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山东潍坊归真园园林艺术分析
2019-05-28路艳卞贵建季洪亮郝腾飞
路艳,卞贵建,季洪亮,郝腾飞
(1.潍坊学院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3.四川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成都 611130)
中国古典园林取材于自然山水,无论在形式还是意蕴上都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秉承魏晋时期“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理念,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思想体系的交融渗透,中国古代造园家创作出数量众多的私家山水庭园,这些私家庭园风景如画,清疏雅致,充分反映了园主人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回归精神家园的希冀。园林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功能早已扩大,现代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园林有着更为迫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要求。如何顺应时代的需求,同时又能发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智慧和精髓,是面对西方思想冲击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位于山东潍坊的古典式园林归真园,由中国著名园林专家杨鸿勋教授创作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享受,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创意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时任潍县县令的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一诗中描述的潍县繁华热闹的街市夜景。潍坊,旧名潍县,地处鲁中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鱼盐便利、物阜丰饶,明清时期因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繁荣而远近闻名,富商巨贾云集,私家园林荟萃,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
归真园创作之前,杨鸿勋先生实地调查了具“鲁东明珠”之称的十笏园,考证了清代自怡园原址,并对博物馆珍藏的清道光年间的《自怡园图》(图1)进行详细阅读和绘录,作为归真园创作的第一手素材。鉴于潍坊自古就兼备南北文化的特点,确立了归真园遵循《园冶》造园思想,继承潍坊原清代自怡园和现存十笏园造园技法,融汇南北私家园林艺术风格的设计创意。
二、规划布局
归真园占地面积约1公顷,借鉴清代《自怡园图》所记景象成园。整体布局以明湖为中心,池北筑山,环水池假山布置以建筑亭榭和山石花木,通过曲径、游廊、山道、园桥组织游览线路,将各个景点有机联系在一起(图2)。布局紧凑,轴线明确,错落有致,园林空间层次丰富多变,是传承古典园林创作的佳例。
图1 《自怡园图》(清·谭汝霖)
图2 归真园总平面图
图3 绿荫堂
主体假山自西北向东逶迤起伏,幽谷溪涧、洞壑深邃,最高峰为螺髻峰;水池近方形,岸线自然曲折,东西两端各有一弯水尾,一则通向池北假山山涧,一则通向园东十里山塘。池南为全园主体建筑绿荫堂(图3),与苏州拙政园之三十六鸳鸯馆极为神似,层次分明、清雅别致。因建筑笼罩在百年参天古树所撑起的翠绿浓荫之下,故命名“绿荫堂”。池西沿着山势抬高,依次为天香院、琴台山庄、桃源村寨,以爬山廊相互连接;池东建筑密集,由东篱馆、仰燮楼、秦淮人家、夜泊店等构成南北狭长形的建筑群落组合。
三、园林造景艺术分析
(一)空间布局传承“隐曲”的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视点、多空间、空间连续变化等特点,常被喻为立体的山水画长卷。归真园占地仅1公顷,尺度较小,怎样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做出尽可能丰富的空间和视线变化,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李渔《闲情偶寄》中说道,园林往往“故作迂途,以取别致”。归真园在空间创造上传承了古典园林迂隐曲折的“隐曲”艺术手法,运用空间分隔、对比、层次、抑扬、因借、渗透、虚实等手法巧妙处理,形成了以开阔水面为中心,周围环绕以廊、墙、建筑、山石、植物等形成迂回曲折的“流动性”空间形态。园林整体虽小,但是愈分隔掩隐,愈感到空间无限,愈隐曲变化,愈有不尽之意。空间布局的曲折变化对园林空间的层次和景深至关重要,而空间序列组织则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归真园中,创造了南北中心轴线与闭合环形廊道结合的“一轴一环”空间序列布局形式。(图4)
面壁轩—假山—绿荫堂—明湖—北山—螺髻峰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南北中心轴线,轴线两侧建筑互为对景,整体布局节奏紧凑,错落有致,形成起始、开展、高潮、尾声等若干段落,丰富了园林纵向空间层次。闭合环形序列则以曲折回环的廊道连接各个景观节点的形式,形成“点—线—点”的空间结构。入园门,循西入园,面壁轩—天香院—琴台山庄—桃源村寨—螺髻峰—月夕烟晨—兰舟—枫林晚照—仰燮楼—十里山塘,各景点通过环形“线”连接依次展开。连续的空间感,有机的秩序性,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序列。
(二)掇山理水以画意入园景
