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石木生机”壶中的传统文化
2019-05-28范振
范 振
图1 石木生机
紫砂艺术发展的历史,是工艺不断进步,技艺不断发展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的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文化的过程。文化源于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标准,这一特性决定了凡是无法适应或违背自然和人性的文化,都将逐步弱化和消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紫砂壶艺的创作,也要顺应人性和自然规律。优秀的文化必然要符合人的内心需求,符合自然衍生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永恒。基于传统文化创作紫砂壶就要从人性的需求出发来考虑审美,图1这件“石木生机”,以太湖石和老树桩的结合,重现了古典自然美的枯木逢春景象,从而表达出一种永不放弃的人性光辉。用这种源自心灵的闪光,来形成作品核心的艺术吸引力,让人获得相似的共鸣和感动,这远比单纯的以造型吸引要更加的持久,有效。
在传统文人社会,文人普遍追求高雅的精神世界,于是赏花、赏石、赏景就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让他们认为自身能够因此更加贴近自然。而在紫砂艺术创作中,想要运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就需要融入这种贴近自然的情感,将造型与现实的情景结合,或真实或抽象,从而诞生出能让人理解的艺术变化。
“石木生机”是对石与木的共同演绎,壶钮是太湖石,这是一种观赏石,是承载了古代文人审美雅趣的事物,在这把壶上,化作壶钮,成为了全器的中心,捏塑以后采用紫砂雕塑中镂空的技法,将泥料中心掏空,让孔隙之间相互关联,并在壶钮的底部设置好气孔,传统茶壶的气孔就这样巧妙的隐藏在壶钮之内,显得美观大方;壶盖完全嵌入壶口,壶身是一截老树桩,树桩上的瘤节每一个都不相同,且纷纷绕开了壶面最中心的部分,分布于壶口及壶底左右,同时壶流以暗接的方式三弯前出,流嘴前倾,呈蜿蜒生长之势,在壶流身上,树木的瘤节肌理更为明显,与壶腹中段的空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几片绿叶就装饰点缀在这一片空旷的壶面之上,贴塑的枝叶与空沧的老树桩同样泾渭分明,却又紧密融合,绿叶的鲜明色彩让整个构图画面就如同人眼朦胧的视角,只看见中间鲜嫩的青翠,而整个老树桩仅仅成为了设置好的背景,这个时候壶钮突兀的造型就彰显出自身的存在,与壶面贴塑的绿叶一起,一上一下,仿佛死寂深沉的环境中仅有的两处闪光,让人看到了生机盎然的希望。两者结合起来,自然而然的让人产生“枯木逢春”的心理感受。
整件作品,壶钮的太湖石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中的坚韧,人性中的坚持,任凭风吹雨打,任凭千疮百孔,尤自屹立不倒,而壶面的嫩绿点缀则代表了自然中的循环,人性的光芒绽放,人的成长需要时间自然的生长,而整个老树桩壶身就代表了曾经流逝的时光,每一个瘤节,就是一处生命中铭记的感受,感受不同,瘤节不一,而只有永不放弃,才能从这些人生经验中,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这一切都从现时的坚持不懈开始。树桩的形象,自然也就衍生出坚定不移的情感蕴意,因为枯木之所以能够逢春,关键就在于拥有永远不言放弃的精神。
内蕴与外形的结合是这件作品塑造的关键,所以在制作这把壶以前,要充分理解自身所要表达什么,以及对应的传统文化,创作的过程就是思考两者融合的方式,只有让情感和文化交融,紫砂壶的形体才有着现实存在的意义。
在紫砂壶艺创作中,融入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对我们古典艺术文化精神的延续,是寻找万物和谐共存的持续尝试,是对自然种种的洞察,是对情感的提炼、感知、传递,这些情感就如同在厨房中调和五味,在画盘中添墨注彩,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让生活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