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田梧塘黄氏纸扎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2019-05-28俞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黄氏妈祖清泉

俞芳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州 350117)

一、梧塘黄氏纸扎概述

莆田是福建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坐落在“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的木兰溪畔,东面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福州,南接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它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丰厚的传统文化及淳朴的乡风民俗,孕育出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誉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梧塘黄氏纸扎闻名遐迩,早在2009年已被评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氏纸扎的历史可上溯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六代传入。目前,黄清泉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梧塘黄氏纸扎》代表性传承人。

黄清泉现年50岁,祖传纸扎技艺,自12岁开始随父学艺。其父母做了一辈子的纸扎,从小耳濡目染,对纸扎产生浓厚的兴趣,两个兄弟早已放弃纸扎这一行当,唯独黄清泉凭借天赋和不懈的钻研精神,经过38年的风风雨雨,不仅掌握了传统纸扎工艺的核心技术,更是将黄氏纸扎作品样式发展到今天的八大门类800多个品种。黄清泉具备高中文化水平,加之天资聪颖又善于吸收、借鉴,他具备一定的书法、美术、历史典故、建筑、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主题鲜明,并蕴含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具有闽台民俗风格的个人风貌,其作品无论是种类的数量还是精细程度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2008年初,黄清泉被授予“2008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纸扎艺术大师”称号,其作品《杨柳观音》《目连尊者》还分获金、银奖。2008年7月,他的作品《西方三圣》《妈祖》等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参加的“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中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其作品《西方三圣》获得“精品奖”,《妈祖》和《关公》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先生在参观黄清泉的纸扎作品时评价说:“欣喜地看到黄清泉先生的纸扎艺术品,作品从构图、色彩、姿态上看,都比其他纸扎更具有观赏性、收藏性,更具有层次感,既美观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①如今黄氏纸扎盛名远播海内外,经常应邀参加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台、东南亚各地的展出、传授技艺活动,越来越多的纸扎作品被收藏。

二、梧塘纸扎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宽泛分类精细

梧塘黄氏纸扎题材宽泛分类精细,全国屈指可数。根据不同的民间风俗用途,可分为拜忏类、庆寿(含谢思)类、结婚类、开光(告竣)类、持戒类、安土醮类、巡游醮类、禳火醮类,共八大类计800多种,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拜忏类是纸扎文化最主要的展示平台。拜忏类是依照忏法礼佛诵念、忏悔罪业、超度亡灵的宗教活动,源于梁武帝。主要用的纸扎是金童玉女、目连尊者、大轿、钟鼓楼、门头亭、葛仙翁、进表马、九莲马、表盘、九莲灯、文殊菩萨、普贤真人、伽蓝、梁武帝等。安土醮:在莆田人们无论选择还是建造阳、阴宅都很重视风水,往往会请专业人士帮忙定夺良辰宝地以求禳凶辟邪、保平安,这也是梧塘纸扎文化展示舞台之一,所用纸扎后土、殷元帅、勾陈、陈蛇等。巡游(驱瘟)醮:旧时,由于社会科技不发达,生存环境恶劣,医疗水平有限,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疾病常常束手无策,只得依赖建醮,祈求神明保佑,驱瘟弭灾,通过纸扎品来传递心愿。巡游(驱瘟)醮纸扎有乌龟、寒山、舍得衣、年王衣、法船等。开光(告峻)类:圆满完成工程后,古人需以隆重仪式为开端方可使用,所用纸扎品有通天钱、八卦灯,先天衣、葛仙翁、四将(温康马赵)、城隍大神等。禳火醮类有火钳、火龙、火雅、火武符使马一匹等。②

(二)地域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图1 上层由左至右:黄清泉和他的作品《海上和平女神、立像妈祖、四合院、差役、关公、金童玉女;下层由左至右:观音大士、目连尊者、西方三圣-普贤、西方三圣-文殊、神骏由疆、温康马赵

