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褒贬义互转不对称现象试析*

2019-05-27

关键词:褒义贬义词词义

王 玺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一、引 言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之中,当属词汇的活跃度最高,汉语词义褒贬互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与人们内在认知的变化。

(一)词汇概念义与色彩义

汉语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所谓概念义是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如:

丝绸: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织品的总称。[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勤俭:勤劳而节俭。[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色彩义附着在词的概念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词的色彩义可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其中感情色彩是用来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感情态度。用来表明说话人赞许、褒扬的情感,具有褒义色彩的词是褒义词;用来表明说话人厌恶、贬斥的情感,具有贬义色彩的词为贬义词[注]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褒义词:聪明、善良、勇敢、大公无私

贬义词:愚蠢、奸诈、胆怯、穿小鞋

同时,也存在着中性词,它们并不表明说话人对某事物的某种情感态度,它们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今天 太阳 游泳 打扫 上 中 下

由于一开始,词义的感情色彩即是由人主观所赋予的,随着人类内外部环境的发展、认知和语用的变化,部分词义的感情色彩便发生了互转。一些褒义词逐渐变成了贬义词,一些贬义词逐渐具有了褒义色彩。同时,一些中性色彩的词也在与褒、贬义词发生着感情色彩的互转。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方向

关于汉语词汇褒贬义的转化问题,目前学界也有一定的关注。杨振兰[注]杨振兰.词的色彩意义历时演变特点试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提出汉语色彩意义的历史演变具有“伴随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渐变性与突变性的统一”“不平衡性”和“对转性”的特点;张振安[注]张振安.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从客体世界、主体世界、语言世界三个方面解释了词语感情色彩变化的四种类型;刘静园[注]刘静园.论褒贬义词和带褒贬义色彩的词[J].泰山学院学报,2009,31,(4).讨论了汉语褒贬义词的界定和历史演变等问题,并对传统褒贬义词的界定做出了新的补充;吴晓雪[注]吴晓雪.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义褒贬色彩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提出词汇褒贬义的变化具有义项增减和义项不变两种变化方式,指出词义褒贬变化具有回归性的特点;李航[注]李航.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及色彩义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对褒贬义转换的各种类型及词语在语境中的感情色彩游移做出了相关描写,阐述了词汇色彩义变化的内外部原因,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色彩义的相关教学策略。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词义感情色彩变化的描写和释因方面。对于褒贬义转化上的特点,前人关注的主要是其转化过程上的特点,而对转化结果的稳定程度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在原因解释方面,虽然前人也从外部世界变化、人类认知变化、语言内部等因素中寻求感情色彩变化的动因,但还是着重于寻求外部客观因素,对人们的认知及语用因素并未做出详细的探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的定量分析数据,对词义褒贬互转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的不对称现象做出描写与解释,着重于从认知和语用因素尝试寻求褒贬义互转不对称现象的动因,从而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感情色彩的变化。

二、汉语褒贬义的互转现象

(一)褒义变贬义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部分褒义词逐渐向贬义词转化:

表1 褒义词向贬义词转化

1.爪牙

(1)比喻勇士

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小雅·祈父》)

(2)党羽,帮凶,仗势欺人的走狗

经验证明,只有真正痛击那些坚决反动的敌人的爪牙,才能争取那些动摇的分子。(《邓小平文选》)

2.吹嘘

(1)不费吹灰之力而能成就大事

叱咤而平宿豫,吹嘘而定寿阳。(南朝·陈 徐陵《檄周文》)

(2)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

他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借别人的赏识,为自己吹嘘 。(《汪曾祺·金冬心》)

3.独善其身

(1)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我和刘丽找到她,告诉她整个社会不改好,个人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杨沫《青春之歌》)

4.明目张胆

(1)有胆识,敢作敢为

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晋书·王敦传》)

(2)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而他,竟敢蔑视护林员的权威,如此地明目张胆,我当然不会饶过他。(尹俊卿《山上的树》)

5.明哲保身

(1)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但大仇既报,吾愿已毕。今欲飘然去国,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明·梁辰鱼《浣纱记》)

(2)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说违心话明哲保身就是策略?(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以上词语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向了贬义。现在人们见到这些词语时,往往不会记得这些词原本的褒义语义,而是将其看作完全贬义的词语。这些词语由褒义词向贬义词转化的过程大致已经完成,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二)贬义变褒义

在汉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部分贬义词也逐渐具有了褒义色彩:

表2 贬义词向褒义词转化

1.小鬼

(1)骂人的话,亦比喻小人

收发室那小鬼扯着嗓子喊:“现在过了会客时间,就不能给你找人,更不能让你进去!”(刘绍棠·《运河的桨声》)

