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里份更新的空间改造设计探索
——以三德里为例
2019-05-28李昌锦王刚田甜李嫣然
李昌锦,王刚,田甜,李嫣然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群落,它展示着武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文化。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出现了片面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筑的现象,武汉的部分里份也存在被任意改造或被破坏的问题,里份的保护与改造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将这种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软实力,传承武汉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最古老的武汉里份——三德里进行调研测绘,构建数字分析模型,研究里份在现代社会需求中的共生之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其相应的设计路径。
一、里份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
(一)里份的历史变迁
里份是武汉近代史的缩影,从汉口开埠到抗日战争年间,是里份的发展建设期,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里份的蓬勃发展戛然而止,自此之后里份文化仿佛失落了一般,失去了当年的繁荣景象。建国之后,里份又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牺牲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位于武汉沿江地带与中心商业区,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里份渐渐被城市快速发展进程所遗忘,走向衰败。里份从1949年前武汉老里份高峰期的280处到如今的90余处,保留完好的不足10处。经过百年时光流逝,材料的腐蚀和居民自行的改建使得这些建筑群落变得破败不堪,在里面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和不良的采光条件带来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表1)
表1 里份的历史变迁
(二)里份的文化价值
图1 里份建筑群
图2 里份建筑的装饰纹样
图3 里份建筑
图4 历史与当前里份的街道对比
图5 居民自行改建建筑和高密度的生活环境
图6 传统装饰纹样被破坏
图7 里份改建产生的危险结构
武汉里份的形制,一方面受到唐代时期里坊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19世纪末的汉口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后,里份也受当时西方建筑设计技术和理念的影响,成为西方低层联排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井式建筑的结合体(图1),因此在里份设计中,既有代表西方装饰的简单几何形态,如有机曲线和花卉浮雕,也有各种传统中式图案、颜色和构件(图2)。里份作为中西结合建筑形式的成功典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且里份作为武汉近代史上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包含大量的历史人物及典故。里份建筑中,包括有向警予故居、贺龙故居、汉口大买办旧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图3)
二、三德里社区现状分析及问题发掘
本文选取最古老的里份——三德里作为里份设计研究的对象,以此探究里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三德里的文化氛围分析
里份曾经以活跃的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而闻名——在公共空间中的儿童嬉戏玩耍,大人们聚在一起玩牌或悠闲地晒太阳(图4a),里份中的人们就像一个相处融洽的大家庭。这种公共空间的休闲方式,逐渐成为了里份代表性的市井文化,也成为了里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实际考察过程中很难再感受到这种有着浓郁武汉特色的市井文化氛围,鲜少见到人们在空间休闲,相反的是汽车的入侵使得原本就狭窄的公共空间更显拥挤(图4b)。传统的街巷难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导致里份内道路拥挤,人车混行。这种不再具亲和力的街道空间,使得人们逐渐减少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年里份特色文化的流失。
(二)三德里建筑形态及现状分析
调研团队对三德里建筑进行了测绘分析,根据其屋顶特征将其分类成三种主要的建筑形态,“H”型、“E”型和“I”型,并测绘得到了三种主要建筑形态的数据。(表2)
表2 三德里住宅测绘分析
三种形态的里份住宅均为高约9米左右的双层住宅,每个单元的宽度在3到6米不等,所以里份住宅呈现出竖向较高、横向狭窄的空间形态。其特色——前门天井的高度约为4.5米,面积约为6米2,面积不大的情况下,还位于建筑外侧,因此里份的天井通风采光效果相当有限。在三种形态的差异性上,根据考察和测绘比较发现,“H”型住宅是三德里建筑中体量最丰富的类型,在前后两个面均设置有并置双天井,这也促使其在三德里三种建筑类型中采光和通风效果相对较好。“E”型住宅是天井数量最少的类型,其在建筑的一侧设置有天井,另一边使用墙壁和屋顶封闭成一个连续的体量,这也导致了它的通风采光表现较差。而“I”型住宅是空间最为密集和局促的类型,该类型的住宅居民自行改建最多导致其建筑损坏最严重(图5)。当前状态下的三种类型的住宅,均因多年来居民不断地加建和改建,使得里份早已偏离了当初的设计初衷。过度的加建,导致里份通风和采光进一步恶化,建筑内部潮湿而阴暗。粗犷的改建不仅使得一些特色建筑构件被破坏(图6),更是形成了很多危险的结构(图7),对于居住在里面的人造成安全上的隐患。
