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影响下类词缀的汉化与显化*
2019-05-27李海燕
李海燕
(北京华文学院 专修部,北京 102206)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它促使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功能变化。19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发生过3次较大规模的语言接触,分别为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后、“五四”运动至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其中尤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英语言接触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仍在继续。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汉语外源性类词缀的汉化和自源性类词缀的显化。本文拟对这两种现象加以分析与阐释,并就其演化动因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类词缀的界定
吕叔湘曾指出:“汉语里地道的词缀不多……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和后缀,然而还是差点,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上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可以以词根的面貌出现。”[注]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类词缀的存在可以说是汉语词缀的一个特点,但是汉语中到底有多少个类词缀,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目,各家所列的类词缀范围也各不相同。张小平[注]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提出了判定类词缀的4个标准:(1)构词的定位性;(2)非独立成词性;(3)构词的类化性;(4)词汇意义的大部分虚化性。
“构词的定位性”是指类词缀应像一般词缀一样,构词时位置必须是固定的。但是类词缀均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绝大部分词缀来自词(根)的义项,与词(根)保持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汉语中的类词缀常常是身兼数职的,如:“家”有实语素“家1”,如:“安家、成家、家暴、家风”等;有类后缀“家2”,如:“画家、作家、科学家、音乐家”等;有典型后缀“家3”,如:“孩子家、姑娘家、老人家”等。因此,这里的构词定位性应该是指此语言成素作为词缀或类词缀时的定位性。马庆株[注]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C].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A].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提出将构词定位区分为“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绝对定位是指位置无条件地固定,即不管是在构词平面上还是在句法平面上都是定位的。相对定位有两种情形:(1)构词平面和句法平面的定位不一致;(2)在词缀义(A)上定位,在非词缀义(B)上不定位,AB两个意义相关。类词缀的定位性应该是相对定位。
“非独立成词性”是指“离开了这个整体,既无单独的意义,又不能独立成词。凡是以其在合成词里的意义能够独立成词的,绝对不是类词缀。”[注]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我们认为这个表述有待商榷。如果类词缀照此标准来判定的话,那么真词缀的标准应该比这个更严格。真词缀的特征是一般黏着在词根语素的前面或后面,不能脱离词根语素而单独存在。类词缀作为一种中间过渡状态,似可允许黏着度不如真词缀那么高。因此,我们认为,将“非独立成词性”表述为“作为类词缀的语言成素有黏着的趋势”似乎更为妥当。
“构词的类化性”是指一个类词缀在构成新词时,有标志词性的作用。这也是汉语词缀的特点,并无太多的争议性。
“词汇意义的大部分虚化性”是争议较大的一个标准。从实词实义到语义虚化本身是一个连续统,中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这一标准中,有宽式标准,如汤志祥[注]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极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60.认为,类词缀的词汇意义完全没有“虚化”,即词素本身的词汇意义全部存在; 也有严式标准,如张小平[注]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认为,虚化是指体现在语义中的概念义逐渐消失的一种现象,意义上逐渐空灵,意义泛化不是虚化,因为泛化义仍很实在,并没有任何的虚化。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如沈光浩[注]沈光浩.