(2)对小孩儿的昵称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鲁迅《社戏》)

2.冤家

(1)死对头,指有冤仇的人

我这里将就垫二三十两银子把与他,他也只当是拾到的,解了这个冤家罢。(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

(2)似恨而又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

这张婚约您带好,只要见了那个冤家,别管他什么模样,往他身上一扔,这就齐了。(冯不异、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3.后来居上

(1)资格浅的新人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有讽刺用人不当之意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2)称赞后来的胜过先前的

他勉励韩燕来要学习父亲的优秀品质,要有后来居上的精神,才不愧充当革命先烈的后代。(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三)中性义与褒贬义的互转

词义感情色彩的互转也包含着中性义与褒贬义之间的相互转化。见表3:

表3 中性词与褒义词、贬义词之间的转化

1.走狗

(1)猎狗

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

打走狗姚金凤!(茅盾·《子夜》)

2.包袱

(1)用布包成,便于携带的行李

包袱里有贵重东西吗?(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2)累赘或负担

过多的赞助费也给学生的精神压上了沉重的包袱。(1996年《人民日报》)

(3)相声或快书等曲艺中所制造的笑料

不懂幽默,这一段相声哪一点是“包袱”你弄不清楚,幽默的东西到你嘴里你就不知道怎样表现,就得不到艺术效果。(侯宝林《我和相声》)

3.空穴来风

(1)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有固然。(清•梁启超《续论市民与银行》)

(2)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

这些人的说法显然是比较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事实根据的。(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

三、褒贬义互转的不对称现象

(一)对称与不对称

关于“对称”与“不对称”的问题,沈家煊曾对其做出过形象地表述。他指出:“‘对称’和‘不对称’最初是一对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凡是有一对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例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两边的分布基本对应,因此是对称的;凡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不对称’的,例如许多内脏的左右分布不对称。大多数人是右手用得多,左手用得少,这是左右手功能的不对称,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也不对称。”[注]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在汉语中,这种“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关于汉语中“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张伯江[注]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中国语文,2001,(6).探讨了被字句和把字句在句式语义和句子结构方面的异同;江蓝生[注]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以“差点儿VP”与“差点儿没VP”“VP之前”与“没VP之前”等正反同义结构为研究对象,回答了否定式与肯定式语义不相对称的问题。沈家煊[注]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4).从语用角度,对汉语中“好不”的不对称用法做出了解释。本文将在前人有关“对称”与“不对称”的理论基础上,从认知和语用角度,试析汉语褒贬义互转中的“不对称”现象。

(二)互转过程的不对称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中的常用词(除去科学用语、日常生活用品等明显中性意义的词语,如:原子、桌子)进行了褒贬义的搜寻,利用“汉典”网络查词平台、《现代汉语褒贬用法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等释义工具,找出了25个发生过明显褒贬义互转的词语:

包袱、卑鄙、长袖善舞、吹嘘、党、独善其身、粉墨登场、钩心斗角、乖、后来居上、挥霍、混世魔王、空穴来风、明目张胆、明哲保身、裙带、土豪、纨绔、小鬼、学究、衣冠禽兽、因陋就简、冤家、走狗、爪牙

其中,由贬义色彩变为中性色彩、褒义色彩或由中性色彩变为褒义色彩的词共有8个(党、乖、后来居上、混世魔王、土豪、小鬼、因陋就简、冤家),约占互转总数的32%;由褒义色彩变为中性色彩、贬义色彩或由中性色彩变为贬义色彩的词共有17个(包袱、卑鄙、长袖善舞、吹嘘、独善其身、粉墨登场、钩心斗角、挥霍、空穴来风、明目张胆、明哲保身、裙带、纨绔、学究、衣冠禽兽、走狗、爪牙),约占互转总数的68%。

图1 词义感情色彩互转比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词义褒贬互转的不平衡首先发生在词义感情色彩互转过程上。在词义褒贬转化过程中,感情色彩的贬义化要明显多于感情色彩的褒义化,汉语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是由比较积极的感情色彩向着比较消极的一端转化,即感情色彩的下移,见下图2:

词汇由褒义词转为贬义词、中性词或由中性词转为贬义词,其所附属的感情色彩的积极性程度逐渐降低,感情色彩下移。例如“明目张胆”,本是个具有较强积极感情色彩的词语,却渐渐变成了一个消极感情色彩十足的贬义词。再如“空穴来风”,其感情色彩由中性义变成了贬义,感情色彩的积极性也实现了降低。而只有小部分的词语呈现出积极感情色彩的上升。