图2 上层由左至右:地头使者、寒林老爷、纸扎半成品、韦驮将军、焦面使者;下层由左至右:十二库司、祖传脸模、制作纸扎的工具箱

说起莆田文化,妈祖文化无疑是张名片,妈祖是航海保护女神,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信仰的女神,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早在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作为她的故乡莆田湄洲湾,一千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妈祖文化,这些凝聚着当地百姓虔诚信仰的民间文化,是黄氏纸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怀着对妈祖的虔敬,黄清泉先后创作多尊以妈祖为题材的纸扎作品。2017年10月2日笔者有幸参与由涵江区举办的全国人民喜迎十九大闽台妈祖巡游两岸情的盛大文化交流活动。在江口东岳观展示了黄清泉专为此次活动新创作的《海上和平女神》《立像妈祖》。其中《立像妈祖》中的妈祖站立在八角坐台上,寓意耸立在八闽大地的闽中湄洲岛上,在风和日丽的阳光下,迎着二到三级东南风(衣襟往后飘移而显下垂感),脸带微笑,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宝岛台湾民众,端庄且慈祥,体现着妈祖大爱、博爱、祥和的精神。除此之外,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也是其创作纸扎的重要支撑。例如:曾经获得银奖的《目连尊者》源自佛经《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故事,大意是目连母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连遍游地狱寻母,终于母子重逢,同升仙界。因其因果报应色彩浓厚,故深受百姓喜爱。②

(三)祈福迎祥寓意深刻

英国作家维克多·特纳在《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说:“在所有的仪式背景下,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做出的手势,每一首歌或祷告词,每一个事物件和空间单位,在传统上都代表着除了本身之外的另一件事物,比它看上去的样子有着更深的含义,而且往往是十分深刻的含义。”③自古,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中就有着祈福迎祥的思想,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了人们通过庆祝节日,表达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例如,五彩缤纷的纸扎灯笼、花鼓、舞蹈道具等。纸扎的另外用途涉及丧葬祭祀及宗教的超度拜忏等多个领域。通过纸扎,予以承载对神灵的崇拜、对亡灵的哀思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例如:金山银山表示像山一样多的金银;金童玉女以及侍者、随从等人像主要寓意是生者希望已故亲人在阴间有人伺候身边,做个贵人,享享清福;神像的寓意是逝者在阴间能得到各路神仙的护佑,万事顺意;日常生活用品是人们必备的,生者相信阴阳两界有着相通之处,因此,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是重中之重;交通工具是马和轿。男性死者用纸马,女性死者用纸轿,是去往阴间的交通用具,希望生活安稳富裕;建筑纸扎:主要有四合院,各种厢房、亭子、别墅等,房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火红对联框上贴,用来满足逝者遮风避雨的生活需求,过上舒适惬意的日子。此外,黄氏纸扎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植物也都象征美好吉祥寓意。例如:“鹿”与“禄”谐音,自古就寓意富贵;鹤代表长寿,在黄氏纸扎的金童玉女就常坐在鹿和鹤背上;马有马到成功之意,黄氏的《神骏由疆》曾经名满天下。

(四)强烈的装饰风格

黄氏纸扎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强烈的装饰风格,造型夸张,形体概括洗练,取舍大胆。黄清泉特别擅长于扎制妈祖和观音,他曾告诉笔者,在所有类型的纸扎品中最难的要数妈祖和观音,其二者面部塑造时脸型均需标准的瓜子脸,五官中眼神的把握更能显示创作者的水平高下,要将她们慈悲为怀、博爱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嘴唇丰满轮廓优美,嘴角略微上翘,给人以端详平和之气;沿着眉骨而画的长而弯的柳叶眉需一气呵成,来不得半点犹豫,这些都需要多年功夫的积累。此外,体型、动作、衣裙、头饰、道具都需一一加以设计,认真推敲。例如《杨柳观音》,黄清泉将她设计成手持净瓶,从天而降的瞬间,只见观音的脸偏往一侧,裙子飘向身后,让人物充满了动感。对穿长裙的人物形象,黄清泉特别重视对衣纹的组织、对裙角飘举的方向和角度大小的把握塑造。与妈祖和观音相比,其他武将、阎王等类型则可更大胆进行夸张变形。例如,表现狰狞可怖的形象可加大眼睛,怒目圆睁,浓眉上扬,眉头紧锁;表现力大无穷可加大手臂、腿脚、腰身等,不必过于拘谨。另外,纸扎作品的手无论作何手势均以剪纸的方式剪出相应动态,之后将手粘贴固定于前臂,极具装饰性,意到为止。建筑类纸扎无论是墙裙、门窗、地面还是屋内陈设都以强烈装饰图案进行美化,既丰富又有形式美感,繁而不杂。

