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019-05-28杨俊怡
杨俊怡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网络化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以引导初中生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关键词] 网络化;背景;初中;德育;实效性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德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德育不仅关系到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探寻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虽然网络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识到网络环境的优势所在,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坚持德育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更强,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这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除了要坚持以生为本等传统教育理念,我们还要遵循互联网开放、自由、平等的原则,使德育摆脱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强调学生的地位平等和个性自由,鼓励学生发表言论表达情感,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依托于互动式的平等对話获得学生的认可,建立和谐平等的德育环境,将网络环境的优势作为德育创新的途径。
二、树立正确的信息资源意识
网络环境在时空领域的无限拓展,丰富的信息、新颖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正确面对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网络文化脉络,取其精华,发挥其中先进理念、优秀内容、创新方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用网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息资源意识,改围堵为疏导,强调网海拾贝和网络慎独,尽可能降低网络的负面作用。
三、创新德育方法
在互联网环境下德育工作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做到三方合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保持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的一致性。初中生对知识、社会伦理道德、法制等方面的接触面狭小,很容易被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所误导,这要求三方同步保持正确的教育引导。要净化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控制、监管学生用网时间和方式,对网络不良内容采取处罚、关停等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要做到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应注重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局面。
再次,要做到因材施教。这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做到因人因时制宜,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
最后,要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网络化背景下德育的需要,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挖掘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并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而网络信息庞杂网络活动隐蔽,学生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因此,网络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需要做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形成一定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教师要理性审视多元文化精神,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等德育工作。
第一,青春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做好青春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扮演好生活顾问的角色,对于青春期问题不能讳莫如深,也不能简单粗暴,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对于男女生交往等问题要注意疏导,不能挑起学生的叛逆情绪。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近年来,初中生群体中的一些恶性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表明需要加强初中生的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起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坚定信念。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一些道理会被他们认为“假大空”而不买账,这要求教师采取更加深入有效的德育方式。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平台,向学生展示生命的伟大和美妙,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法制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信息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而初中生法制意识淡薄、个性冲动,需要做好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遵守法律规章制度,也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搜集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的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体验、讨论的过程中传递法律知识,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增强法制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网络化背景对初中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切实做好德育工作,才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优势,结合学生特点和网络特点,以疏导代替围堵,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坤霖.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初中德育工作效率[J].教育观察,2018(4):41-42.
[2]姜海龙.谈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渗透[J].才智,2017(32):78.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