(三)三德里物理环境分析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分析数据显示,武汉盛行风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图8a)。三德里的地理位置靠近长江,理论上讲,舒适的东南风将更容易地进入三德里的微气候圈,给三德里的居住条件带来积极影响。然而实际上并不乐观,由风环境数字模拟(图8b)可以清晰地看到,因受限于狭窄的交通空间,三德里三种类型的建筑形式均处于恶劣的风环境之中。通风功能的保障在住宅环境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稀释空气污染物,保持良好空气质量的居住环境等,显然三德里提供的自然通风条件不足以满足居民需求。
三德里社区的光照条件也不容乐观,根据三德里调研及日照数字模拟分析(图8c),其部分街巷因过窄的建筑间距,常年笼罩在阴影之下,再考虑到居民自行改造对室内光照产生的影响,当前三德里的光照条件处于恶劣的状况之中,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德里的绿化呈“点绿化”(图8d),由盆栽植物、孤立树木和短篱笆包围的低矮灌木组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了新区建设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的绿地率不宜低于25%。而三德里的绿地率明显未达到标准,因其在建设期的建筑标准对绿色设计和绿色空间均未有过多考虑。
综上所述,在19世纪末属于先进优秀的里份住宅设计,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人与环境的品质需求。光照、通风的改进以及绿化面积的提升,是当前三德里改造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优化三德里这一区域的微气候环境,来提升三德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图8 里份物理环境分析
图9 江岸地区元素地理分布可视化分析
(四)城市视角下三德里的改造潜力分析
本研究对城市数据样本的分类和提取,将通过网络抓取的经纬度数据样本,使用powermap呈现在地图中,通过这样的过程,将大量样本数据可视化,以求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三德里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探究其改造价值及潜力。首先对武汉江岸地区附近人口聚集地商业经济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得知(图9a),三德里附近的商业经济活动繁荣,预示着三德里改造潜力中在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该分析图呈现出明显的点状分布特征,究其原因,该区域为19世纪末汉口开埠之后率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含有大量的古旧历史建筑,导致新兴的商业建筑在地理上分散分布,故在数据可视化后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征。由武汉江岸地区附近人口聚集地进行的地理数据可视化分析得知(图9b),三德里处在武汉人口聚集地的核心稠密地带,聚集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因此三德里改造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回应这一区域内的文化需求。武汉江岸地区附近的酒店住宿(图9c)及餐饮业地理分布分析图(图9d)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的是其旅游价值,分析图显示其分布有一个很明显聚拢的趋势,自然是受到武汉旅游目的地分布的影响,而处在分布密集区域的三德里,有着优越的文化旅游优势和潜力。
三、三德里社区创新改造设计路径
在之前的调研分析中,本文既从人文角度出发,探究梳理了里份的历史和文化,又在客观现状的角度上从“三德里文化氛围”“三德里的建筑形态”“三德里社区的物理环境”“三德里与城市的联系”四个层次发掘了三德里改造中面临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研究促进了设计路径的生成(图10),本文认为,创新改造设计可以从接下来的几个路径入手。
(一)微小设计干预与建筑修复
微小设计干预,有别于房地产开发式的颠覆性改造方式,它是在更新的同时尽量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保留当地原生文化的记忆为目标,开展小规模的改建和修缮。
由URBANUS都市实践团队进行的设计研究“前门东四合院保护与重生计划”中提到了一种在老旧四合院中植入“新生活功能插件”的方式,即将一些现代的功能空间以一种“插件”的形式嵌入或者替换到原来的建筑肌理中,进而以微小设计干预来达到在延续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创意设计以及新的生活模式的目的。
在三德里的改造中也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手法,先将之前居民自行加建的构筑物拆除,恢复三德里的原貌。然后在一些街巷的空余处或者是在选择性拆除部分普通建筑后得到的空间处,植入一些功能性的公共空间或者是文化空间的“插件”,比如在建筑空间的间隙植入“微型书屋模块”(图11),这种微型的模块不会破坏建筑的整体,却可以丰富社区的文化氛围,还可以给社区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以此为基础激活更多的活动。设计中可以多种多样类似的“插件”形式进行微小设计干预,从一些这样微小的“点”的设计升级,提高三德里的居民生活质量,并且保留其整体建筑风貌。
(二)以口袋公园的方式引入绿色空间
口袋公园是指将一些城市边角空间或者被遗忘的空间转化成公园,作为城市传统公园的补充,更加便捷地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以此激活街巷空间的活力,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