(三)互转结果的不对称

从褒贬义互转的结果上来看,那些发生过感情色彩上升的词语,如“小鬼”“冤家”等,其往往还处在新旧感情色彩共现使用状态之中。相对于感情色彩的下移,感情的色彩上升更具相对转化性与不稳定性。除了“后来居上”等极少数的词外,大部分由贬义词转为褒义词的词语都处于一个连续统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它们褒贬义之间的互转,大多并未完全被固定下来。

由此可见,汉语词义褒贬互转是不对称的,它存在着互转过程和互转结果这两个方面的不对称。首先,从互转过程上来看,词义的感情色彩下移现象要明显多于上升;其次,从互转结果上来看,相比于感情色彩上升的词语来说,感情色彩下移后,词语新的感情色彩更容易被固定下来。如对于现代人来说,“爪牙”要比“小鬼”具有更明确的感情色彩。

四、褒贬义互转不对称的动因

褒贬义互转的不对称现象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们的内在因素及语用因素。而本文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内在认知与语用这两个方面,以此来探究褒贬义互转不对称现象的动因。

(一)认知因素

1.人类的心理预设:“坏事物”常规变化方向

从褒贬义互转的结果上来看,词语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往往会丢失掉这个词本来的词义,即在共时层面上,不会同时出现其褒义、贬义两种感情色彩的词义。以“明目张胆”这个词为例,现在的人们看到“明目张胆”这个词时,想到的往往是“公开、放肆地干坏事”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语义,几乎不会有人想到“有见识、敢作敢为”这个褒义词义。也就是说,当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后,其新的贬义语义占据了主导地位,褒义语义则被“抛弃”了,这是符合人类的心理预设的,即符合人类对“坏事物”会不断地“腐化堕落”的认知。例如一个苹果一旦开始腐烂,它就不会再重新恢复原来新鲜完好的样子,它就只能一直不断地烂下去;一张纸被泼上了墨水,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它都不能再恢复到起初洁白的状态。人们总是认为,“坏”向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当一个褒义词一旦具有了某种贬义色彩,它就只能“一坏到底”,没有回头路可走,于是它的褒义色彩便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同时,这可能也是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中性词的情况比较少的一个原因。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一开始具有贬义色彩的词,人类不容易将思维调转,将其褒义化为褒义词,毕竟“坏”词一般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但是,那些褒义化的贬义词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它们的褒义化往往是概念隐喻起作用的结果。

2.概念隐喻与贬义褒化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是1980年由Lakoff和Johnson在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和隐喻性表述,它们往往都来自一些基本的隐喻,这些隐喻构成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称为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将概念隐喻简要概括为:用一个事物去经历和理解另一个事物。如: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金钱”则比较具体。对于具体的事物,人们会更容易理解。“金钱”的价值很高,人们对其很重视,而上述的句子用“金钱”告诉人们“时间”的价值很高,应该珍惜时间,这便是概念隐喻的应用。

原先的贬义词褒义化后,在语言的共时层面上,往往可以存在该词褒义、贬义用法同时出现的情况。例如“冤家”这个词,现在既能看到具有褒义色彩的“欢喜冤家”,也能看到具有贬义色彩的“冤家路窄”。也就是说,从贬义到褒义方向的感情色彩的互转是处于游动中的,它并未完全实现感情色彩的固定。这一现象这可能和概念隐喻有一定的关系。不难看出,大部分贬义词具有了褒义色彩往往是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实现的,如“小鬼”一词,其原意为鬼差、讨厌的人,但是由于这些“小鬼”具有“机灵”“滑头”的特点,这与现在的小孩的特点不谋而合。按照常理,小孩子是调皮却又招人喜欢的。小孩儿调皮特点和“小鬼”的特点形成了概念上的映射,于是通过概念隐喻,“小鬼”一词便就有了新的褒义色彩。但是通过概念隐喻而得到的褒义色彩并不稳定,它会受到语境的制约,所以有些词并不能真正稳定地实现感情色彩的上升。

(二)语用因素

1.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是由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提出的,该原则包括6条次准则:策略、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对于Leech的“礼貌原则”,我们可以简单将其概括为: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言语交际时,说话人应该尽量采取礼貌性言语,尽可能充分全面地指出对方的优点,尽可能委婉含蓄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对对方的优点做到直接的表述,对缺点做到简略的提点。

褒贬义互转的不对称现象可能是人们在交际中遵循Leech的“礼貌原则”的表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尊卑等级森严到人人自由平等。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尊严得到了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不平等变为平等,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往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面子和尊严,注意自己说话方式的得体性,以求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

这种“礼貌原则”也可以联系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适度地扩大对方的长处,适量地缩小对方的不足,采取一种较为温和的说话方式就是在语言层面上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社交需要与尊重需要。