汉语派生式新词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6.认为,类词缀的意义特征主要表现在类化和泛化。刘英凯[注]刘英凯.汉语与英语的共有词缀化趋势:文化顺涵化的镜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指出,类词缀的语义趋于概括和抽象化、泛化。沈孟璎[注]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认为汉语的词缀似乎都是词根虚化的产物,语义从实到虚的转化,是渐进的,很难干净利落,同原词根总存在着不能割断的意义关系。我们比较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实义的扩大化、抽象化、泛化本身就是一个从实到虚的过程,有些类词缀的意义泛化后很难概括出其意义,如“嫂”的泛化,“男‘月嫂’”说法的出现,使得“某种女子”的类化义已经无法涵盖所有的“~嫂”派生词。鉴于此,我们认为,类词缀的意义应该是趋于类化、抽象化和泛化的。而这就意味着类词缀的词汇意义在虚化,语法意义在增强,也即是说类词缀大多具有较强的构词功能,因而具有较高的“能产性”。
因此,类词缀的判定标准是:构词具有相对定位性和类化性,呈现黏着趋势,构词能力强,意义趋于类化、抽象化和泛化。基于此,我们梳理了在汉英接触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类词缀,分成以下几部分来讨论。
二、 外源性类词缀的汉化
(一)外源性类词缀的类型
基于上文认定的类词缀界定标准,并考察了近些年新兴的外源类词缀,我们将其按译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
1.由音译发展而来的外源性类词缀
一些音译外来词在经过音节语素化后,成为能产性较高的外来语素,随着其组合功能的扩大,意义进一步泛化,逐渐发展成为汉语的类词缀。比较典型的是类后缀“吧”和“的”。
“吧”最早出现在“酒吧”一词中,源于英语的bar,采用了“饰标+音译”的方法进入到汉语里,指“西餐馆或西式旅馆中卖酒的地方”。“吧”最初只是一个记音符号,本身并不表示意义,只有与前面的饰标构成一个整体才成为一个语素。在随后的使用中,饰标“酒”逐渐脱落,“吧”承担了“酒吧”之意,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了“吧娘、吧友、吧托、串吧、泡吧”等一系列与“酒吧”意义相关的词语。由于酒吧既是“卖酒的地方”,又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随着构词能产性的增强,已获得语素资格的“吧”的意义朝着两个方向进一步类化,既可用来指“供应某种商品的专卖店”,如“巧克力吧、醋吧、房吧、果吧”等,也可指“有特定功能或设施的休闲场所”,如“琴吧、书吧、陶吧、乐吧”等。不仅如此,随着其组合能力的增强以及网络的兴起,“吧”的语义进一步概括化,用来指“网络中所提供的虚拟的交流或娱乐空间”,如:“囧吧、股吧、爆吧、贴吧”等,于是伴随着形式上的缩略化,语义上的扩大化,“吧”逐渐演变成为汉语里的一个类词缀。
“的士”是taxi由粤语引进的,本来是一个纯粹的音译词,但是在长期的使用中,“的”字逐渐获得了独立,承担了“taxi(出租汽车)”的整个词的意义,并参与构词,成为能产性较强的语素,如:“的哥、的姐、的票、打的、拦的”等。随着其使用频率的提高,构词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新的意义,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由特指到泛指的意义扩散的发展过程,泛化为“供租用的交通工具”,如:“货的、空的、马的、驴的、面的、奔的、电的、铁的”等。“的”大量地与其他语素缀合,意义扩大化,成为一个类词缀。
2.由仿译引进的外源性类词缀
在综合了吕叔湘[注]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张斌[注]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73.和陈治安[注]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由仿译引进的类词缀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汉语中的类词缀与英语中的词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表达的范畴义大致相当。英语中的词缀身份单一,而汉语中的类词缀都是由实语素对译后,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语义类化或泛化,呈现定位、黏着趋势后演变而来的,这种根缀重合现象可以说是汉语中特有的。同时,英语中的派生词进入到汉语后并不一定仍是派生词,如unconfident一词中,un-是英语的前缀,但汉语可以译作“不确信的”,也可以译作“犹豫的”。即使看上去构词方式与英语派生词相同,也不能就此判定其为类词缀,还要看它是否已经形成了汉语类词缀的特点。例如,由“多”构成的词语“多角度(multi-angle)、多层次(multi-level)、多方位(multi-aspect)”等词语,与英语派生词的结构一致,但对于“多”是否为类词缀这一点,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张慧娜[注]张慧娜.当代汉语类词缀发展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认为“多”是词根语素,因为它有明显的词汇意义。陶小东[注]陶小东.关于“新兴词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分析了三音节的“多”字结构以后,提出有两种不同的结构,一为“Z-AB(多-角度)”式,一为“ZA-B(多年-生)”式,前者中的“多”为类词缀,而后者不是。沈孟璎[注]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将词根“多”和类词缀“多”区分开,提出汉语里没有“多(词根)+名词”的结构,而类词缀“多”则完全不受这个限制,可以直接加在名词上,造成许多新的语言单位,语义也逐渐抽象化,仅仅表示数量大的概括义了。可以说,陶、沈二位学者的研究共同廓清了“多”的双重身份。
