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置入钢板内固定用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治疗中临床疗效评价
2019-05-29王海庆赵波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吉林吉林132012
王海庆,赵波(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吉林吉林 132012)
临床骨科关节内骨折领域,胫骨平台骨折占较高比例。骨折可对胫骨近端关节面造成累及,诱导膝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病情严重者,可有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合并[1]。双侧置入钢板内固定为现阶段重要对此类型骨折治疗的技术,通过患者抗剪切、抗扭转、抗载荷能力提高,为膝关节早期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且可支撑植骨的气道及骨折端,以防骨折再移位,进而起到对创伤性关节炎防范的作用[2-3]。该次研究以2016年4月—2018年4月为研究时段,针对所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应用双侧置入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33.7±2.4)岁;引发骨折原因:运动致伤 3例,高处坠物砸伤7例,车祸伤10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 8 例,年龄 24~69 岁,平均年龄(33.9±2.5)岁;引发骨折原因:运动致伤5例,高处坠物砸伤7例,车祸伤8例。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病例入组后,均协助取平卧位,各项操作均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实施。术前,依据患者皮肤组织损伤程度、X线检测结果、身体状况,对合适的方案予以选择。观察组:该组病例应用双侧置入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即同时于膝前内、外侧精准选取切口,在对皮瓣剥离时,需加强神经的系统保护工作,在骨折处与肌肉的连接位置,避免作分离动作,对关节内结构、骨折情况准确掌握。开放骨折者,需应用简单复位术式及急诊清创术式,若有I期闭合伤口存在,需至II期,所呈现的肿胀消退、炎症有效被控后,再作后续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若患者为闭合骨折类型,可行跟骨牵引或石膏托制动操作,至肢体肿胀消退,出现皮纹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操作。在手术实施期间,需用残留解剖标志,对关节面予以精准复位,可用髂骨对骨缺损处植骨,取克氏针数枚应用,以发挥临时固定作用,后对较大骨块作复位处理。在手术操作时,对复位状况进行观察,并需加强损伤韧带的修复。术后常规行引流管放置,缝合伤口时,作适度增压,以达有效包扎目的。对照组:该组病例应用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于膝前外侧对切口予以选取,行双侧平台复位,并经摄X片,对透视效果观察,满意后,应用钢板予以固定。但若内髁骨折块存在移位不良的情况,需对内侧小切口予以选取,用单纯螺钉完成辅助固定处理。两组均于术后第3天,开展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开展1周后,在CPM机辅助下,被动活动膝关节。此外,对X线片定期拍摄,复查膝关节。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2)对比两组手术实施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愈合时间;(3)对比两组不良事件率,包括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板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Rasmussen标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估,(1)膝关节稳定性;(2)膝关节屈伸活动度;(3)行走能力;(4)疼痛。 优:≧27 分;良:20~26 分;尚可:10~19 分;差:6~9。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所涉数据进行统计,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率采用[n(%)]表示,实施 χ2检验,手术情况采用(±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观察组所收治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对照组为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病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n(%)]
2.2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愈合时间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后疼痛评分(分) 骨愈合时间观察组(n=20)对照组(n=20)(51.2±4.8)*75.6±5.1(3.0±1.3)*5.2±1.6(13.9±1.4)*19.7±1.8
2.3 不良事件情况
两组均平均随访1年,无断板、断钉、内固定松动等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在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治疗时,多采取先切开复位骨折部位,再应用单侧钢板螺钉实施固定的术式,但实践表明,此项术式,易有固定不牢的情况发生,且单侧切口还可明显增加了切口处皮肤坏死、感染等问题[3-4]。另外,在实施时,有盲区存在,针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无法起到有效固定的作用,甚至引发外翻畸形或内翻畸形等不良情况,不利于预后的恢复。但若应用双侧骨折窗复位方式,除可防范单切口对胫前缺血区构成的干扰外,且可规避内侧切口剥离。有报道指出,应用钢板对胫骨内外侧固定,所呈现出的最大载荷量,为单纯取外侧钢板应用的4倍[5-6]。
结合该次研究结果示,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技术的优缺点,具体包括: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相对复杂的受伤机制,且呈较不稳定性,在对关节面及骨折块行解剖复位时,存在较大难度。在骨折发生后,易有关节面塌陷及复位丢失的情况。且大部分病例为高能量创伤,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较为严重,常对膝关节周围结构形成破坏,促使损伤部位出现较重粘连,还易对膝关节功能恢复造成严重影响[7]。现阶段,临床多应用皮复位内固定技术对此类骨折治疗,感染率及创伤程度均较低,但适用范围有限,且仅在SchatzkerI-III型平台骨折中才可适用,复杂骨折效果不佳。而应用双钢板固定法,可使复杂骨折抗剪切、抗扭转、抗载荷性能提高,进而利于膝关节开展早期活动,且可对植骨气道、骨折端予以有效支撑,以防骨折在复位后,出现再移位的情况,还可对创伤性关节炎予以防范。结合该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所收治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对照组为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愈合时间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平均随访 1年,无断板、断钉、内固定松动等不良事件发生。与邓文涛[8]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的研究中,观察组针对所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应用双侧置入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相较采用外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骨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双侧置入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可提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缩短手术进程,降低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实施价值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