喜欢听好话、受赞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每个人都会因受到社会或他人的赞美,而得到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满足,同时也可以拉近会话双方的人际距离。正如俗语说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于是,当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说话人对听话人往往不会采取一种直接否定或批评的方式,而是运用语调、重音等有标记的形式,将褒义词贬义化,从而以较为得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某事某人的看法。例如:“独善其身”一词本指做不了官,就修养好自身,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自私之人,当说话人要对这些人的行为做出评价时,直接用“自私自利”一词难免会驳了对方的面子,让对方下不来台,甚至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可能就会选择使用“独善其身”这样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词,辅之以重音、语调等标记,改变该词原有的感情色彩,委婉含蓄地指出对方的自私。就这样,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起初可能“独善其身”也经历了一个带有标记的阶段,但久而久之,人们可能逐渐忘记了“独善其身”的原始用法,于是诸如“独善其身”这样的褒义词便在贬义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同样,对于人们的优点,说话人更偏向于使用一些直接的词汇去表达,而往往不会选用一些贬义词辅之以标记去曲折地表述,毕竟大部分人都喜欢听到直接而又不吝啬的赞美。

2.反语与会话合作原则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是一种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的修辞方法。反语往往会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美国哲学家Grice首次提出的,其中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会话双方在交谈中都遵循了某种原则。其中,“质的准则”是指在会话中,说话人要给听话人提供符合真实情况的信息。

反语的运用与质的准则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某种语境中使用反语,往往会打破质的准则。现在仍然有一大批积极或中性感情色彩的词处于感情色彩下移的过程中,其中“反语”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说话人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往往会运用能够更加引起听话人注意的表达方式。当说话人的话明显地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运用了一种使听话人不得不去思考的词语时,听话人就会格外关注说话人的话,于是便能达到使听话人更加注意的效果。现代汉语中“反语”的使用,便是一个例子。例如:

(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词)好/太/那么+褒义形容词

A:你一个星期都没有倒垃圾了,真是“好勤快”呀!

B:这么简单的题,你竟然全做错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C:他怎么又迟到了!

——要知道,他一向那么“准时”。

A句中的“好勤快”显然并不是原本字面“非常勤快”的意思,而是反语。A通过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来引起听话人更多的注意,同时又表达出自己对“你”很久没倒垃圾的强烈不满。同样,在B句和C对话中,说话人同样违反了“质的准则”,用反语来加深表达自己的态度。

虽然反语只能在特定语境下才能被使用、理解,但是至少在该语境下,某些褒义词临时具有了贬义色彩。但是,即使在特殊语境中褒义词、中性词临时贬义化的情况,也远多于贬义词、中性词临时褒义化。即感情色彩临时下移的情况仍多于感情色彩的上升。

对于赞美,人们一般持有愉悦和欣然接受的心态,而对于批评和指责,人们则常会持有不满和怀疑的态度。这种反差就会使听话人很难把一个“贬义词”在某种语境下临时当成一个褒义词。而且,万一说话人真的将一个贬义词在某种语境下反用成一个褒义词说给对方听,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听话人并未听出贬义词已经被临时当为褒义词来使用,而是仍然按照贬义词去理解,这样便会使听话人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往往是消极方向的,甚至会影响对话双方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会话中,说话人没有必要冒风险去使用一个临时赋予褒义色彩的贬义词(可能听话人并不能在此语境下听出该词的褒义色彩)去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积极态度。此时,一般只要直接使用褒义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褒贬义的转化只是临时的,只是某一个词的感情色彩在此时此地的临时变异,当语境改变后,它们便会变回自身本来的语义色彩。

五、结 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关例证,对褒贬义互转的现象做了描写,并通过对《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中的词汇做定量的统计,得出了褒贬义互转的不对称现象,即互转过程和互转结果这两个方面的不对称:从互转过程上来看,词义的感情色彩下移要明显多于上升;从互转结果上来看,发生过感情色彩下移的词语,其新感情色彩更容易被固定下来。最后,本文从人类认知和语用方面,对这种不对称现象做出了分析解释。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对汉语语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现象,做出更为深入的理解。

由于与词义褒贬义互转相关的辞书较少,词义感情色彩互转例证的收集方式主要采取了人工搜查的方式,即对《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中的常用词进行筛选,将一些明显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词语(如科学用语、日常生活用品等)除去,再对剩下的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大致的检索(主要利用“汉典”网络查词平台和《现代汉语褒贬用法词典》),找出了25个感情色彩明显发生过转化的词语进行描写和分析。这种例证搜集方式虽然可以提供粗略的定量数据,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遗漏偏差。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找到更加客观的定量分析方式,以弥补本文在例证搜集上的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褒义贬义词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张老师犯得着这样“处心积虑”吗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存心有天知
“点”的觉醒
卖萌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等6则
说句好话挺难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