表1 由仿译引进的外源性类词缀
(二)外源性类词缀的汉化
英语中的词缀不等同于汉语的词缀,这说明汉语引进外源性类词缀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同时,这些类词缀借入到汉语后,还会在汉语构词规律的影响和作用下,进一步汉化。这种汉化主要表现在:
1.在组合功能上更加强大
有些外来词缀虽然源于英语,但在组合功能上后来居上,比英语表现得更加丰富。类后缀“化”源于英语后缀“-fy”“-en”“-ize”“-tion”,表示“使……变成某种状态或具备某种性质”,附加于形容词、动词后,构成派生动词,如“人格化(personify)、简化(simplify)、深化(deepen)、现代化(modernize)、革命化(revolutionize)”等,也可以构成派生名词,如“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但是汉语中类后缀“化”的组合功能不仅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和非谓形容词组合,派生出“小型化、大型化、轻型化、重型化”等,和副词组合,衍生出“经常化、多样化、极大化、绝对化”等,甚至可以和短语结合衍生出“高智商化、高学历化、近现代化”等词语。[注]陈晓明.浅析词缀“化”及化缀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8).不仅如此,“~化”词模还可以派生出“女性化”“理想化”“戏剧化”等具有形容词功能的词语,更有诸如“老龄化、多样化、年轻化、永恒化、专业化、作家化、知识化、诗人化”等很难用相应词缀对译出来的词语。
类前缀“零”源于英语的“zero~”结构,词缀义为“不、没有”等否定意义,如“零增长、零误差、零容忍、零宽恕、零威亚”,也表示“空的、虚的”,如“零声母、零形态、零词缀”等,“零”的语义均指向紧随其后的语素,“零增长”意为“没有增长”,“零声母”意为“声母为空的”。但是,随着“零~”结构的流行,大量仿拟造词的出现,“零”在组合上发生了演变,如“零进球”“零后卫”,虽然“零”的词缀义没有变,但是这种组合却是在汉语里自发而生的,英语里没有。还有一些组合,在词缀义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语义指向却变了,如“零换乘”并不是“不换乘”,而是指“不用长距离行走即可换乘”;“零申报”不是“不申报”,而是指“没有经营收入也应该申报”;“零接触”不是“不接触”,而是“没有距离的接触”;“零接待”不是“不接待”,而是“没有消费的接待”。在这些组合中,“零”的语义并非直接指向其后的构词语素。[注]此处分析综合了张谊生、周日安两位学者的研究。张谊生.当代新“零”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J].语言文字应用,2003,(1);周日安.数词“零”的缀化倾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可以说,类词缀“化”“零”突破了英语原有的组合限制,词语模的类推性更强,能产性更高。
2.在意义上进一步扩大化
词义的类化或泛化是语素成为类词缀的前提条件,但是有一些外来词缀进入汉语后随着组合功能的增强,语义也进一步扩大化。
类前缀“准(para-/pene-/quasi-)”刚进入到汉语时的初始意义为“类似”义,即表示两种事物性质相似,如“准平原、准山城、准直播”等,但是随着“准+有生命事物”这一组合结构在汉语中占据强势地位后,“准”的“逼近”义得以凸显。[注]彭小川,毛哲诗.类前缀“准”的多角度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如“准妈妈、准夫妻、准毕业生、准邻居”等等,都无法用对应词缀回译成英语,“准”潜在的另一个类义得以显化。
“门(-gate)”词缀义的扩大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门”的出现始于1972年美国发生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Affair)有关,起初多指政治丑闻。每当一国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后,国际新闻界便通常会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里根政府的“伊朗门”(Iran-gate)、克林顿的“拉链门”(zipper-gate)、布什执政期间的“情报门”(intelligence-gate)、“虐囚门”(prisoner-gate)等等。 “门”作为“政治丑闻”的代名词,随着其在汉语里的快速蔓延与发展,意义也进一步扩展,用来指社会生活中有“黑幕”“丑闻”“具有负面意义”的轰动性事件。如:
假捐门:指当事人公开承诺捐款而实际却没有兑现的事件。
泼墨门:指2009年12月23日晚12点左右,在演员章子怡家附近她的一张巨幅照片被一群黑衣男子泼墨的事件。
含汞门:指因伊利奶粉涉嫌汞含量超标而引发的事件。
随着“~门”词的不断衍生,“门”也可用来指“新发生的、有一定轰动效应、能引起公众兴趣和广泛关注的新闻”,“黑幕”“丑闻”的负面意义有所减弱,更多的指“引发争议的事件”。
国籍门:指某些运动员或演艺明星由于归属或变更国籍引起热议以致争端的事件。
