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介入“乡村记忆工程”的教学途径
2019-05-28张玉芝
张玉芝
(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济南 250022)
“乡村记忆工程”是国家2014年提出作为国家城镇化建设“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要求的载体工程。主要强调对一些珍贵的乡土传统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以“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形态进行保护,实现乡村记忆在村落中的传承,并对外展示乡村记忆,为急剧变迁社会中的人们保存乡村的精神家园。不同的参与主体在乡村记忆保护工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取得一定成绩。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介入到乡村记忆工程中,对创新乡村记忆保护措施、拓宽乡村记忆保护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将传承乡村记忆理念引入高校课堂是从更宽泛、更深远的视角理解和践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因为只有更多的知识青年参与进来,才能使乡村的传统文化之根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高校设计类学生的课堂也不应仅仅停留在教科书所呈现的最基本知识理论里,而应转向更具实际应用空间的现实生活层面。有鉴于此,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群体,基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语境,以主题实践作为教学途径,促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设计介入到“乡村记忆工程”中,使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得以深入人心,为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大政方针贡献自身的智慧。
介入“乡村记忆工程”的教学设计本着引导、强调、鼓励的原则进行。首先引导学生对乡村记忆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强调通过对古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并发现自己所要表达乡村记忆内容的焦点;最后鼓励在前期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追寻内在感觉进行专业设计表现,并将成果进行社会推广。在此思路指导下针对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问题将通过三个途径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对乡村记忆内涵进行研究
年轻人是传统文化和乡村记忆的重要继承人,但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对乡村记忆反而越来越淡薄,因此需要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进行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之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特别是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其在理解乡村记忆概念的内涵方面多有不足。因缺少在当地乡村生活的阅历,其乡村记忆也仅限于他们从文学影视作品或老辈人的讲述认知体系下得来的的乡土意象。青年学生是城市和乡村未来的设计师,虽然他们不像乡村土著居民的乡土情结那么浓重,但对于引发乡村记忆的景观构建也具有关键的作用,应负起相应的专业使命与社会责任。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其专业的属性主要针对视觉美学领域,对于乡村记忆这一内涵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在授课中应重点增加关于“记忆”“符号”等概念的理解,增强从传统的源头寻找文化记忆符号的意识。例如邀请某一村庄的民间艺人进课堂进行传统技艺的讲解和现场制作展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加深他们对技艺符号的了解,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还可经常鼓励学生参加非遗博览会进行传统技艺和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这些举措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其创业思路的拓展也大有裨益。另外,设计项目主题,引导督促学生搜索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等资料,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同时,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现状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只有认识到现存状况的不足之处,才会发现改变的空间。通过主题教学还可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乡村记忆进行意象表达。以引导视觉传达方向的学生从自己家乡中找出能表现乡村记忆的某一主题进行设计构思为例,如对某家乡品牌进行推广,先从文化角度分析其中记忆根源,再分析思考能勾起人们对家乡记忆和怀旧情怀的元素,然后构思规划通过何种艺术方式去表现这些素材;最后将家乡素材以文化产品创意形式进行宣传策划,如做包装、书签、折扇等各种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以促进这一理念的实施与推广。
图1 S村景观(作者自拍)
通过对乡村记忆内涵的研究和了解,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可引发人们产生乡村记忆的符号素材运用到设计中去,与消费者产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便于大众积极参与到乡村记忆工程中来。
二、强调学生对古村落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①基于这一概念,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的目的是对乡土记忆形成的根源进行考察与研究,然后结合现状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重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专业知识的深度以及文化素养的高度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在基于探究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对乡村记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乡村记忆不但是乡村的历史,又是人们对乡村的印象、家园感和认同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不断构建的过程。通过对乡村记忆资源诸如物质资源(乡村民居、公共空间、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资源(语言、文字和人文活动等)的实地调研和走访,促进学生对乡村记忆结合当下环境进行认识上的建构。
以环艺设计专业的视角走访调研山东某一老村落S村为例说明调研教学的必要性。S村落以石房子为主要建筑形式,其外观石头墙壁肌理表现粗犷、朴实、触感强,有自然原始之美,其间渗透着祖辈们浓浓的乡土人情。因村民为居住翻新重建的水泥墙壁房屋和遗留的老石头房子新旧交错布局,新水泥房将老石头房所形成的质朴记忆感切割得非常零散,产生了不和谐,所以难以找到完整的乡村记忆感。这点在拍摄取景时显得尤为明显,因为镜头中总有现代水泥房的镜像参与其中,很难找到一片连续的老建筑群所带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沧桑感。更像是在弹奏一首怀旧老歌时出现不和谐的杂音,总把听众的思绪拉出画面,无法让人沉醉其中(图1)。针对此问题需学生从中体会并找出原因,在村落规划时规避这种情况,在建设新建筑时应将和石头房屋建筑相协调的建筑肌理元素应用其中,使新旧事物之间产生和谐感。
通过走访调研能深化学生对乡土概念的体会,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应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调研和课堂讨论自由地发表对乡村记忆工程的价值评判和建议,将会产生较强的社会问题认识力。学生可以从专业技术和美学高度为乡村记忆保护者提供理论支持。设计和社会实际相关的实践课题能使艺术设计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引导其关注有关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美感问题。
三、鼓励学生将设计成果进行社会推广
以介入“乡村记忆工程”为背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和引领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对蕴含乡村记忆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介入。在这个过程中,视传方向的学生可将对家乡的记忆印象或将传统技艺融合进设计作品中进行宣传推广;环艺方向学生将依据当地村民对乡村记忆的情怀结合专业知识来进行乡村环境新规划;产品设计方向学生创作大量具有乡土情怀表现的产品设计作品,引发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产生联想勾起对乡村记忆的眷恋。设计思路一旦被打开,具有乡村记忆符号的原创作品就会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源源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正确的传承路径和美学价值观推广,便于引领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针对乡村文化记忆的推广实验,将课堂实践的初步模拟成果通过社会相关部门的配合转化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社会成果,从设计的源头和实践的层面帮助解决乡村记忆工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通过以上对乡村记忆语境下的教学途径的思考和认识,不难发现,立足于本专业优势是设计群体介入“乡村记忆工程”的根本路径。在这一路径中只要把握好对学生从乡村传统文化正确引导的角度,就会使文化传承问题变得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赋予其现实实践价值。
在介入“乡村记忆工程”的教学活动中,将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同大学课堂联系起来,探索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乡村记忆工程”的有效策略及社会实践课题的介入途径,重新定位新时代乡村文化概念。在探究活动中,能调动学生参与“乡村记忆工程”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无论从人才培养机制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优化、理论向实践技能的转化,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现实价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濡染下,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进行乡村记忆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得求知不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直接参与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更能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走向新时代美好的乡村文化建设之路。■
注释:
①孙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