创作者有意的处理,激发受众的想象和思考,这种参与使短视频表达的意义更完整,获得时间短但意无穷的效果。
3 将美食与人相联系,迎合民族期待视野
姚斯认为,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之前会形一定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在阅读时会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习惯等对文学作品形成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中包含文化因素,“必然带有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烙印……在中国观众的观片文化心理结构中,就祭奠着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人生态度、教化需求、伦理观念、清官方式,乃至富有民族特点的视觉方式等。”[4]对于中国人来说美食往往寄托着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引起个人的回忆和情感。因此短视频受众会产生一种审美期待和情感期待,并将短视频构建的虚拟世界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人生态度、道德感相联,要求满足自己的民族期待视野。
如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美食的制作更倾向于对田园生活本身的还原,给都市人带来回归自然的舒适感,获得情感共鸣。在一期制作玉米饼的视频中,一系列古色古香的画面展示了李子柒用传统方式制作玉米饼的过程,并表达了对小时候奶奶亲手制作玉米饼的怀念。这种怀念以食物为载体,能感染受众,引起每个人特有的情绪与回忆。正如微博网友@养只冬冬会咆哮评论“我从来没吃过这个,我奶奶不怎么会做菜,但她会炒我最爱吃的鸡丁。说起来我奶奶都走了快五年了……可惜我奶奶没等到那一天,好想她啊”。
食物在中国社会不仅是味蕾上享受,还包含着中国人的情感、传统、记忆等,因此制作美食类短视频应将美食与人相联系,传递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赋予中国美食更多意义,包含中华民族对美食特有的情感,迎合受众的民族期待视野。
4 不断创新,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
“当代艺术心理学认为,人的深层心理中还有一种探索内驱力,它表现为一种探索新事物、新因素的愿望,用朴素的话来说,就是好奇心。”[5]这种好奇心在影视欣赏中表现为受众的创新期待。满足受众的创新期待需要影片不断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在不断变化,而追求新奇是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变化的趋向。在碎片化时代,不断创新的制作美食类短视频可以抢先获得受众的注意,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抢占市场份额。这种创新表现在题材内容、拍摄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如《办公室小野》,另辟蹊径,将制作美食的地点选在办公室,用卷发棒做烤肉、电热壶做早茶、饮水机做火锅等,赋予生活用具新的用途,打破受众固有的期待视野,在视觉上也给受众带来一种新鲜感。《办公室小野》在每一期节目有新颖的主题,并加入情节叙事,如为帮助同事减肥,小野在办公室制作减肥餐。如李子柒是第一个创新性地将古风、美食、田园等多种元素融合在短视频中,被称为“古风美食视频第一人”,制作工序、氛圍、炊具、音乐、服装等是她独特的风格标签。
创新期待使受众追求标新立异的作品,希望在观看的过程中打破旧的习惯,接受新的信息。因此,在各类短视频充斥市场的情况下,制作美食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应抓住受众的好奇心理,不断在选题、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多元化与新颖感,不断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让受众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4.
[2]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49.
[3]李璐.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国产电视剧IP热[J].传播力研究,2018(5).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6.
[5]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