色彩是纸扎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氏纸扎的色彩既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又富于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纸扎功能的特殊性,色彩在纸扎艺术上的表现除了让视觉上拥有更多审美体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能让观者的情绪得以疏通并得到慰藉。“五光十色的戏曲人物,金碧辉煌的建筑,色彩艳丽而单纯的祥鸟瑞兽,已经超越了实际物象的色彩,极具视觉吸引力,在特定的丧俗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装饰艺术融合民俗活动的同时,它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抓住了祭奠者和旁观者的眼球,使物理色彩和情感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我们并没有感到丧家之严肃,而感到某种热烈的人情味。”④黄氏纸扎主要为当地民众拜忏、庆寿、结婚、开光等场合所使用,为了表达热闹喜庆的氛围,纸扎作品的色彩大多是大红大绿,五光十色,格外丰富,以对比为主要处理方式。“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这短短的配色口诀简单明了,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敏锐的色彩感知力和独到的用色心得。黄清泉《海上和平女神》作品正中端坐着的妈祖身穿鲜艳的橙色衣裙很好地衬托出粉肉色的脸颊;紧靠其左侧站立的仕女身穿湖蓝色衣服与妈祖衣服形成强烈对比,而其微微抬起双手的衣袖内衬下摆呈橙色,又与妈祖身上的衣裙相呼应;紧偎妈祖右侧身旁的仕女则身着嫩绿色上衣,与那身穿蓝色衣服的仕女在色彩运用上相邻近,妈祖头戴的帽巾为嫩绿色也与穿绿衣的仕女同色。整件作品在色彩处理上可谓匠心独运,处处显示作者高超的用色技巧与修养,其在大胆对比的同时又注意整件作品的调和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色彩对比除了以上提到的色相对比外,还有不同色块面积大小对比,例如,《目连尊者》作品以大面积橙色格子袈裟外套与小面积鲜黄色内衣形成对比,整个人物塑造外形简约,色彩搭配协调且不失变化,令人耳目一新。此外,黄氏纸扎还常用不同材质的纸张共同组合在一件作品中,让同色系因纸质的光泽亮丽或亚光平和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氏纸扎特别擅长用黑、白、灰、金色。例如《温康马赵》作品中四大将肤色服装不同,人物动作姿态也各异,唯一相同的是四个人白裤黑鞋却是一致的。还有《韦陀菩萨》作品中人物身穿白色长袍,只在衣领、袖口装饰花边,身后的座椅饰有塑料材质的金色浮雕,整件作品清新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又不失金碧辉煌之感。

(五)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融合现代新材料,锦上添花

黄氏纸扎主要材料是裱糊用的纸张、捆绑用的绳子、铁丝和扎骨架用的竹子、麦秸秆、芦苇以及浆糊、竹钉、胶布等。祭祀类纸扎一般用弹性好且易于焚烧的高粱秸秆。黄氏纸扎依传统纯手工扎制而成,融剪纸、绘画、书法、草编、扎制、雕塑和裱糊等多种技艺于一体。一件纸扎作品往往要经过选材、扎骨架、剪镂、裱糊、折叠、彩绘、装饰共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黄清泉告诉笔者,他做纸扎的骨架以芦苇秆为主,因为芦苇秆粗细大小接近且柔韧性很好,可塑性强,且相互间交插方便。由于黄清泉的纸扎作品具有收藏价值,为了防蛀虫,竹皮需用祖传秘方配制的药水做化学加工处理,脸模范制时贴的是毛皮纸和薄薄的白色卷烟纸,衣服等用的是安徽产的色宣,即使放在太阳下暴晒也不变色,可存放三、五十年仍保持原貌。《关公》那油光发亮的红脸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关公脸是往专门的脸模上贴6层毛皮纸,最上面一层贴白色的薄薄的卷烟纸,之后再补灰、刨光,最后再上2道红漆,怪不得关公的红脸这样亮堂,原来用的是红漆上色。由于黄清泉的纸扎用料考究、工序繁杂且工艺精湛,他的纸扎作品价格高于市场一般水平也就合情合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新型材料的面世,黄清泉以其敏锐的嗅觉与探究精神,不断挖掘新材料,拿来为其所用,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秘密武器,让他的作品锦上添花。