口罩门:指美国奥运代表团自行车队抵达北京时戴着口罩的事件。
正是这一系列具有汉语特色的仿词的出现,使“~门”结构的使用范围从政治生活领域扩展到一般社会生活领域,语义也进一步泛化。
3.在用法上出现“聚合同化”
“聚合同化”是用来描述词义发展演变的一个术语,指由于聚合关系影响和制约而发生的词义衍生现象。如:“议”和“论”是一对同义词,构成了一个聚合,这一聚合体规约着这两个词在“言论”“主张”“文体的名称”等多个义位上继续保持同义关系。[注]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2).在这里我们借用“聚合同化”这一表述,用来描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汉语中有词、词根、词缀重合的现象,外源类词缀的用法会受到自源性同形词或词根的影响,在语用搭配上出现同化现象。如:实义词“门1”指“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和外源类词缀“门2(-gate)”构成了同音同形的聚合关系,“门2”的用法受到了“门1”的“感染”,出现了下面这样一些用法和搭配:
1)如何关上安置房“质量门”。(《人民日报》2012.3.28)
2)这阵子,三亚宰客的恶劣行径,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其实,非独三亚有这种现象。宰客门,怎么开启?又如何结束?(网易新闻 2012.2.6)
3)旅游“宰客门”“夹”伤鞍山客。(《千山晚报》2012.2.2)
4)吸毒门、出轨门、艳照门、嫖娼门、打架门、牵手门、车祸门……问题明星在各种“门”进进出出,充分发挥自身最大“资源优势”——聚合高关注度。只是,有些“门”,一入深似海,或许想出都出不来了。(《北京日报》2014.8.19)
5)不管是出于自身形象、社会责任感,还是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车站的经营管理者和上级主管部门,都应该积极作为,努力关上这扇丑陋的强卖“宰客门”。(人民网 2015.12.22)
6)郭美美引爆慈善危机,百度文学被指侵权,故宫十重门,四川会理县官员悬浮照,五道杠少年事件,微博直播动车事故,潘石屹“潘币”蹿红,公务员微博直播“自首”等,位列网络事件榜十大入围名单。(新浪网2011.12.29)
“故宫十重门” 指故宫博物院2011年出现的10个事件,包括“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封口门”“古籍门”“逃税门”。这10个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故宫的管理与体制的质疑。上面的例子表明,受“门1”的同化,“门2”构成的词可以同“开启”“关上”“进出”“夹”等动词形成句法层面的组合关系,也可以和量词“扇”“重”搭配,突破了“~门”结构原有的句法组合限制,达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
类词缀“吧2”与汉语里的语气词“吧1”同音同形,在用法上也出现了“聚合同化”现象。“吧1”可以跟动词一起组合成具有鼓动性的祈使句,如“去吧”“走吧”等。而类词缀“吧2”在构词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构,如“来吧、嚼吧、冲吧、酿吧、玩吧、哭吧”等。“哭吧”作为一种专门提供发泄情绪的营业酒吧,其广告词为:“哭吧,哭吧,哭吧!哭个痛快,哭出轻松,哭得你笑对人生!”这是“吧1”句法层面的组合关系投射到“吧2”的词法层面的结果,迎合了人们在语用上追新求异的心理。
三、自源性类词缀的显化
汉语里固有的一些语素,有类词缀化的倾向,但尚处于潜隐状态,随着语言的接触、外来词的引进,使得这些潜在的类词缀得以显化,成为十分活跃的构词后缀。
汉语中的“客”,原本主要是对那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如“说客、政客、侠客、门客、刺客”等。随着谐音音译词“黑客(hacker)”和“博客(blog)”的引进和高频使用,导致类词缀“客”显性化,形成了大量的“~客”族词的聚合。这种聚合分为三类:
一是将外来词中有[k][g]等近似音的词语采用音译的方式嵌入到“~客”词语模而形成的聚合。如:播客(podcast)、布客(The Man Booker Prize)、极客(geek)、快客(cracker)、脉客(Man keep)、飞客(Phreaking)等等。
二是自创的带有[k][g]等近似音的英语词,其对应的汉语词所形成的“~客”词族的聚合。如:维客(wiki)、慕客(Mook)、拜客(bike)、魅客(Poco Maker)、丫客(yeskee)等等。
三是利用“~客”词语模自创词语而形成的聚合,如:“车客、动车客、换客、拼客、群租客、晒客、试客、淘客、印客、悠乐客、账客、职客、叮客”等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客”已泛化为 “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并显化为构词活跃的类词缀。
