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19-05-29张秀娟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时楼镇中心卫生院山东菏泽274300
张秀娟(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时楼镇中心卫生院,山东菏泽 274300)
内科患者发病的原因比较多,各种危险因素的形成下,会导致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年龄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正比,年龄越大,患者的血管弹性差,血粘稠度高,血流变缓慢。就会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硬化、湿疹等皮肤改变,严重时就会导致患者发生静脉性溃疡,从而丧失劳动力,降低其生存和生活质量[2]。随着临床护理要求的提高,目前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制定护理措施,按照事先预定的方法干预影响患者健康的问题,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文叙述了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患者90例,探讨分析对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选取了收治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2~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9±4.7)岁;对照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3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2±5.1)岁。90例患者均排除了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及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2组患者在病情以及年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在患者及家属知情下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对照组 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疼痛部位、程度、动脉搏动以及皮肤温度等。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减轻疼痛和水肿。根据患者的情况遵医嘱服用止痛药。告知患者要卧床休息,床上活动动作避免过大,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提供舒适干净的环境以及定时帮助患者按摩等基本的护理措施[3]。
(2)实验组 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则在基本的常规护理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①健康知识宣导:在患者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有关疾病知识,相关的致病因素要讲解清楚,以纠正患者的错误思想,耐心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告知患者要预防的重点,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帮助患者将患肢垫软枕抬高,注意保暖。下床活动后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避免包扎过紧导致下肢局部缺血或水肿[4]。要求患者要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②静脉的保护: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下肢静脉输液危险性相对比较高。所以在内科患者中多数以上肢静脉输液为主,一般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则需要静脉留置针,降低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5]。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减少血管的损伤。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③气压泵治疗护理主要对下肢的序贯压力有助于防止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在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说明气压泵治疗的目的、原理以及治疗的意义。首先应告知患者放松,取平卧位,去除压力护套置于患者适合的肢体位置,将其包裹与气泵连接,打开气泵,将压力旋钮到医生要求的压力,一次为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治疗约20 min后,关掉气泵,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可以提高静脉的血流速度,减少血液淤积,促进内皮细胞因子释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6]。④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卧床活动时,手臂和下肢交替屈伸或抬起放下。半卧位时可以借助外力坐起,适当活动。坐在床上可借助外力移于椅子上,做原地踏步的动作。站立运动辅助床架缓慢活动,渐渐摆脱辅助物品。早期下床活动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日常锻炼有助于患者恢复,预防血栓的形成[6]。
1.2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医院自制的满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观察2组患者在此次预防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此次护理结果的满意度情况。
1.3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选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的是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此次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为2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1例,其对比结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49.71±3.83)d 也少于对照组患者(68.52±4.2)d,2 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经过此次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对此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44例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0例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较多,如静脉血流滞缓,血流速度减慢后,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驻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静脉壁损伤,导致凝血致活酶的形成和小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而处于高凝状态,也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和压痛,血栓激发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局部持续性的疼痛。肿胀,有严重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皮肤颜色发紫,严重者可导致花斑状或动脉搏动明显减弱等[7]。如果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情况,住院的时间也会延长,其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就会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要及早预防,及早治疗,控制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而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渐渐不被患者所接受,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预防,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护理多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此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要勤翻身,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在患者手术后要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要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做好物理预防措施,气压泵治疗,适当穿弹力袜,利用机械性与压力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遵医嘱使用药物配合治疗。积极鼓励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护理的质量,促使患者及早地恢复[8]。
此次观察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为2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1例,其对比结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49.71±3.83)d 也少于对照组患者(68.52±4.2)d,2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此次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对此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44例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0例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进行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内科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直接影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促使患者尽快康复,而且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精神压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