“园者,画之见诸于行事也”。以画意入园景,以画论代园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特征,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立意、构图、章法、意境等方面均对古典园林艺术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山石相互因依,水泉互相沟通,山水构成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
归真园掇山以北山为构图中心,依墙而建,自西向北,再延伸至东部。山的叠掇,雄壮敦厚,最高一峰螺髻峰,是山系中高而大的主岳,西麓和东坡“冈阜拱伏”,突出“主山始尊”。东次峰隔濠涧与主峰相望,有跨涧仙人桥相通。宋李成《山水决》说,掇山要“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总的立局既定,就可以展开山势,“重迭压覆,以近次远,分布高低,转折回绕”(清唐岱《绘事习微》),“土石交复,以增其高,支陇勾连以成共阔,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清笪重光《画筌》)。归真园山势即是如此,山麓、山坡、险峰、山崖、山洞、山溪、山涧、山坞、平台,有起有伏、有平有缓、有转有折,全局势转而形动。
园中有山又有水,才能生动活泼。诚如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脉……,故山得水而活”。归真园水系连贯,绕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水体形式丰富,湖、池、溪、涧、泉、瀑、潭、汀,几乎囊括了自然界中的全部形式。主湖明湖三面环山,一面面向建筑,水源源头有二,一处来自西北山体,山涧溪流顺流而下,汇入主湖;另一处为北部山瀑,瀑布从山顶倾斜而下,沿峡谷蜿蜒而下,流入主湖。主湖近方形,水面开阔,绕过仰燮楼后来到十里山塘,变为规则式的石矶驳岸水池,清澈池水缓缓流过,水池尽处荷叶亭亭如盖,水系至此迂回向西,形成溪流,直至绿荫堂南侧假山下,形成小型水潭,山瀑直落潭下,潭畔有小涌泉,水系到此结束。归真园以山水为胜,山体宏伟逶迤,灵活多变;水体婉转开阔,趣味十足,山体与水系配合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成为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
(三)优美的诗文意境创造
诗情画意历来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造园家都非常重视园林的意境创作,把“立意”置于造园的核心地位。咫尺园林展现独钓寒江、小桥流水等山水画卷,游人徜徉园中,自有“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的意趣。诗文意境为归真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匾额、题咏、对联使园林显得更加古朴、典雅。主体建筑“绿荫堂”取意四周环境“翠绿浓荫”,“桃源村寨”则循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景象而成;“仰燮楼”表达对郑燮(郑板桥)的敬仰之情;“东篱馆”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螺髻峰”源自苏轼诗“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至若渊潭“深千尺”,垂瀑“落九天”,则更可窥见一斑了。归真园独特之处更在于通过组景表现整首诗词的意境。北山东坡山麓“寒山石径”石坊、“枫林夕照”亭、“月夕烟晨”茅草方亭,寓意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闲适豁达意境;兰舟、柳堤长洲、“晓风、残月”路亭,诠释了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月笼纱”“水乡榭”“夜泊店”和“秦淮人家”构成的十里山塘建筑群,则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描述的商铺红火的情境,隐喻了明清时期潍县街市繁盛茂华的商业景象。园中景象在诗文题名、题咏的启示下,引导游人感悟景象所蕴藏的情意观念、人生哲理,深化了园林景观的意境主题。
图4 归真园空间序列布局
图5 古朴淡雅的屋顶挂落
图6 墨绿的木雕竹节斜撑
(四)融合南北艺术,突出潍坊地域文化特色
潍坊归真园在创作上融汇南北私家园林艺术风格,并且突出潍坊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上借鉴江南园林营造手法,形成以湖池为中心、北面掇山、环池布置建筑亭榭和山石花木的空间布局。园中北侧山体借鉴潍坊清代《自怡园图》所记景象而筑,既有北方山体的雄厚庄重,又有江南山林的曲折秀美。园中建筑亭、堂、阁、楼、轩、榭形式多样,建筑外观浑厚平稳,翼角起翘平缓,是北方特点,空间划分使用院墙、漏窗、月洞,轻盈空透,色彩古朴淡雅,则具南方建筑特点(图5)。归真园还借鉴潍坊清代名园十笏园建筑特有的两段式屋面和木雕竹节斜撑的建造手法(图6),体现了对潍坊历史文化的尊重。仰燮楼院内以竹为植物主景,或成丛成片,或竹石相伴,突出了板桥画意“竹文化”表达,更是对其追求简约和创新思想的景仰之意。河街半廊的粉壁上,镶嵌着与潍坊有关的古代名人,如郑板桥、刘墉、刘统勋、陈官俊、陈介祺父子的诗文书法石刻。此外,建筑的装饰挂落采用潍坊的风筝、剪纸和核雕图案,极大地突出了潍坊的地域文化特色。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多层意义叠加而成的文化符号。潍坊归真园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为现代人在喧闹都市中创造了一处宁静的精神场所,如同中国的古园一样,吸引着游人身临其境地感知和体验。徜徉在归真园里,一座座亭榭、一段段院墙、一条条长廊、一幅幅花窗……仿佛穿越百年与古典对话,退隐静思,心中肃然,顿觉心灵的涤荡与澄澈,完全异于现代城市公园中的感受。在当今西方各种景观思潮的冲击下,中国风景园林师应该把传统园林的各种造园手法与现代造园技法相结合,创造满足时代需求、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文化特色的中国现代园林。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也是建立中国园林“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