三、梧塘纸扎的价值

(一)民俗价值

纸扎发端于原始宗教(巫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有着割不断的神缘情愫,故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在莆田当地民俗风情淳厚,传统文化积淀较深,纸扎在这片沃土上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丧葬礼仪都相当重视,可谓“事死如事生”,由此而形成的祭祀丧俗的纸扎艺术,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纸扎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潘鲁生、黄永健先生在《纸人纸马》一书中指出:“纸扎工艺的出现,逐渐废除了厚葬风俗,使中国的丧葬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也是中国民俗、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而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只要人类存在,必有个体的死亡,就有哀思的情感,那么丧俗的艺术形式恐怕就不会消亡,祭祀供奉纸扎已成为中国民俗艺术的一部分而载入人类文化的史册。”⑤除了祭祀丧俗纸扎,还有节日欢庆、结婚、庆寿等也要用到相应的纸扎。另外,由于是妈祖的故乡,因此,围绕妈祖展开的各类纪念及巡游活动创作的妈祖题材的纸扎作品也成为了黄氏纸扎的一大亮点,这些都为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提供了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宗教价值

纸扎艺术的缘起与嬗变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道教、佛教、三一教还是各种民间俗信,它们互相渗透、影响、水乳相融,不断发展前行。民间信仰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表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已成常态化。其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非同小可。它不但有助于规范社会区域的秩序,同时也对个人道德行为有一定约束力,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莆田是著名的侨乡,黄氏纸扎以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民俗民间文化内涵,对广大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寻求民族文化认同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实用价值

作为丧葬祭祀、节日欢庆、结婚庆寿以及民间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它用以制作的原材料获取较便利几乎唾手可得且价格低廉。由于纸扎是用竹条、芦苇秆、麦秸秆扎制骨架,之后再往骨架上裱糊、装饰,因此,纸扎品具有轻便,易挪动、易燃烧、较环保、可观赏的优点。纸扎的这些特性让它成为丧葬祭祀等活动仪式中的不二选择。作为民俗用品,它对于世人具有寄托情感、表达心愿的功能。通过购买、烧送纸扎能使人的心理得到强烈的暗示,同时疏通悲伤情绪,有利于调节身心。除此之外也有取悦亡魂,以求获取庇佑的目的。正如吕品田先生所总结的:“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氏族宗法血缘传统的延续,使中国的实用理性特别发达,以至于整个中国文化都带有鲜明的实用性格。”⑥

(四)审美价值

黄氏纸扎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从未中断过,从中着实反映了民众对这一习俗的认可和传承。经过黄氏家族七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黄氏纸扎已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品种日益丰富,作品日臻完善,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黄氏纸扎扎根于本土文化,努力吸收姊妹艺术,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除了个别装饰品用到现代新型材料,例如,妈祖、神佛等头饰、宝器、武生的盔甲,或是座椅上的塑料浮雕等材料,其余用来裱糊的均为各色纸质品。当生活中毫不起眼的竹皮、芦苇杆、麦秸秆、胶布、毛皮纸、宣纸、铁丝……经过艺人的捆扎、裱糊、剪刻、镂空、粘贴、描绘等十八般武艺打造后,一件件蕴含民间典故、民间传说,造型朴拙动人,色彩艳丽多彩,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油然而生,让人们无不惊叹我们的民间艺人不仅技艺精湛,同时大脑里存储的信息如此之大,仿佛是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藏。

结语

通过传承谱系表,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梧塘黄氏纸扎的发展脉络。作为家族传承,一代又一代的艺人通过口授身传将这门手工艺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并继续向前推进,让世人能够有机会领略这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手工艺的风采。梧塘黄氏纸扎依托本土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乡风民俗,通过民间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使作品具有独特且浓郁的福建海西地域特色,反映着当地百姓的审美趣味,是生活的原发性艺术。“我家六代都靠这个手艺吃饭,不能让它在我这儿给断了。”说这话时黄清泉的目光是坚定的。接下来,他正信心满满地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争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朵在八闽大地的民间艺术奇葩会绵延不绝,永远地盛开下去。■

注释:

①吴芹芹.传承纸扎艺术 弘扬民间文化[N].莆田侨乡时报, 2008-08-15(文化长廊版).

②清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2009.11.20:11-17.

③窦兆娜.丧葬礼俗中纸扎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民间信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88.

④潘鲁生.山东曹县戏曲纸扎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9.

⑤潘鲁生,黄永健.纸人纸马[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69.

⑥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99.

猜你喜欢

黄氏妈祖清泉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清泉醋业
妈祖祭典
石上清泉
狐生子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黄氏家风警世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