汉语中的“奴”本指“丧失人身自由,为主人从事无偿劳动的人”,如:“农奴、家奴”等。后来,古人将这种“人受人役使”的主奴关系扩展到本是平等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的物种、物品也分出所谓的“主”与“奴”,如:“木奴”指“橘树和橘子”;“竹奴”或“青奴”指“古代的一种用竹篾编制的消暑用具”;“烛奴”是把烛台比作为人擎蜡烛的奴仆。这里的“奴”用来比喻“物受人的役使”。不仅如此,“物受物役使”的现象也用此作喻,如:“酪奴”是“茶”的别称,因食肉饮酪之后,常常饮茶以助消化,茶之辅助酪浆的地位如同奴婢侍奉主子,故有此称;[注]李润桃.“奴”的文化蕴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治书奴”是“裁纸刀”的别名。陶谷《清异录·文用·治书奴》:“裁刀,治书参差之不齐者,在笔墨砚纸间,盖似奴隶职也,却似有大功于书。”以此类推,“~奴”也用来比喻“人受物役使”的现象,如:“书奴”用来比喻学书法墨守成规而不能创新者。唐代亚栖《论书》:“凡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诗奴”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别号,因其一生以诗为命,好刻意苦读,故有此号。
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很多比喻“人受物役使”的“~奴”词语,如:net slave(网奴)、mortgage slave(按揭奴)、house slave(房奴)、car slave(车奴)、card slave(卡奴)、wage slave(工资奴)、gasoline slave(汽油奴)等。[注]龙海平.说“奴”[J].语言新观察,2007,(2).随着这些仿译词的引进,“奴”的泛化义得以凸显,用来指“受某些事或物役使、拖累的人”,形成了大量附缀式词语,如:“气奴、电奴、医奴、药奴、油奴、钱奴、券奴、墓奴、白奴、性奴、爱奴、恨奴、教育奴、英语奴、考研奴、大学奴、论文奴、考试奴、学位奴、外语奴、证奴、教奴、学奴、考奴、报奴、分奴”等;“奴”也用来指“受某些人役使或拖累的人”,但两者之间已不存人身依附关系,如:“妻奴、孩奴”等。可见,外来词的引进触发了“~奴”词语模的显化,随着语义的泛化,位置的相对固定,“奴”逐渐演变成能产性增强的类后缀。
四、类词缀的演化动因
在这些类词缀的汉化与显化的过程中,有两种机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汉语构词规律作用下的创造性类推。“类推”也称“类比推理(analogical inference)”,索绪尔[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6.对此做过明确的阐述:“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并指出:“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类推机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之道,利用现成的、已知的东西来引导认识陌生的、未知的东西,符合语言交际所应遵循的“经济原则”或“省力原则”。朱彦[注]朱彦.创造性类推构词中词语模式的范畴扩展[J].中国语文,2010,(2).将类推构词区分为完全类推与创造性类推,并指出,小规模类推较容易严格遵循原式的词语模式,采取完全类推的方式,得到的类推式与原式在词法结构、语义等诸方面特征也往往容易达成高度一致。而大规模类推,则容易发生创造性类推现象,其结果是逐渐偏离原式的词语模式,产生新的词语模式类型。外来词引进之初,为汉语提供了一个词语模,在完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反复进行构词的语法复制,将新语素与既有语素以同样的结构方式来仿造构词,使临时性、偶然性的外来成分在汉语构词系统中得以固化。但是随着成族群化词语的不断滋生,一些类词缀逐渐突破了英语原有的组合限制,或改变语义指向,和更多词根语素相结合,或跨类组合,甚至跨层组合,使原有词语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就是汉语构词规律作用下的创造性类推的结果,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对外来词一种潜意识的改造和驯化。
二是由英语构词规律触发的语法化。“语法化”源自英语的grammaticalization,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之为“实词虚化”,通常指将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的现象或过程。[注]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自源性类词缀的显化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其发展就是经历了语义从实到虚的这个历程。据邬菊艳、王文斌[注]邬菊艳,王文斌.论英汉类词缀的语法化和词汇化[J].外语教学,2014,(5).的研究,类词缀的语义虚化程度与语法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与语义滞留程度成反比。所谓语义滞留,是指一个语素的语法化程度无论多么彻底,其原语义或多或少依然滞留于经虚化的成分中,并限制其语义和语法功能。以语素“奴”为例,最初的语义为“人身依附关系+受人役使”,随着外来仿译词的引进,触发了其语义的虚化,“人身依附关系”义素逐渐剥落,“受役使”义素得以滞留,并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受役使”义进一步虚化,其相对抽象的上位义“受拖累”滞留于其虚化义中,由此“奴”显化为一个类词缀,这是英语的构词规律向汉语迁移的结果。
综上所述,外源性类词缀的汉化与自源性类词缀的显化,是英汉两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变异,这其中既有英语构词规律对汉语的影响和迁移,亦有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改造和汉化,体现了在反复的语言运用中两者的自然融合。