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用户的社会交往心理研究

2019-05-29明珠

新媒体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用户需求新媒体

明珠

摘  要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浪潮中,作为用户的我们拥有媒体的选择权。文章旨在分析用户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时的主要心理。

关键词  新媒体;社会交往;用户需求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043-02

1  维系社会关系

1.1  延续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维护“圈层”

中国人的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强关系的社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这种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准确且生动地解释了中国传统“圈层性”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发展,我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网悄然发生着变化,血缘与地缘不再决定一切。但我们的文化基因与社会基因终究没有改变,我们依旧不断维系着我们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

对这一种社交心理而言,新媒体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延伸”,为人际传播增加了新的平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时间的不断推移,很多传统的社区、群体解散。但用户可以在新媒体上重新聚集,将沟通的平台从现实生活中转移至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空间内,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可以畅所欲言,重温美好时光,延续曾经年少时的“朋友圈”。

在微信朋友圈中,用户编辑的内容是有对象性的,旁人无法知晓。所以无论是“秀恩爱”“炫富”还是“秀日常”,都是为了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展示自己的状态,而他人则通过“点赞”这一行为表达“我在关注你”。

1.2  延伸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扩大“圈层”

在新媒体交流中,人际传播关系也存在延伸性。这种延伸不仅表现在从熟人关系发展为新媒体线上交流的关系,也表现在从线上交际关系而发展为熟人交际关系。

对于后者,新媒体就是一种新技术,为我们提供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人,营造了新的社交环境。传统社交受到特定时空的限制,人们在社交对象的选择上也十分有限,血缘与地缘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圈子。新的技术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在新媒体社交中,我们能通过原本的朋友圈认识更多相关的人。例如:QQ时常为我们推荐与我们好友相关的陌生人,而新浪微博也专设“好友关注”一项,便于我们在熟人的基础上扩大人际关系圈。

线上关系如果交往愉快也可以发展为线下关系。一些明星的粉丝后援会、网络游戏联盟的战友,经常召开线下的见面会,“网恋奔现”也是线上关系发展为线下关系的代表。尽管用户对于线上关系是否能顺利转为线下关系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这种“限制”并不妨碍线上社交成为个体发展与维护社会关系的新路径。用户的线上交际关系和线下交际关系的相互延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多有被他人邀请入群的经历,这一举措,就是典型的既是线下关系的延续,又是发展线上新关系的启程。

2  从众心理

媒体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在很多方面可以为受众提供信息,这是媒体的首要功能。可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做出选择?很多人面临不知如何选择的境遇时,会下意识地选择从众。从众既是一种心理也是一种行为,它是基于人类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所形成的。

2.1  保持信息与渠道与他人的一致性

个体在受到群体的影响后,往往对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感到怀疑,甚至朝着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做出改变。所以当身边的人都在使用一种新的媒体时,我们也将做出改变。若干年前,QQ的使用者数量远高于微信,但很多人都因为身边朋友使用微信的关系,不得不将自己的“关系圈”轉移到微信中。在一些人看到身边人下载短视频App并且时常上传最新动态时,自己也会“跟风”注册相关账号,使自己跻身于和他人接触相同事物的情境内、拥有与熟人在相同平台进行对话的资格。

除了对多数人时刻保持对一些消息的敏感并不意味着对消息的兴趣,他们只是为了保障自己“合群”。当身边的人都在讨论“今晚吃鸡”“抖音小姐姐”“知否小公爷”时,如果自己不知道,则会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人依赖群体,想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所以无法接受自己“融入不进”的现实,于是开始用大家都在使用的App、打最流行的游戏、每天多次去看微博热搜榜。

2.2  使用与群体相同的话语体系

在进行网络社交时,除了保持自己的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渠道的一致性外。用户也保证自己的话语体系与所在群体相同。最近在网络流行的“我酸了”“你pick谁”“官宣”等词被广泛使用。在被众多信息围绕时,我们将倾向于最可能被大众认同的那些。很多网络流行词一开始还不广为人知,可一旦身边有人使用,用户就会尝试去了解该词的由来,为了达到更好的社交效果,也会开始使用。

以“我酸了”“柠檬精”为例,这2个词流行于“饭圈”中,用于表达仰慕的明星与其他人(特别是异性)有交流时的羡慕导致自己酸成了一颗“柠檬精”,意思有些类似于“吃醋”。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相声演员岳云鹏接到了青年偶像李易峰抛出的篮球,李易峰的粉丝纷纷在视频下留言“我酸成了柠檬精”,这样的评论占据评论的大多数。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提到“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在勒庞看来,群体是没有理性的。而新媒体语境下的从众,实质就是对群体情绪与群体观念的认同,相同的话语体系就是群体情绪宣泄的表现之一。

2.3  无声地从众——沉默

沉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同时也表达出用户一种复杂的心情。沉默的原因有很多,在新闻传播领域,“沉默”并不单单是指受众对一件事情保持不评价的状态,也代表着受众是否敢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第一种,“不知表达什么”。受众在使用新媒体时,遇到与自己关联较少的事件,常常会有“吃瓜”心理。例如2018年底出的“D&G事件”,很多微博用户并不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单凭“辱华”二字便对该品牌大肆批评。这类事件还很多,反转新闻在曝光之初,大家对事件并不了然的情况下,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知道该表达什么。互联网社交的门槛很低,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用户看见网络上的“一边倒”情况时,便瞬间了然,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想法。于是为初具雏形的舆论“献力”或是保持沉默。倘若这些意见无法成型,他们则会去找寻意见领袖,参考他们的意见和声音。

第二种,“不知如何表达”。这一种情况与用户的媒介素养有关,受众想参与却又没有能力准确表达自己想法。新媒体并不能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相反地,它加深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降低了受众的理性思维方式。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更为客观中肯的言论更有利于使群众静心思考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一味疯狂地赞同实际上有失偏颇的观点。“不知如何表达”造成的结果与“不知表达什么”一样,用户最终都会参考他人观点,但是此时的用户大致拥有自己的感性想法,所以他们会借鉴他们信任的意见领袖的意见。无论是网络大 V还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他们都在话语权上拥有权威性。

第三种,“我知道,但不表达”。即使网络拥有匿名性,但是随着网络管理的严格化规范化,人们在网络上发言也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每个网民固有的ID就像是一张身份证,让人们无从躲避。

随着网络平台的逐渐完善与大众对新媒体的不断熟悉,网络与现实不断联动,这迫使人们即使在网络虚拟平台上发言也要谨言慎行,特别是发表与主流意见相悖的言论。用户不仅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压力,在网络平台上也要承受相对而言更加复杂的网络群体压力。只要言论表达不得当,质疑声将如潮涌来,只剩下孤立无援的自己。

而在熟悉的新媒体圈子里,我们更无法任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家族微信群中,被催婚的年轻人依旧敢怒不敢言,他唯一的权利就是沉默或是像日常生活中一样虚假应和。

3  结束语

在新媒体社交中,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社交以地域与血缘为中心的特征,也为当代人提供了结交新朋友的途径。在新媒体语境下,出现了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共同发展的情况。在这新旧交织的社交情境下,用户的选择更大,但他们最终的选择主要是围绕着维护社会关系和从众心理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博文.目前微信朋友圈中的社會交往研究——以“师生关系”为例[J].传媒论坛,2018,1(27).

[2]刘艳.基于微信传播的人际交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3]周子云,邓林.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的三个特点[J].青年记者,2018(14).

[4]孙华.传播学视阈下的双十一乐队花车效应[J].传媒观察,2017(2):33-36.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用户需求新媒体
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用户需求的政务微信发展策略探析
探析网络视频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