由美国设计师罗伯特·泽恩设计的佩雷公园(Paley Park),是设计师在狭小街道中用植物设置作为声障,创造出的一个宁静公园空间,并且设置了可自由移动的椅子和桌子,供人们自由灵活地组织他们的位置和活动。
类似这样的口袋公园设计,很适合运用于三德里。将三德里违建拆除后释放的空间与现有街巷环境相结合,转变成供居民和游客使用的绿色公共空间(图12),这将不仅提高三德里的绿化率,还能优化社区内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改善三德里的微气候环境。重生空间也能唤醒社区活动中心的作用,还原部分失落的街巷市井文化,居民们可以在这边聊天和休闲,重新激活邻里活动,并且给予居民活动以更多的可能性。
(三)特色文化趣味互动活动的引入
三德里的改造除了考虑如何在环境条件上进行提升外,设计还应考虑如何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再现武汉的街巷特色文化,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发生在居民之间,还可以是居民和游客之间,游客和游客之间,以此来加强人们对里份特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位于上海的嘉善老市是由一个弄堂里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在这里既有浓厚的老上海式的喧嚣,又有国际化的餐厅和咖啡厅等,最有特点的是,嘉善老市每到周六就会自发地组织起综合集市,外国人和中国人都会在这里摆摊售卖各种特色商品,相互交流。
图10 由调研与分析到设计路径的生成
图11 “插件“式的微型书屋模块示意图
图12 人们在口袋公园交流示意图
图13 小剧场的汉剧表演示意图
图14 三德里数字实景
在三德里的改造中,也可以通过设计去引导类似的老武汉特色文化活动的产生,以促进游客和居民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生态,比如三德里作为有汉剧历史传统的里份,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还原一个微型的剧场(图13),这样热爱汉剧的居民可以在此交流和表演,游客们也可以到这里体验汉剧文化,以此激活空间活力,传承和发扬武汉文化。
(四)里份数字化还原与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考虑与时俱进,里份文化的保护也需要新技术的参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家中也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使用VR或AR获得类似于现场的旅游体验和互动。里份文化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通过互联网实现文化继承与传播,也可以制作VR动态导游地图,实现公益性的城市原生文化教育。
2016年故宫博物院正式在互联网上推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VR全景,让许多无法到现场参观的人,通过互联网即可领略到故宫博物院的奇珍异宝与历史底蕴——不仅将博物院的实景通过VR呈现,更是使用了许多虚拟互动设计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召见大臣”“审批奏折”等VR小游戏,加强游客们对历史文化的体验。里份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建立一个武汉里份网络VR平台,将里份进行数字模拟复原(图14),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同时在VR上设计一些交互小游戏,展示汉剧、武汉人文历史和里份生活习惯等,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年老武汉的街巷文化。
以上四种设计路径,分别从建筑的微改造、公共绿色空间质量的提升、特色活动空间的引入、里份文化数字化宣传与体验等四个方向,较充分地论述了如何在三德里保留建筑风貌、传承文化的同时,提升空间品质,并且和旅游业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播武汉传统特色文化,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更新体系,为其他里份式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四、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激活街区的活力,改善生活条件,以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又不能破坏原始建筑的风貌和文化特征,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与标准去满足这些要求,多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然而当前社会普遍采取一种简单的“一刀切”的保护或者重建,缺乏对场地的深入调研,也缺少改造之后对怎样可持续运行方面的思考。本文是想通过一系列研究手段,尝试从文化、建筑、居民行为、运营传播等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探索,在保护原有特色的同时寻求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结合,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为三德里系统地构建一个生态体系,发掘出其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最后,希望通过本文对三德里的探索,能为其他历史街区更新提供新的参考,为新时代新需求下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图片来源:
1、表1,表2,图1,图2,图4b,图5~图13:作者自制、自摄
2、图3:搜狐网
3、图4a:华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